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伯春 《师道》2006,(7):28-28
上课了,我直接点名学生读题《观书有感》。“知道作者吗?”“朱熹。”“还记得‘熹’的意思吗?”“早晨的阳光。”“用‘熹’组词。”“晨光熹微。”———这是刚在前面《游天然动物园》里出现的词。我说:“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心里照得亮堂堂呢,现在我们来读诗。”学生一个个或沉静或略带夸张地朗读起来,在学生们把诗读通顺之后,我和学生交流起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我问学生:“知道诗写了什么吗?”“池塘。”“什么样的池塘?”“是很清澈很可爱的池塘。”“你说得没错。再读读诗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可爱…  相似文献   

2.
诗歌和诗歌教学的特质是它的审美性.改变诗歌教学中"唯理性"倾向和"肢解式"的模式,必须重新"拾回"审美赏析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应当成为一个感受美(诗的意境和情感)、鉴赏美(诗的内容和形式)、内化美(美的体验和个性)、创造美(美的思想和行动)的过程,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获得审美愉悦、人格提升、个性张扬.我们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诗人,而是要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咀嚼其意,在文学的殿堂里陶冶性情,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下面就诗歌教学如何进行审美赏析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请看案例:为“被学生问倒”叫好: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李白的酒量有多少?李白有儿子吗?李白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李白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江陵是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请老师给我们谈谈古体诗都有哪些形式特点好吗?李白那个时期还有哪些诗人?李白有个好朋友叫杜甫,能谈谈杜甫的诗歌特色吗?李白与杜甫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吗?我听说这是李白在被流放的途…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五下第9课《儿童诗两首》中之一为高洪波的《我想》。解读这首诗,首先要问:《我想》中的"我"是谁?从而找到解读的"秘密通道"。这首诗十分贴近儿童的想象和思维。第1节中,"牵着万缕阳光",阳光无形,如何能被牵住呢?其实这有内在的逻辑。阳光如缕,一道道光芒不就像线吗?而线是可以牵的,因此,"牵着万缕阳光"不仅说得通,还颇具孩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有儿子吗?李白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李白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江陵是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请老师给我们谈谈古体诗都有哪些形式特点好吗?李白那个时期还有哪些诗  相似文献   

6.
<正>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以为,诗歌教学应与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相匹配,即要诗歌"诗"教,教出诗的意蕴美感,让学生读出诗意,受到诗意的熏陶。我在教学《乡愁四韵》时,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总结了一些成功的做法。1.创设诗情氛围教学是一门艺术,诗歌教学更是如此,需要教师投入激情运用智慧,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殿堂,审美的情  相似文献   

7.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上课时或上完课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往往回答我的是:"没有问题了,我们都懂了."那么学生们真的没有问题了吗?显然不是,从他们的作业和练习就可以看出,其实他们是有问题的,只是不敢或不愿提出来,或者说有的学生就不能提出问题.他们缺乏必要的问题意识,这也成了他们不能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童诗语言优美,情真意切。儿童都喜欢诗,喜欢读诗,对于刚刚接触诗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读诗、品诗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从局部和整体两个方面构建诗歌意境;让学生在真实和想象中同诗歌进行对话;在"放手"与"牵手"间,让学生在诗歌中徜徉。  相似文献   

9.
张亚 《广东教育》2004,(1):21-21
金色的阳光是那样的美丽,闪着金光的奖状更是学生所追求的,父母所企盼的。但是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学生似乎被阳光所遗忘,那张闪着金光的奖状总是与他无缘,因而他们缺乏信心,长期沉沦,自暴自弃,问题多多。前几天一位学生的信使我非常震撼。信中谈到他非常渴望有一张奖状。看了这封出自我班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的信,我的内心很不平静。尽管我始终没有放弃这群孩子,自认为和他们平等相待,但是自我反省:我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了吗?没有。他们那种渴望,我满足他们了吗?没有。他们那种“悲哀”我们体会到了吗?也没有。当我口头鼓励学生的时候是否…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学样式.但在初高中教学中,学生对诗歌既感兴趣又不感兴趣.说感兴趣,是因为青春本来就是诗,渗透了作者浓烈情感的诗歌非常容易引起感情丰富、情绪波动大的青少年的共鸣;说不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在诗歌教学中重视的是诗歌的流派、意象、手法及其中蕴含的哲理、情感等,虽然也赏析,但更多的是分析;即使单纯鉴赏不分析,老师也容易牵着学生鼻子走,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为了激发起学生对诗歌天然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悟性和灵性,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和解读诗歌,在教授现当代诗歌时,我决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去讲每一首诗,从而发挥学生主动的学习精神及无限的创造性,让处于本是诗一样的年龄的他们感受到青春的诗意.  相似文献   

11.
夫诗者,兴之所至,情动而辞发。诗歌是最具灵性的东西,每一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就像一坛芳香四溢的美酒,需要细细品味才知其甘甜。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试问自己:在执教诗歌时,你已入情入境了吗?你是否已经体会到诗歌的妙不可言并深深地喜爱上它?诗歌教学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教师在教学处理中稍有不慎,诗的美感便会荡然无存。即使教师再激情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可见,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性,那么如何利用这精炼的文字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诗歌教学中的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很多教师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时候,常将其看作是思乡的作品,并选择同类的诗作加以拓展,以强化学生对这一类诗的感受。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教学的套路,而且在一些人看来还觉得颇有些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这种对诗歌的定位是正确的吗?我想,一些读者将这首诗定位于思乡,缘于对诗句本身字面的理解,特别是“还”字,或许还参照了王安石晚年的经历——罢相后退居钟山。这样一来,思乡归去的主题也就昭然了。看来似乎是解得通的。但是,这首诗的确是王安石退居途中的作品吗?再者,即使是退居途中的作品,他真的就已经在当时“思归钟山”了吗?或许…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0月13日星期一下午第二节课 预热 <轻叩诗歌的大门>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安排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临近了,酷爱诗歌的我跃跃欲试,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带领孩子们"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怎样让他们在诗的王国里乐而忘返呢?  相似文献   

15.
<正>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常常想:这节数学课上,我的孩子们学得快乐吗?他们在我的课上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也得到享受了吗?因为,我不想我的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我希望我的学生个个都是鲜活的生命体,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更希望他们能轻松、主动地学习知识。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数学教学若只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不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一次教研课,我上的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前我查阅了厚厚的资料,摘录了大量的笔记.上课时,我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学生也听得入了迷.课后,我等来的"赞美"却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我的听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而我上的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他们能听得懂吗?他们能理解多少?他们是被我教"明白"了还是被我教"糊涂"了?学生的回答果然是:"这么一首看似简单的诗歌里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啊!"显然,我把他们教"糊涂"了--他们已经不是以小学生的身份学习古诗了,而是即将入门的"古诗研究员"!  相似文献   

17.
从"不学诗,无以言",到唐宋元明清,中国的诗教传统绵延相传,如今我们却只能看到,在"诗的国度",诗歌写作教学几至于乏人问津的境地。究其原因——课业负担重,考纲不要求,考试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一言以蔽之:功利之心所使然。"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基于此,我尝试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引入写诗的环节,以期唤醒沉睡在学生心底的诗心。我将诗歌写作指导设计为三个训练步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领学生渐入诗境。第一步,踏上诗歌殿堂的台阶——改写古诗词。古典诗词短小精练,意蕴丰富,千百年来叩响过无数善感的心灵。若能从诗歌的灵魂——"感情"出发,就把握住了诗歌写  相似文献   

18.
从"不学诗,无以言",到唐宋元明清,中国的诗教传统绵延相传,如今我们却只能看到,在"诗的国度",诗歌写作教学几至于乏人问津的境地。究其原因——课业负担重,考纲不要求,考试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一言以蔽之:功利之心所使然。"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基于此,我尝试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引入写诗的环节,以期唤醒沉睡在学生心底的诗心。我将诗歌写作指导设计为三个训练步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领学生渐入诗境。第一步,踏上诗歌殿堂的台阶——改写古诗词。古典诗词短小精练,意蕴丰富,千百年来叩响过无数善感的心灵。若能从诗歌的灵魂——"感情"出发,就把握住了诗歌写  相似文献   

19.
<正>早在北宋年间苏轼就将"诗中画"作为论诗的一种标准。而时至今日,我们在日常的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通常只重视诗歌内容的本位教学而对"诗中画"却常常忽略。那么,"诗中画"到底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诗中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在诗歌中举足轻重,往往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以下,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环境描写对诗歌的重要作用及赏析的方法。一、主体作用诗歌中的"诗中画"往往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  相似文献   

20.
<正>一度认为学生英语成绩不好,是因为学理科的他们只拥有理性思维,英语水平很难提高。在一次期中统考班级英语成绩远低于平行班后,我终于沉不住气地问自己:我要破罐子破摔吗?眼前出现的问题全都是因为我的学生不完美吗?除了教学上课外,我在与学生沟通等其他方面就没问题了吗?……慢慢地,我总结了以下几条沟通"法则"。1.打破防御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一旦感到自己受到攻击,我们就会陷入自动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