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离开农村,涌向城市已成为农村学生毕业后的主要选择,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学校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农村家庭教育的离农期望、社区和社会大众媒体的离农影响也是农村学生离农现象不可忽视的原因。为此,应充分挖掘农村隐性的课程资源;培养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农村教师;为农民探索致富之路,转变农村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规范大众媒体的影视文化。  相似文献   

2.
江苏作为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试点和首批开展建设计划的省份,在计划推进过程中主要采用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形式。目前,初级培训已接近尾声。在培训推进到农村学校时,师资、设备、场地、组织等相关问题暴露出来。由于现行县乡的财政薄弱,配套经费不足,网络培训、校本培训的深入实施遇到了很多困难。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初,灾荒、战乱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使中国的农村经济趋于破产。当时陕南地区出现"交农"风潮,本文对陕南"交农"现象作了背景及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4.
曹晔 《职教通讯》2012,(1):26-32
遵循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事实,把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分为探索试办、曲折发展、恢复发展、综合改革、重点发展和面向农村等六个时期,通过大量的政策和事实的考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先后经历了"为农"、"为农"转向"离农"、"离农"和"为农"四个阶段或过程。出现短暂的"离农"也是为了长远的"为农",是一种矫枉过正。可以说,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是"为农"服务的。  相似文献   

5.
校本教研: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治本之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呼声变得更为强烈。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燃眉之急。如何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及专业发展的现状,探索一种经费省、效果佳、教学和研究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校本教研是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工业化快于城镇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不协调,最终导致农民转移离农机制缺失,致使大量农民工"转而不移、城乡两栖,非城非乡、非工非农"。要紧紧围绕"进得去(城),离得开(土),活(城乡资源要素流动)起来"的目标,构建农村转移人口离农机制,主要包括离农农民的福利待遇提升保障机制、社会保障跨区域转移协调机制、农村土地权益保障和剥离机制,以及城乡资源配置流动机制、农村转移人口离农路径选择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农村学生离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期望通过教育实现阶层的流动,摆脱农村人的身份。"离农"成为了其奋斗的动力,但也给学生带来了双重边缘化的风险。学生"离农意识"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根源于"身份"和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也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本文分别从社区、学校、家庭、大众媒体这四个方面详尽阐述了他们是如何在学生"离农意识"的构建中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为农”的农村教师角色内涵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教师应树立"为农"的角色理念,努力成为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育者和农村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农村教师应在开发乡土课程,改革教学方法,融合城乡文化,培养学生乡土情感,关爱留守儿童等方面实践该角色内涵。  相似文献   

9.
农村教师应树立“为农”的角色理念,努力成为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育者和农村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农村教师应在开发乡土课程,改革教学方法,融合城乡文化,培养学生乡土情感,关爱留守儿童等方面实践该角色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农村教师校本学习的现状,本文对河北省11个地市的292名农村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教师校本学习具有外在驱动的工具性取向而缺乏内在自觉性,注重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对校本学习途径的满意度较低,教师学习的支持性环境有待加强。说明农村教师校本学习具有明显的被动性与功利性、反思性与研究性不足、合作性与共享性差等特征。建议制定农村教师校本学习制度,创建农村学校校本学习文化,提高农村教师校本学习素养。  相似文献   

11.
赋权增能评价打破以往强调科学、客观、专家取向的评价传统,更多贴近真实现场,更强调实践的参与。赋权增能评价是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环节,它将评价赋予课程的真正参与者。介绍赋权增能评价的步骤,反思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农村教师“隐性流失”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贤娟 《考试周刊》2009,(30):10-11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流失严重,一直都是农村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给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村教师“隐性流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成人教育一直陷于“离农”和“为农”的两难抉择中。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农村成人教育功能的理解有偏差,对农村成人接受教育的主体意愿的忽视,城乡二元对立社会结构现实以及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要消解农村成人教育“离农”和“为农”的两难抉择,应该把城乡共同发展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定位,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确立系统化思维方式,此外,还要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正在全国各地稳步推进,江苏作为先期试点的省份,能力建设(初级)工作已近尾声,能力建设计划在农村地区进行时碰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称之为“高原现象”,本文分析了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并就解决对策进行了实践探讨,提出了相关建议与策略,以期对其他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芳 《中国教师》2010,(23):25-25,61
<正>在现代繁华的大都市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居住在都市里,却过着与"都市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他们是教师,但又不同于我们所了解的教师。他们住的是集体宿舍,可能是上下铺,也可能是小平房。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全能教师",在教授语文的同时还要兼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一人担任多职,但收入可能只有几百块钱。他们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生了病可能还需要靠借债来买药看病。伴随着农民工子弟进入城市,这些"教师"也成为都市中的"农村教师"。  相似文献   

16.
"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农村教育在价值选择上存在"离农"与"为农"的悖论,表现为教育功能、发展取向和主体意愿上的对立.悖论的存在既源于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又源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消解农村教育"离农"和"为农"·悖论的逻辑前提是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确立系统化思维方式.走出"离农"和"为农"逻辑困境后.农村教育的价值选择应该定位在为城乡共同发展服务上.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题研究的兴起,很多学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课题热”。然而,如此多的课题成果在教学实践中起指导作用的效果并不明显。“课题热”似乎在慢慢淡化。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里有了男教师,为幼教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幼儿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但大多数男教师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离开了幼儿园,本文试图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以期能够让幼儿园留得住男教师,让幼儿生活在刚柔相济的教育环境中。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乡村教育的离农为农之争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作为讨论前提的离农为农概念本身,似乎并没有得到厘清。当前研究多侧重于学校教育内容、学生精神情感取向、学校的当地服务功能、学校空间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等不同方面,而这些观点之间却存在着实质性的断裂。出自上位者的为农观点并不一定能代表民众的利益和意愿,甚至可能压抑民众的声音,日益凋敝的乡村教育也不可能通过这些为农式主张得到拯救。问题的症结不在于离农抑或为农,而是乡村民众的真实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尊重。回归实践,确保乡村学校自主性,才能真正释放乡村教育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教育改革“第二次浪潮”在追求教师“专业化”、强调通过增强教师的力量来提高教学专业化水平,以实现学校教育改进的过程中,“教师赋权增能”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当前。关于“教师课程主体性”、“教师课程参与”、“教师课程决策”等问题已成为我国课程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而发挥教师课程主体性的前提应该是教师“赋权增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