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中,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即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  相似文献   

2.
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常常陷入空泛,或认为其没有实际意义.实际上,课程理念往往内涵丰富,只有在其得到教学实例的解释时,才能彰显其魅力.在初中数学中,当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演绎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时,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都有深刻的内涵.对这些内涵的把握,也能有效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中,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即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理念的完善理念把原来的6条精炼为5条,第1条是总纲,核心思想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什么是良好的数学教育?这是解读课程标准的关键,其他几条理念是对总纲的具体阐述。教什么?学什么?理念的第2条给出了解释,确定课程内容的原则是"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次修改提出要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6月15日—1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未来十年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学术研讨会",对未来十年中国数学教育进行了展望。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自己也有一个展望和期待:期待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一目标能够初步实现。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对什么是"良好"刻画清楚。尽管大家可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已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已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也常说:学要有目标,赶要有方向。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后的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有效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心中有目标,并围绕目标分层实施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基本理念的"三句"变"两句",即原来的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变为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一改变,与过去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如果有人问,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将毫不犹豫地回  相似文献   

11.
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数学观上,揭示了数学是一种"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的文化";在课程观上,凸显"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丰富意义;在课程内容观上,进一步厘清了数学课程内容的内涵、选择和组织;在教学观上,揭示了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评价观上,突出数学学习评价应该是基于学生发展、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强调运用的合理性和实效性,致力于数学教与学方式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准确把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核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学习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学习。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差异化的教学设计策略可以有效打破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全体学习者,能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差异化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策略包括:第一,教学流程突出提升学习者学习质量,具体做法是以大概念统摄关键概念学习和以平行任务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第二,数学活动彰显“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第三,多元的学习方式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该策略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弹性的教育目标适合、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多元的学习方式体现全面育人的目标;差异的学习成果促进教育公平、注重教育质量;问题驱动思维碰撞,促进学习者深度参与。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开篇的"基本理念"部分对数学教育做出了这样的定性:"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尽管如此,家长、教师以及学生都希望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下可以有一个让人满意的数学成绩,所以,怎样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去面对我们的学生,去面对我们的课堂,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对于每一堂数学课经验的积累,深深地感触到大部分学生都缺少数学学习的"魄力"。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练习要求亦如此。因此,我们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这需要落实以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核心目标的主体性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5,(74):58-59
<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教育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学校以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的理念。具体到高职数学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做到数学教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而实现"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课程目标由原来的"双基"发展为新的"四基".其意义在于:一是极大丰富了数学三维目标的内涵;二是学生获得良好数学教育的基本保障;三是体现数学教学设计时的整体观,确保"四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之下,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优化、创新,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算与数据能力、直观想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等,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与学科技能,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主要是对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路径展开分析,希望对促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杨文锋 《甘肃教育》2020,(23):130-131
<正>初中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综合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学科,对提升学生思维拓展能力、数学文化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保障学生在具体学习与掌握知识过程中少走弯路,获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现代核心素养教育时代背景下,身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牢牢抓住"核心素养"教育理念,重视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培养与渗透,并以此为基础针对课堂整体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创新与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