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韦力 《广西教育》2012,(44):19-20
“三月三,阳光明媚,我们去采枫叶。漫山遍野,寻寻觅觅,回家啦回家啦,回家春枫叶啦!”这是武鸣县太平镇庆乐小学(以下简称庆乐小学)自编的壮族歌谣《情满五色糯米饭》中的一节。充满灵气的童声唱出了壮族人的生活场景,也反映出壮民族文化的璀璨。在今年举办的第二届壮族文化传承活动上,这首歌给现场的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受教育者求学的动机、受教育目的的实现.壮族聚居的广西武鸣县在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面临多重阻力,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民族教育,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同时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确保民族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互补和共赢.  相似文献   

3.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品牌的树立能带给壮乡人民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只有进一步强化这一民族品牌,用现代科技修复创新歌圩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建立歌圩生态保护区,培育歌圩传承人,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壮族歌圩文化。  相似文献   

4.
壮族歌圩是壮族传统的民间习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从最初的"倚歌择偶"到今天集各种文艺和商业活动于一身,歌圩这一壮族文化越来越显出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南宁市积极开展由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发展而来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用原生态的歌圩文化资源拓宽投资渠道,以民族经济开发打造壮乡人文魅力,用智慧构筑"文化和经济共进双赢"的良性循环基础,促进文化与经贸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壮族,自古便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广南壮乡人自小便在歌的海洋中熏陶,一场场对歌赛,一页页歌书,记录了壮乡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歌书是壮族山歌史的写照,也是壮族山歌传承的纽带。本文以广南壮乡"八宝歌书"上的壮族山歌为例,着重探讨壮族山歌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6.
壮族歌圩是壮族传统的民间习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从最初的"倚歌择偶"到今天集各种文艺和商业活动于一身,歌圩这一壮族文化越来越显出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南宁市积极开展由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发展而来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用原生态的歌圩文化资源拓宽投资渠道,以民族经济开发打造壮乡人文魅力,用智慧构筑"文化和经济共进双赢"的良性循环基础,促进文化与经贸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言语是最便捷、最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山歌是壮族人民的一种"说话"方式,"歌圩文化"以歌育人、以文化人、以活动吸引人。"歌圩文化"作为壮乡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是壮乡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殊性的内在要求,当代境遇的客观需要,实践经验的现实需求。需要准确把握壮族农村的基本特点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遵循话语转换原则,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实现队伍的结合,促进载体形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粽子是中国南方种稻民族普遍喜爱的一种食品。粽子的制作、食用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广西壮族的粽文化具有其独特性。本文以广西武鸣县壮族为例,通过田野调查,记录粽子的制作、分配、食用过程并分析相关问题。广西壮族是传统的稻作民族,粽子是壮族的祭品、过年礼品以及群众喜爱的食品,是壮族稻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他在桂西北这块贫瘠而古老的土地上已经生了根。35个冬去春来,他吃壮乡的苦麻菜,喝壮乡的山泉水,受壮民族文化的熏陶,同化成壮族人民的儿子。记得他同女友来到这壮乡时,还是个风华正茂、英姿焕发的小伙子,如今他已经两鬓苍苍。但他却说:“尽管韶华已逝,我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10.
南宁壮族节庆文化五彩缤纷,内容丰富,以独特的表现形态展现,具有强盛鲜活的生命力。历经岁月的变迁,南宁壮族节庆文化逐渐成为壮族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发展壮族节庆文化对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提高群众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的作用。南宁是广西的首府城市,是壮族人群聚居区,研究南宁市壮族节庆文化发展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整个壮族节庆文化。  相似文献   

11.
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作为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主要讲述黄永华时隔39年重回南山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故事。影片以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为背景,通过壮族民族服饰、特色饮食、诗性思维、干栏建筑、壮乡铜鼓等,将文化符号进行声光影呈现,展现浓厚的壮乡文化与边疆民族的家国情怀,弘扬壮族的民族团结精神,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时代内涵,不愧为一部成功的主旋律庆典献礼片。  相似文献   

12.
广西壮族布洛陀主要分布在巴马县、东兰县、武鸣县、凌云县、田阳县、象州市等地区,布洛陀神话是壮族众多神话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布洛陀神话叙事及其文化在壮族民间世代传承,其建构出一种内涵丰富的壮族文化信仰,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并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记忆,同时在民族学研究和民俗学研究等方面也颇具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祭祀娱神是壮族歌圩产生的初始动因与主要功能形态,贯穿于歌圩发展的整个过程。歌圩祭祀最初以具有岭南农业民族个性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为内容形式,在佛教、道教等传入壮族地区后,又形成了巫、道、佛与上述崇拜糅合的对象特点。与此同时,随着壮族、汉族交流的深入和壮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歌圩娱神功能逐渐式微。“祭”与“食”“乐”相结合的中原庙会习俗模式在壮族歌圩中萌芽和生根,兼顾了人的心理层面与生理层面的双重需求,使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彰显。歌圩祭祀文化变迁深蕴多重文化内涵和文化心理。反观其演进过程,交流互鉴是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有效路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多元统一体。  相似文献   

14.
罗瑞宁男,壮族,1967年11出生,广西武鸣县人,现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学(院)报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兼广西先进文化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崇左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等。  相似文献   

15.
壮族人口1700余万(2005年),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在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  相似文献   

16.
韦涛  农静姿 《广西教育》2020,(45):148-149
本文论述将"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大班课程的策略,在节日前感受壮族山歌的魅力、探索铜鼓文化内蕴、了解壮族服饰特点;节日活动中引导幼儿制作五色糯米饭、学习基本的祭祀礼仪、体验壮乡歌舞表演;节日活动后,引导幼儿梳理、反馈内心的体验感受,加深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凌宾莉 《广西教育》2012,(17):91-92
广西百色市靖西县是一个地处桂西南的边境人口大县,与越南接壤,有壮、汉、回等12个民族,总人口为57.1万人。其中壮族人口占99.4%,可谓名符其实的“壮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壮族文化孕育出丰富的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广西武鸣县马头镇本基颜色词为研究对象,对壮汉语基本颜色词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探寻两者的异同,从而加深了解壮族跟汉族在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桂西南是壮族文化的重镇,那里有闻名于世的花山崖壁画,也有世代传唱的壮族民歌。因为地处中越边境,自古以来与越南就有着悠远的交流史。而这些都为桂西南作家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桂西南小说家的代表陆地和陈肖人,他们以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体现出不一样的壮乡风情。相同的是,他们都以质朴的笔墨,怀揣着对壮乡真挚的感情,通过他们的作品,体现出壮族人民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珍贵品格。  相似文献   

20.
玉林市以汉族聚居为主,有少量壮族散居。2014年,"壮族三月三"确立为广西的法定节假日之后,节日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玉林市散居的壮族,通过参与"壮族三月三"活动,民族意识增强,文化符号融入生活。广西地方法定节假日的确立,有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散居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