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第二部中国古诗法译集,朱迪特·戈蒂耶的《玉书》融入了译者的创造,是一部创造性的译作。在翻译文学研究上,《玉书》有力地证明了有的翻译作品无异于创作;一个国家的翻译文学当是该国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玉书》为基于比较文学立场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大量值得探讨的中西文化差异的例子,也为中国经典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重要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把这位当代文坛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贾平凹的作品英译,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贾平凹,让世界读者熟知更多优秀的中国小说。"敢从《废都》开始英译作品,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英美文学与翻译专业硕士生导师胡宗锋,经过27年来的积淀与坚守,终于在今年7月,与英译合作者Robin Gilbank(罗宾·吉尔班克)博士,历时3年上千个日夜,40万字首部英译版《废都》(英译名:The Abandoned Capital)终于完稿,《高兴》《白夜》《带灯》等作品也相继都在翻译中……胡宗锋一直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化与翻译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译作和评论文章200多篇,《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工作导读与翻译》《陕西作家走向世界的英译研究》等项目的提出,引起了陕西乃至全国翻译界同仁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3.
汪精玲 《学语文》2012,(3):53-54
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选集《华夏集》,是英美现代诗歌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中西跨文化交流的一个经典个案。作为文学翻译,《华夏集》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也引起翻译学界极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翻译理论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的翻译理论及其实践袁荻涌鲁迅一生都非常重视把有益的外国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只要有机会,他总是提醒人们注意翻译工作。1919年,他写信给《新潮》杂志的编者,说“翻译外国的诗歌也是一种要事,可惜这事很不容易。”①1933年,他在《关于翻译》一文中...  相似文献   

5.
正第三届"品读中国"文学翻译奖颁奖典礼日前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伊万·西梅年科凭借翻译作品《孟子》一举夺得"古典文学翻译奖";马丽娅·谢梅纽克因翻译《长恨歌》摘得"现当代文学翻译奖";"诗歌翻译奖"获奖者为娜塔莉娅·奥尔洛娃,其翻译作品为白居易的《百绝句》;此外,"出版社奖"的殊荣落户俄罗斯TEXT(TEKCT)出版社。"品读中国"文学翻译奖是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于2015年设立的。2015  相似文献   

6.
自觉地移植、吸收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中国现代派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发展中一个有特殊贡献、特殊风格的流派。 最早把象征主义作品介绍到中国来的是鲁迅。1908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译介了俄国安特莱夫的小说《谩》和《默》。“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正象其它文学思潮和流派一样,纷纷介绍到中国来。鲁迅、沈雁冰、郭沫若、周作人等人或在理论上提倡,或在翻译中介绍的“新浪漫主义”,即西方现代主义。有关这方面的译介,先后发表在《新青年》、《新潮》、《时事新报·学灯》、《小说月报》、《少年中国》等刊物上。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陶履恭的《法比二大  相似文献   

7.
方明礼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4):37-43,48
翻译误译等现象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影响读者对原作的阅读、理解和欣赏。通过《午后曳航》译作与原作的对照比较,发现题述作品译作中存在的照搬原文、忘文生义以及语法、句式、动作主体、词汇等诸多方面的误译现象及起因。由此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日本文学翻译工作者及日本文学翻译出版界的注意,最终达到在尽量减少误译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日本文学翻译作品译作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田园交响曲》的译者李玉民先生主张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译作应是给读者以文学享受的作品。本文将从文学翻译的美学范畴和审美标准的角度来鉴赏《田园交响曲》译作在内容、语言形式和意境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种种美学元素;并且分析了审美观下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除了翻译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爱罗先生的童话之外,还翻译了思想性不那么沉重的作品,比如,翻译荷兰作家望·蔼覃的长篇童话《小约翰》便是一例。 还是在留学时的1906年,他在东京神田旧书店,从《文学的反响》半月刊上偶然看见《小约翰》  相似文献   

10.
背景搜索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翻译的作品有30余部,主要为法国文学家作品。其中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等。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瑰宝,她是我国文学史中的才女之一。本文以李清照所处的时代为背景,以其生平为依据,对李清照的诗词翻译进行讨论。将以前期作品《如梦令》和后期作品《醉花阴》《蝶恋花》为例,以形象化、真实化、生活化为原则进行翻译。而对李清照诗词的翻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研究我国宋词文学和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前,曾在《新青年》和《甲寅》上发表过短篇小说译作。胡适早年的文学翻译活动体现了借助翻译来改进中国文学的设想。民国初年黄远庸、陈独秀等人也有类似的思路,但文学翻译在当时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当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在《新青年》上引发了白话文学运动之后,外国文学的翻译才真正地被转化为创造新文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0月19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发布公告.宣布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结果:方方的《琴断口》等五部作品获得了中篇小说奖,鲁敏的《伴宴》、苏童的《茨菰》等五部作品获得了短篇小说奖,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李洁非的《胡风案中人与事》等五部作品获得了报告文学奖.另有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各5篇(部)作品获奖。各奖项中,仅文学翻译奖空缺——初评入围的五部备选翻译作品全部落选,这在鲁奖评选历史上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4.
邱明华  李霞  金基瑶 《海外英语》2011,(15):148-149,153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在国内外发展很快,而将译者主体性运用在文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与自译作品结合研究的人并不多,该文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自译作品中的体现——选用变译的翻译策略来分析探讨张爱玲在自译作品《金锁记》(The Golden Cangue)翻译中作为译者的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王尔德的作品《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刚一问世,就获得了一致好评。目前,该作品译本中最受欢迎的还是巴金的译本。论文从美学角度对巴金《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的翻译进行部析,从此探究巴金在翻译作品时的文学功力。  相似文献   

16.
论文旨在探讨文学评论家及翻译家梁实秋的文学传统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并以梁实秋所译英国作家乔治·艾咯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为研究对象,指出译者信奉的文学传统不仅指导其选择译介的作家及作品,更影响其翻译策略.而译者的翻译策略,相当程度上与其文学传统有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7.
人名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的焦点和难点。目前,学界对文学作品中人名翻译的讨论多集中在翻译方法、策略等的描述上,而对于所选翻译方式背后原因的探讨仍阙如,对人名翻译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以《海上花列传》(以下简称为《海上花》)英译本为引,结合古典以及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人名翻译策略,对文学作品中人名翻译体系以及原因进行探讨,以期对文学作品人名翻译体系构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浮生六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作品,文学及审美价值很高,受到读者的欢迎。后来在林语堂的理解下,将其翻译为英语版本。这一成就也让《浮生六记》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大发挥。一本散文集想要被翻译成与其文化、语言所不同的作品,离不开对作品本身进行清晰的了解和系统化的感悟。林语堂之所以能够将《浮生六记》成功翻译,与其高超的文学造诣有很大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内容分析,探究了林语堂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手段,从而分析翻译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又名沈雁冰。一八九六年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巨大成就的革命作家。中学毕业后进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一九一七年开始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杂志》上发表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的文章,一九二○年参加《小说月报》的革新工作。一九二一年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负责主编《小说月报》。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许多文学论文,并翻译了不少外国进步作品。他早期的文学主张是“为人生”。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我国翻译出版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是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1918年6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娜拉》、《国民之敌》等作品。随后,几乎当时的所有报刊都争相译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名著开始比较有系统地介绍到我国来。在众多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中,俄罗斯文学作品占有突出的地位。阿英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索引》(1936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第六部分《翻译编目》收录1917-1927年间的译作225种,其中理论25种,文学作品200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