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光潜对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里“明月别枝惊鹊”的解释 ,违背了生活的真实 ;对“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分析 ,也和词的旨趣相左。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与鉴赏 ,应返本归真 ,切忌为政治而曲解 ,为艺术而误解 ,否则便容易陷入主观臆断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关于“明月别枝惊鹊”●陆精康“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起首两句。“别枝”乃至整个句子的意义,素来众说纷纭。(注)朱光潜先生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文中,对该句作了“与一般解释不同”的分析。朱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课下对“别枝”的注释是:“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原来在古代没有“另”字,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并不妥当。因为讲不通,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词义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别…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 ,课文对“别枝”的注释是 :“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 ?原来古代没有“另”字 ,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语境下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很不妥当。因为不通 ,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 :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 ?词意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 ,“…  相似文献   

5.
也说“明月别枝惊鹊”●重庆永川水绍韩宋代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前句中的“别枝”一词,名家所训分歧,致使句意不一。一、训“别枝”为“离别树枝”朱光潜先生云:“‘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  相似文献   

6.
对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首句“明月别枝惊鹊”,约有四种解释,理解各有不同。其实,“明月别枝惊鹊”并无深奥难解之处,所写情景也是历  相似文献   

7.
《诗情画意·轻快活泼》(《中学语文教学》84年第十二期)一文释辛弃痊“明月别枝惊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别枝”为“另一枝”。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也持这种说法。细细推敲,觉得犹可商榷。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其中"别枝""惊鹊"令人费解。"别枝"一词应解释为"另一枝"。对"惊鹊"一词深入分析,得出词人夜行到来,才是乌鹊惊飞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俞平伯先生说:“别枝,另一枝。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别’乃形容词,若作动词,释为离别之别,意虽亦相近,即与下文‘半夜’不对偶。”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云:“明月句:月光惊醒了树上的乌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此用其意。别枝,另一枝,斜枝。”胡云翼《宋词选》与此说相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词,作者写夏夜行黄沙道中时所见江南农村那种独特的清新怡人的景象,写出了置身此情此境之中的自己那怡然闲适、淡泊宁静中透着喜悦的心情。这首词因作者将极平常的景物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恬静之美,同时作者那种因见稻子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也自然地流泻笔端,让读者仿佛也和作者一样置身在稻花香中。总体来说,这首词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极具感染力,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因而被选进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受到师生的喜爱。  相似文献   

11.
<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有明月别枝惊鹊句,对于它的意思,向来是众说纷纭。有人将其理解为明月升起,鸟鹊被惊动,飞到另一枝树上去了,有人将其理解为明月升起,鸟鹊被惊动,飞离了树枝,更有人将其理解为明月升起,渐渐远离树枝,鸟鹊被惊动。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其实,会对这句诗的意思产生错解,主要是因为对别枝一词不够熟悉。别枝一词的出现总是和鸟及昆虫的飞动有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选入了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这首词开头的两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中的“别枝”一语,课本是这样注释的:“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此注本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第84页,注[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将“别”理解为“另”,事实上是一种误解。这里的“别”不应解作指示代词“另”,而应解作动词“分”。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首句“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向有两种解释之争,一曰“别一枝”“另一枝”“斜枝”,源于俞平伯;一曰“离别树枝”源于朱光潜。但细味都牵强:习于博察的人们都知道,鹊巢从来是筑在主枝的叉丫  相似文献   

1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起首两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白草”,课本注为“指一种晒干后变为白色的草”。这样的注释固然也不错,但是,笔以为这与全诗所展示的雄浑阔大的意境不那么契合,还不足以显示边塞独特的风光。  相似文献   

15.
贵刊2006年第二期刊载了李福荣、路银平的《吟诗词学历史》一文,其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笔者不敢苟同:“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三军”的参考答案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九册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九课《长征》一诗,现在通用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九册  相似文献   

16.
严清 《江苏教育》2007,(9):52-52
梦见自己在试场上面对一道难题.说难,其实也不难,只是解释“学生”一词。醒来,悚然而惊:做了几十年教育工作.要回答这道题目,竟一时语塞。  相似文献   

17.
正无恙一词可谓生命力极强,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到今天,历久而不衰。《战国策·齐策》中,赵威后问齐国的使臣: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1956年,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也提到它: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两个例子中,前者的恙分别当祸患、灾害、忧虑讲,后者的恙当病痛讲。总之,恙是个不好的东西。恙,究竟为何物?千百年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中的  相似文献   

18.
“终身教育”切中“制度化教育”的时弊。从正式形成这个概念并把它作为现代教育战略开始,到如今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惟其如此,我国现在到处为“终身教育”叫好,而在舆论中谈到“终身教育”,却鲜见一个小小的“不”字。倒是作为最初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述“终身教育”概念的日本学者波多野完治,对日本教育主管当局很快对“终身教育”问题作出响应,持保留态度,担心它一旦落入官僚掌握之中,将导致“对人的一生的思想”的控制。且不说这种担心是不是过虑,不妨从一般情况谈起。在我国现实状况下,假如谁愿意终生受教育,那就意味着:从4岁起进幼儿园,7岁进小学,年满16岁初中毕业,算是家长、个人和国家都尽了法定的“教育”的义务。此后,个人是不是进一步受教育,那是家长和个人的事。由于义务教育只是不完全的基础教育,故还须受高中教育。到年满19岁时,算是受完了基础教育。不过,基础教育即使!终身教育“切中!制度化教育“的时弊#从正式形成这个概念并把它作为现代教育战略开始,到如今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惟其如此,我国现在到处为“终身教育”叫好,而在舆论中谈到“终身教育”,却鲜见一个小小的“不”字。倒是作为最初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述“终身教育”概念的日本学者波多...  相似文献   

19.
苗淋 《师道》2006,(5):1-1
乙酉暮春,有幸游会稽,观山阴,赏兰亭,极尽视听之乐趣。那山,那水;那树,那竹;那酒,那诗;那书,那事……无不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系之。站在一块独刻“太”字的石碑前,导游讲起了王献之学书之事——王献之问父亲王羲之把字写好的秘诀在哪里,羲之命人盛满十八缸水,然后说:“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小献之磨尽三缸水后,自认为字练得差不多了,便把一大捆摹写的字送给父亲看,希望得到褒奖。羲之翻阅后,在一“大”字下面加上一点,成为“太”字,并说,拿给你母亲看看吧!献之母亲也是一位书法鉴赏行家,她看后写下两句诗:“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的别解“拔苗助长”,并不是说要违背教育规律,而恰恰是提醒人们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助其成长。我认为“拔苗助长”的“拔”也可以理解为拔高。拔高,即是对某人或物有意识地抬高其地位。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抬高学生的地位,有时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