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是说 ,缀文者的“辞发”源于“情动” ,观文者的“披文”目的在于“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它是作者情感的结晶。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带领学生“披文” ,“披文”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2.
孔德 《武当》2014,(11):51-52
(接上期)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释解】在本章开讲之前,我们先要讲讲老子在本章首句所讲到的“士”。本章首句说,“善为士者不武”,显然对“士”是赞评有加的。而后三句“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虽然不再用“士”,但意思显然是与“士”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3.
集邮杂感     
“炒邮”与“集邮”只一字之差,但有本质的区别。“炒”是为了牟利,“集”是为了求知。“炒邮”不属集邮范畴,炒邮者不是集邮者。炒邮者并不收藏邮票,他只是通过邮票的买进卖出,获取经济利益,从不考虑集邮是一种高尚有益的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4.
“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而“逼上梁山”者又多是英雄好汉,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理。然而,在门球赛场上,“放虎归山”者有之;“逼上梁山”者也不为鲜见。前者虽为智者所忌,而后者,不妨既逼之有术,又勿盲目“逼”之。现举两例,供球友参阅。  相似文献   

5.
集邮偶拾     
△邮海再深,拦不住求实者的探索;邮山再高,挡不住志坚者的攀沿。 △不懂邮识者是“邮盲”;不讲邮德者是“邮痞”  相似文献   

6.
希腊体育邮票中有不少是取材于“瓶画”的。最典型的一套,是1964年“纪念第18届东京奥运会”邮票。这套邮票共7种,其中5种均为“瓶画”,即“赛跑者”、“跳远者”、“拳击者”、“掷铁  相似文献   

7.
社会上常把那些一不为组集参展,二不为倒邮谋利,三不为“以邮养邮”而储财,光买进、不出让的人称之谓“攒邮者。”尽管社会上对这些“攒邮者”的评介不多。甚至在报刊上连他们的“立足之地”也难找到。报刊上被介绍的大都是热衷于“爆炒”、“高峰”、“低谷”、“储财”、“打折”、“发行量”之类的东西。其实,“攒邮者”才是集邮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他们才是构成中国集邮大军中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汪晓赞 《体育教学》2009,(12):42-43
《内经》中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病有标本,治有逆从,……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在中医学中,“标”与“本”常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疾病发生的症状为“标”,病因和病机则常常为“本”。医生一旦掌握了疾病的“标”与“本”,就能分清主次,  相似文献   

9.
马原年 《武当》2006,(9):21-22
武术界有句谚语,叫做“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我认为这句话可谓亦是亦非。是者,“戳脚”、“弹腿”多用脚;非者,“南拳”、“通臂”多用拳,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0.
马原年 《武当》2006,(5):11-13
对于陈氏太极拳的“缠丝法(精、劲)”,太极拳界褒贬不一,褒者称“缠丝法”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太极拳命名的由来”。贬者却认为“缠丝法”是“不科学的说法”,是“故弄玄虚”。对于名人名著,笔者不敢妄言或褒或贬,但笔者精读了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陈图》)后,发现书中有不少疑点。  相似文献   

11.
有的同志把“急躁”写成“急燥”。这是没有明确“躁”与“燥”各自的含义。“燥”是缺少水分之意。如,“干燥”、“燥热”。“躁”者,“急”也,  相似文献   

12.
“有问题问老师”是不少教师在体育课堂常说的一句口头禅,但在新课程标准推出的今天,这句话却引起了我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应该为学生“解惑” 其一,教师是“解惑”者。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看,教师是“解惑”者,“解惑”是其职责所在;其二,教师是受过专门职业培训的,  相似文献   

13.
人,当然应当有雄心壮志,例如“创建”什么“集邮大国”、“集邮强国”之宏伟目标。我却觉得这是那些把集邮“当成一生为之奋斗事业”者的事,而非我们这种有自己专业,并已从岗位上退休下来者可以掺和者也。而且,怎样才能算是“大国”、“强国”的标准呢?没人能拿出评定的“客观标准”来,人多就算“大国”?集邮者多才算“大国”?在国际邮展得奖牌多就算“强国”,有所谓“强国”就有“弱国”,“大国”、“强国”,又怎么样?就可以“恃强凌弱”?就可以看不起那些“小国”和“弱国”?也想去改造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文化学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文化主体“人”为线索,分析“人”在武术发展中的体悟过程。研究认为:“体”是编码者对身体运动规律体认的过程,是武术技术的发展和身体文化交流的基本条件;“悟”是传播者“内省”技道与“自悟”德行的修行过程,是武术技术创新、德育教化人才的方式;“体悟”是解码者对武术文本“形、象、意”的解读过程,是解析武术文化表征和内在意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六运会田径赛我省跌入低谷,教训极为深刻 田径历来为“金牌大户”,体育强国之争的要塞,是各路兵家必争的“中间地带”,“得田径者安天下”,“失田径者失天下”。六运会上各省市都在这个项目上熬费苦心,下大力气。从各个代表  相似文献   

16.
郭德才 《武当》2008,(9):44-45
我们大家都知道,道家炼养者历来对“精”“炁”都很重视。《上阳子金丹大要》曰:“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长,气长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而少病。”《老子河上公注》云:“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释滞》中讲:“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太上老君说:“精者,血脉之川流也。精去则枯老,是以宝之也……常行爱精,此要道也。”《太平经》中也说:“神者主生,精者主养,形者主成。”  相似文献   

17.
诚明吟     
邵雍 《健身科学》2010,(7):F0002-F0002
人言孔圣为“生而知之者”。孔子曾有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然孔子亦曾自谓:“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此处的“知”乃“智慧”之“智”,非单指“知识”而言。智慧有后天、先天之分。后天之智乃思辨分别之智。为后天学习所得;先天之智则指人们天性之中本来具有的诚明、安乐的智慧,即禅家所谓。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赌”字左边为“贝”,右边为“者”。在人类尚没有用金属和纸质做货币时,贝壳已经开始作为一般等价物承担交换的重任了。“者”用在形容词和动词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使用贝”的“者”,如此的  相似文献   

19.
清代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 ,在《说文解字注》中说 :“所”的本义是“伐木声” ,假借为“处所”的“处”字 ,又从“处所之义”引申为“分别之词”。其原文如下 :“伐木声 ,乃此字本义。用为处所者 ,假借为处字也。若王所、行在所之类是也。用为分别之词者 ,又从处所之义引申之。若予所否者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之类是也。”段氏追本溯源 ,理其流变 ,从“所”的本义说到假借义和假借后的引申义 ,并有简短的用例为证 ,可谓有根有据 ,相当精到了。但是 ,在段氏生活的时代 ,由于语言研究尚未发展到给汉语中的词分类定性的阶段 ,因此 ,段氏的注解还只…  相似文献   

20.
愚木 《收藏》2009,(3):126-128
中国种植葫芦的历史已有7000年,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可以找到多种“壶”字的写法。古代称葫芦为“壶”“瓠”“匏”,而“葫芦”一称始于唐代。宋代以后,葫芦的品种多了起来,划分也更细致:细长条者为“瓠”,无柄扁而圆者为“匏”,短柄大肚者称“壶”,一大一小两肚者称“葫芦”(又称细腰或亚腰),虽然形状各异,但人们将其统称为葫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