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的《呼兰河传》采用了独特的潜入自我内心的儿童视角,本真又变形地呈现了她童年生活的呼兰县。既有被滤去杂质的美梦重温,也有意识、合理地遮蔽了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突显了人物灵魂的麻木;既有真挚的个人体验,也有对荒谬性的成人世界拷问。从而在普遍性的人类关怀高度,巧妙地完成了她作为一个寂寞的边缘审视者的批判使命。  相似文献   

2.
《呼兰河传》的儿童视角是理解萧红这部颇多争议的诗化小说的关键。儿童视角有意识而又合理地遮蔽了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突显了人物灵魂的麻木;小说利用儿童视角,巧妙地实现了对成人世界荒谬性的拷问;最后儿童视角帮助作者完成了一个寂寞的边缘审视者的批判使命。天真的儿童在作品中成为一个成熟的观看者和思考者。  相似文献   

3.
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呼兰河传》以呼兰小城为背景,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下呼兰河人愚昧无知的生活状态与他们生命的悲剧,在深刻地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融多种文学特质于一体,其中蕴含着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充满了悲剧色彩。作家萧红通过描述呼兰河人的日常生活,揭露了旧中国人民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寄寓了作者无情的批判与讽刺。基于此,从《呼兰河传》的故事梗概切入,分析《呼兰河传》悲剧意识的源头——萧红的生平,进而对《呼兰河传》这一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姚华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58-60,82
《呼兰河传》的魅力来自萧红对叙述视角的自觉选取,多方叙述视角的选择与变换,使得文本超越了自我故事的讲述层面,上升为对人类生存本真状态的文化关注。本文拟通过解读《呼兰河传》叙述视角的途径,探寻文本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5.
江天成 《语文新圃》2009,(12):27-28
《呼兰河传》写的是一个小县城、一个在东北呼兰河边的小县城里发生的故事。照萧红来说,只有两条大街、两条小街,第一章的第一节,就把这四条街加个泥坑子翻了个底朝天。而就这么四条街的事,萧红写了近三百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呼兰河传》描写内容的分析,探索萧红的身世之殇。  相似文献   

7.
本从作家萧红的心态以及其所处的环境出发,分析其代表作品《呼兰河传》。章分为两大部分,即悲己哀己的心理映射和恨世恋世的灵魂显现。在此基础上领悟到作家的寂寞哀婉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呼兰河传》,既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又是一部优美的散文诗集。从这部散文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红心中的"恨"。萧红的一生,充满动荡、漂泊、孤独、悲伤和苦恨。这个苦命的女子在饱经现实的摧残中,无所依托,只能从童年的回忆中取暖,借以对现实的抗拒。《呼兰河传》表面读来平静如水,其实蕴含了作者极为深重的苦恨。这些苦恨正说明了萧红在现实的洪流中,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惆怅。萧红《呼兰河传》的恨虽无声,却悠久绵长,震耳发聩。  相似文献   

9.
身处20世纪的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从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明显的写作特点:运用儿童视角,将小说散文化,思考国民性,关注小人物命运。  相似文献   

10.
假如没有萧红,这世上恐怕很少有人知晓呼兰河。在中国诺大的政区图上,它只是针尖大的小点儿,甚至,因其渺小,连作为点的资格,都被理所当然地取消了。然而,萧红独具匠心地赋予了呼兰河以生命。尽管有人说,这生如死差不多。 人可以作传,地也可以作传。萧红的独特在于把地理上凝固的一个点,活化成立体的、充满喜怒哀乐的、流动的一段生命流程,只为了活着。她笔下的呼兰城,俨然是一个人,有他的音容笑貌,神态心理,形形色色。 六十年来,《呼兰河传》的命运,历尽坎坷。贬低、指责、漠视……近年来又升温,重新评说。然而,《呼兰河…  相似文献   

11.
封建制度长期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小镇,旧道德、旧观念、旧习俗已牢牢地占据了人们愚昧、麻木、迷信的心灵。“吃人”与“被吃”反复上演。萧红继承了鲁迅的创作精神,对国民性格作了深刻地揭示。文学是民族灵魂的书写,善恶美丑、人性人情的复杂多样以自叙传的形式表现出来,她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化、普遍性、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五四启蒙意识"是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话语,它以其欧化批判传统,让文学领域迎来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革命。萧红作为一位优秀的新文学作家,其所创作的小说自然承载了时代的话语,蕴含启蒙味道。《呼兰河传》完成于1940年,是萧红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呼兰河传》一方面承载启蒙传统,进行国民性批判;另一方面又过度启蒙,责之过切。这种矛盾,构成了《呼兰河传》复杂的启蒙内涵。  相似文献   

13.
【"悦"读书目】《呼兰河传》【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生于黑龙江呼兰河畔。在不到32年的生命里,她留下了近70万字的创作。【内容简介】《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全书共七章: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  相似文献   

14.
不知是萧红的有意安排,还是她潜意识的孤独使然,但不管她创作时的思维过程如何,摆在我们面前的创作成就却是大家有目共睹、不可否认的,那就是萧红在她的《呼兰河传》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处在荒凉世界中的寂寞人群。如果说《呼兰河传》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茅盾语),那么它展现  相似文献   

15.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对民族苦难命运的深切关注,刻画了家乡土地上“沉默的国民灵魂”。作者从文化反思的角度,深刻挖掘了造成小团圆媳妇、王大姑娘悲剧的历史文化根源;同时塑造了民族脊梁大的人物──磨倌冯嘴子形象,在他身上寄托了萧红对民族未来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萧红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小说<呼兰河传>,彰显了女性悲剧深层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戕害.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是一个颇显特别的文本,体现出一种特别的个体性,尤其是小说中那别类的散文化叙事风格,萧红确实用带有一种含泪的微笑回忆寂寞的小城,小说仍吴有一种夺人心魄的美。  相似文献   

18.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代表作,其前两章采用成人俯视叙事,具有"散文小说化写作"的特点;后五章及尾声则采用儿童仰视、平视叙事,体现了"小说散文化"的特色。文本前后两部分在视角转换及内容叙述上,一方面彰显出较强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因其紧扣情感基调叙事而凸显了内在的互补性,较好展示了作者不拘既定小说模式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中,萧红以独特鲜明的文体风格和描写女性意识的深入成熟而独树一帜。对于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大多是从性别这一独特角度和其对国民性批判主题的继承上进行探讨和分析.作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运用女性解放的相关理论,进一步探讨萧红在女性解放问题上的理性审视。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随着对萧红研究的深入,《呼兰河传》也被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进行了挖掘和阐释。《呼兰河传》无疑是萧红思想逐渐成熟、阅历日益沉淀的成果,她以一种沉静的、坦然的、从容的姿态描绘着她所熟悉的呼兰河城,以一种成熟的、悲悯的情怀追忆着慈祥又童心不眠的祖父,怀念着可笑又可怜的有二伯,梦幻着藏着她绚烂纯真的后花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