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吕雯霞 《考试周刊》2011,(32):38-39
申丹教授名为《肖邦〈一小时的故事〉中的多重反讽与深层意义》的文章另辟蹊径,以肖邦的日记和其他作品为参照,详细剖析了《一小时的故事》隐含的多重反讽和深层意义。申丹教授的剖析以潜文本为出发点,本文试图从潜文本和微观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吴芮姝 《英语广场》2020,(26):36-39
近年来,对于凯特·肖邦或庐隐的研究业已深入,然而对两者间的比较研究却不多。本文以女性主义文学为视角对这两位作家及其代表作进行全面比较,以期为女性主义文学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众多短篇小说中的佳作。虽然篇幅短小,不足两千字,却以精湛的语言、戏剧性的情节、多变的创作技巧、深邃的主题赢得众多评论家的青睐。故事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看到并未死于交通事故的丈夫回到家中的一刹那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却独具匠心、笔触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在生命最后一小时内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反映了一位隐蔽在体面生活下的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对自由的渴望。然而看似实现了的自由之梦却在丈夫意外出现的事实中粉碎了,马拉德夫人也为梦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本文通过剖析故事主人公在整个事件中展现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个敢于勇于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出女性在十九世纪男权社会束缚下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5.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揭示语言、权力、意识形态之间潜在关系为目的分析方法,重视语言语篇和社会结构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运用批评话语分析卡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对小说中使用的隐喻、及物性结构、句式转换、评价性词汇进行阐释,揭示小说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小说的主题意义,婚姻对女性而言是精神和肉体的束缚,女性渴求自由解放的权利被漠视,男权主义弥漫整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6.
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进行认知诗学分析,发现文本利用前景化技巧建构多重图形—背景关系,即人物的图形化、空间的图形化以及主题的图形化。通过马拉德夫人的图形化揭示她与他人之间的矛盾,通过客厅—房间的图形化引发读者积极探索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空间隐喻意义,通过“自由”主题的图形化升华婚姻与自由相冲突的主题。对文本中认知理据的挖掘,有助于读者从多角度把握文本的深层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7.
作为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之一,《一个小时的故事》实质上对19世纪美国南方女性读者起到了一定的规训作用。小说中马拉德夫人对自由的呼唤,引发了女性读者对传统女性形象及家庭观念的质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然而小说通过马拉德夫人之死强化了读者对社会制约因素的认知,传递了趋向保守的价值观,承担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功能。剖析《一个小时的故事》对读者身份的建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典作品的社会及时代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长期以来,评论界一直认为此小说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细致的场景描写以及主人公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等方面的阐述,分析了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存在主义思想倾向,旨通过这一新角度来阅读小说,能够使读者对作品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一直备受读者的青睐。但评论家和读者对其主题和深层的意识形态的解读分歧颇多。本文试图揭示小说主人公挣脱婚姻枷锁进而走向自由的心路历程。对文中名词短语、否定、反讽和被动表达等文体特征的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该小说的深层主旨。  相似文献   

10.
凯特·肖邦是美国女性文学的先驱,她的著名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经常被评论界以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解读。笔者借助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探讨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一种非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一小时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无论是故事内容的选取、故事情节的设置、主题思想的提练,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象征手法的运用,都获得了读者的推崇。这部小说以女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觉醒为主线,大胆、深入地探索了女性的内心世界。《觉醒》不单单具有好的内容,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值得人们一读。  相似文献   

12.
董欣 《考试周刊》2012,(18):16-17
《一小时的故事》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名作。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主要针对小说中的反讽、象征、修辞手法、心理描写进行了各种研究分析。本文变换角度,基于功能语篇分析理论,针对文章的衔接手段进行总结和解析,分析小说行文一气呵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以进一步帮助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将功能语篇理论下的衔接手段分析与文学鉴赏相结合,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探索,以及文学语篇的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过程的始终。《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文章主要通过对比申丹的译本以及金莉、秦亚青的合译本,表明译者主体性差异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经典女作家凯特·肖邦(1850—1904)的代表作《觉醒》一般被视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部分学者认为,女主人公爱德娜对婚姻的叛逆体现了女性的觉醒。从儒家婚姻观视角审视爱德娜,实情并非如此。她的行为与儒家婚姻观背道而驰,最终婚姻破裂,殒身大海;而拉蒂诺尔夫人与凯特·肖邦本人与儒家婚姻观相契合,因此婚姻幸福,值得效仿。本研究旨在对现代女性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成为贤妻良母、维护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以精简有力的文字,讲述一个深刻的故事,质疑了传统的婚姻,表达了对女性作为传统的“家庭天使”的角色的怀疑和否定,使原来处于男性中心社会视角盲区的现实得以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挑战了男性至上主义文学中的妇女形象,从中折射出女性的性属意识。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了凯特·肖邦<一小时故事>中"他者"视角和边缘化的表现方式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揭示了妇女为追求自由不得不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最终只能以生命为代价换取自由的残酷现实.  相似文献   

17.
《觉醒》是十九世纪末关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班于1899年发表的最具争议的一部中篇小说.出版不久即遭禁。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觉醒》开始受到批评家的广泛关注。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采用女权主义视角研究这部作品。近几年,一些美国批评家开始注意《觉醒》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但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文章旨在从自然主义视角探讨《觉醒》的自然环境的自然主义象征,人物性格的自然主义体现,以及故事情节的自然主义发展。这三个方面被完关地交织运用于小说之中,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体现小说主题:主人公徒劳地寻求自我.从而更好地论证小说的自然主义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着从形式主义﹑人物心理﹑历史学﹑社会学﹑读者反应等五个文学批评视角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进行解读和阐释,旨在说明对同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打量、去领会,就会有不同的内涵,而各种内涵的汇聚便不断丰富了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小时故事》是凯特.肖邦的一篇短篇精品。文章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女主人公马夫人在本我与超我两种力量较量下,自我软弱无力,最后失控乃至付出死亡代价的心理过程。另外引用凯特.肖邦同年创作的另外一篇短篇小说《一位正派的女人》,对照证明马夫人的悲剧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发展失衡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为迁移而教"被公认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并广泛运用在理科、体育、以及技能性的英语科目。由于文学教学的复杂动态过程,且长期以来没有公认的具体技能为基准来设计迁移任务,所以科学地把文学课堂任务化的范例几乎没有。珀金斯和萨洛蒙认为教学迁移不仅是技巧的迁移还是思考方法的迁移。本文以《一小时的故事》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探索如何根据教学迁移的策略确定学点,设计教学任务和训练任务以训练学生的文学阅读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