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翻译是中外交流的桥梁,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吸收借鉴全人类文化文明成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对外译介出版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它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发展现状。然而,目前我国翻译工作的整体实力,与国家文化建设要求和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还存在不少可能影响翻译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尤其是翻译人才短缺问题。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和专家呼吁加强翻译专业教育、完善翻译人才评价认证体系、建立中外翻译人才库。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的英文著作《中国哲学简史》在西方颇有影响力,其中的哲学术语翻译方法至今具有借鉴意义。总体而言,在其“翻译即解释”翻译观的指导下,冯友兰对中国哲学术语的翻译主要采取了三种方法,即音译加解释法、译意法(用日常英语词汇翻译中国哲学术语)和反向格义法(用西方哲学术语翻译或类比中国哲学术语)。其中,音译加解释是其主导翻译方法,解释信息包括英语中其他的对应词汇(翻译)、作者对相关术语的理解、对术语翻译本身的探讨等。三种翻译方法共同实现了“求真”与“喻俗”的双重目的,为英语读者营造了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翻译事业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3日,在芬兰第三大城市坦佩雷举行的第十七届国际翻译家联盟(简称“国际译联”)正式成员大会上,国际译联会员一致通过中国获得2008年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主办权,中国上海将作为这届大会的举办城市;同时,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和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协会副会长邱举良再次当选第十七届国际译联理事。 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定于2008年8月4日至7日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翻译与多元文化在中国”。国际译联选择中国作为主办方,表明中国不仅在国际译联的历史上,也在全球翻译事业的发展中直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说明国际社会有强烈愿望了解中国。 世界翻译大会自1954年在巴黎第一次召开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七届,从历次大会的主题来看,“沟通”是其核心。沟通与交往是人类存在的常态,只有在互通有无中知民族和国家之间才能达到相互了解和共同进步。由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习俗所带来的误解成为沟通过程中的主要障碍,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化解矛盾、消除误解、加强沟通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即将在上海召开之际,为使读者了解翻译事业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本刊特推出这组专文,也算是献给世界翻译大会一个小小的礼物吧!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于2012年12月6日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的主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翻译工作"。没有翻译就没有现代中国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在此之前,中国的翻译工作主要是让世界的先进思想走进来,这些思想囊括了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中国文化"走出去"离不开翻译。当前,翻译如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大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从而提升中国软实力,是翻译界新的课题。通过构建中国翻译话语体系,提高中国翻译话语在世界文化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中国文化通过翻译这一途径"走向世界"的重要办法,也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必经之路,而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思想恰好为这提供了价值指导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6.
英国新教传教士理雅各自19世纪60年代始至90年代末去世止一直在英译中国儒道典籍,其翻译分为两个系列:《中国经典》和《东方圣书》。他以中国学人的研究成果作为阐释基础,采用麦克思·缪勒的比较宗教方法融合沟通中西宗教,以孟子的"以意逆志"作为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宗旨,采用丰厚翻译的形式和学术翻译的态度,真实地将中国的知识体系、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国的宗教等中国文化思想传播到了英语世界。理雅各是第一位全面公正英译中国主要儒道典籍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他的翻译与研究促进了海外汉学的发展,并影响了辜鸿铭、庞德等人的翻译,让中国思想在世界思想谱系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正7月29日,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仪式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中译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名照、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共同为研究院揭牌,宣布中国翻译研究院正式成立。蔡名照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翻译研究院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适应了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他希望把中国翻译研究院打造成翻译领域重大课题研究的平台、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的平台、翻译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和高水平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8.
肖琦 《文化学刊》2009,(4):130-135
晚清时期掀起了一场翻译高潮,在中西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这一时期,数千种西方著作被译成中文,内容涵盖科技、经济、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在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上,晚清翻译高潮都体现了独特的一面。因此,晚清翻译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来从事晚清翻译研究的著作和学术论文大批呈现,其研究内容、视角、方法都显示出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对外大传播》2014,(8):F0002-F0002
正7月29日,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仪式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中译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到会并致辞。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李肇星发来贺信,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唐闻生代表中国译协致辞。来自中央国家机关部委、主要新闻媒体、翻译行业机构、高等院校的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蔡名照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翻译研究院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适应了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外宣文本作为输出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之一,译者的外宣翻译好与坏更是维护国家尊严与地位的关键。因此,在外宣翻译活动时要注重话语的创新,译者既要做到翻译得准确又要做到翻译不会被误解或曲解。本文在翻译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首先介绍了外宣翻译在话语创新下具体应用研究,接着分析了中国外宣文本应该如何翻译才能加强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减少国际社会在外宣翻译这一层面下的误解,帮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中国的国际话语地位不断提高。所以,翻译应该做到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良好结合,共同构建翻译与话语创新的新格局与新形势。  相似文献   

11.
2012年9月5日傍晚,黄裳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离世,正在93岁的高龄上。他的离去让很多人忆念他。他给浙江留下了很多人文风景。黄裳先生有多重身份:记者、散文家、翻译家、藏书家和版本学家。黄裳是记者出身,1945年至1956年曾在《文汇报》担任记者、编辑,后在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做编剧,在新闻、戏剧、出版领域均有建树。他和梅兰芳、盖叫天、巴金、黄永玉、施蜇存等名家交往密切,是一个学识渊博又富有情趣的人。  相似文献   

12.
明弘正间审美主义倾向之流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文学自永乐年间始为重事功、重义理的台阁体文学所擅坛 ,经洪、宣、正、景、天、成诸代 ,至弘、正间才有所变化 ,其中一重要的原因即审美主义要素的大幅度增长 ,遂取代了尚质论文学观的地位 ,也只有在这一背景之下 ,才有了我们今天把握到的明中后期文学的一个差异性面貌。鉴于长期以来 ,文学史与文论史界疏于对这一变化状态及其复杂性等的研究 ,本文试图在此有限的篇幅中 ,经过具体考察 ,对相关问题作些开掘。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conserve the archeological site of Olynthos, a systematic study of materials preceded. The analysis of mortar samples taken from the remains of ancient Olynthos (400 BC) showed that different qualities of mortars were used for different purposes. Almost impermeable mortars were found in contact with draining canals. This was the initiative to start a combined analysis of mortars by determining the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find the textural features and the alterations of the structu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resistance to weathering.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relation of findings from the above-referred examinations. The use of reactive siliceous materials in combination with lime as well as the excellent gradation of aggregates used seems to be the secrets of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ancient mortars.  相似文献   

14.
郭之鲲 《文化交流》2012,(11):71-73
法国巴黎,游人如织。在供奉法国先哲的先贤祠,2012年6月29日起至9月30日,《卢梭与艺术》展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慕名而来,排队等待入馆参观。《卢梭与艺术》展通过卢梭绘画、信件、书籍、雕刻及生前用品等来展示卢梭与艺术的联系,从而使人们纵览这位思想巨人的生平全貌。此外,法德公共电视频道ARTE也以《忏悔录》一书为主线,遍访日内瓦、尚贝里、巴黎、蒙莫朗西、  相似文献   

15.
16.
Historical evidence on the use of mortars to meet several needs has existed for millennia. With reference to the characteristic historical periods of the city of Rhodes, mortar sampling was performed on historical constructions, masonry and architectural surfaces.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different mortar technologies are investigated aiming to answer questions regarding their finality, i.e. whether their differences arise mainly from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of construction or from the purposes they had to serve, imparting to the mortars the properties required by their function in the structure. Mineralogical, chemical,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on characteristic samples after gradation. The exponentially declining function of the ratio CO2/H2O structurally bound to the CO2 content shows a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the kinetics governing the various mechanisms of carbonation of the binder or the formation of hydraulic components during setting, hardening and ageing of the mortars. The grouping of mortars in well-distinct ‘hydraulic levels’ is ascribed to the physico-chemical cohesion and adhesion bonds developed at the matrix and matrix/aggregate interfaces, respectively, allowing for the mortars to either bear continuous stresses and strains as joint mortars or provide compact impermeable renderings which harden even more on contact with water. Hence, parameters determin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resulting mortar/matrix types concern the raw materials employed as binding materials and the production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以为由南宋以来所形成的评点 ,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态 ,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故此而以明代的戏曲评点作为观察对象 ,对评点所具有的各种形式要素、各要素间的组合 ,及其表现出的批评功能作了多方面的分析 ,企图借此而展示评点在形式与批评两方面的特征 ,弥补过去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春秋后期,诗从坏乐之中蝉蜕而出,诗教变乐语之教为纯粹诗教,汇入既有之德义礼治的教育传统,从附庸走向独立。《诗》属性的这一历史性嬗替乃是籍孔门重置《诗》教目的而完成的。官学下移民间,孔子设计教育造士,立四教,分四科,观念重理想、实践重事功,以《诗》为其文教教材,并赋予其不同于乐教时代的全新目的。较之于古乐官,孔子论乐不必及诗;较之于古师儒辈,孔子论诗不必及德义。一方面持续古乐官和古师儒辈的造士理想的高调;另一方面因应时代,把《诗》教落实到向社会供应达政专对、可以言、言而文的事君、事父的人材,实现了《诗》属性的独立与重置。这既体现了夫子教《诗》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又成就了《诗》新的历史功能和身份属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中国的文学理论界一度热闹非凡 ,硝烟不断。由于历史的原因 ,许许多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本应该是常识性的理论问题都被推到了讨论的前台。如今 ,我们大概已不会去为这些问题争论了 ,因为这些问题早已不是“问题”,而是作为某种既成的“观念”(比如通过教材 )内化到了我们的生命结构中 ,成了我们面对文学作品行使判断时的一些基本尺度。然而 ,我们的这些“观念”究竟又是从哪里来的 ,在“观念”抽象的过程中 ,“问题”的丰富性是不是遭到了某种简化 ,面向新世纪的文艺学建设 ,这些“问题”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