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和“利”二者对立起来;而墨子则认为,“义”和“利”二者是统一的。他把是否合乎天下之公利作为立言的法仪,由此出发,提出了有财相分、兴利、除害等一系列政治主张。不仅如此,墨子还亲身实践其思想主张,终其一生“利天下为之”。  相似文献   

2.
众则难摧     
阿柴有子二十人,临终谓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折之拾地。”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延不能折。阿柴曰:“汝曹知否?单  相似文献   

3.
莫邪子名为“赤比”而非“赤”安徽金寨县青山中学田曙明初中语文第五册《干将莫邪》有一句是:“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笔者认为由于编者句读之错,致使莫邪子之名由“赤比”变成了“赤”。鲁迅在《古小说钩沉》中把莫邪子之名命为“赤鼻”,而在其《故事...  相似文献   

4.
一、《周易》是部什么书?《周礼》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古人把《周易》列入五经之内,名之曰《易经》或称之为《易》,又把它列为五经之首。可见古人对《周易》十分重视。那么,《周易》是部什么书呢?陈立夫先生在他的《天道、人道、道统》一文中说:“《易经》是中国一本最伟大的书。”王新春在他的《再论<周易>的形成及其理论特色》中说,《周易》体现了“天人宇宙哲学”的内容。黎子耀在他的《周易秘义》一书中说:“它是披着宗教外衣而掩盖其革命内容的伟大著作。”李镜  相似文献   

5.
《体性》篇说:“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所谓“八体”就是指八种风格,“八体说”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风格类型说。现在的问题是,刘勰本人对这八体是不是寓有褒贬之情、轻重之意呢?历来的《文心雕龙》研究者对此认识很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彦和之意,八体并陈,文状不同,而皆能成体,了无轻重之见存于其间。”另一种意见认为刘勰对其中的新奇和轻靡两体略有贬辞。还有的同志则认为他赞成典雅、精约、壮丽而不大附和繁缛、新奇、轻靡等。那么,刘勰对“八体”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个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翻开《孟子》书,一上来就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文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相似文献   

7.
猫号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  相似文献   

8.
“文与道”,它被史坛上的文章大家们谈论也有两千余年了.然而不同的时代赋予“文与道”的内涵是不同的.“道”,古人就赋予过它几个含义:(1)法则,法律.《易经》说“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是把宇宙万物都看成阴阳对立的,互相转化的,并且是变化无穷的,这就是把“道”看成了宇宙中的矛盾统一规律.老子的《道德经》则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大.”老子认为“道”是混沌之物,是宇宙中“独立而不改”的客观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  相似文献   

9.
三、宇宙论精义与生命精神方东美在其名篇《哲学三慧》中,“依共命慧,所论列者,据实标明哲学三慧:一曰希腊,二曰欧洲,三曰中国。”对“妙性知化”而“成平等慧”的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脉,方氏认为是“老、孔、墨”三者:老显道之妙用,孔演《易》之“元德”,墨申爱之圣情。贯通老墨得中道者厥为孔子。实际上,方氏是把孔子所阐明的“《易》之‘元德’”视为主脉中的主脉。方氏阐发《周易》中“宇宙本体论”的精义,认为主要有四个互相关联的观念融贯汇通。(一)高揭一部万有含生论之新自然观。即“视全自然界为宇宙生命之洪流所弥漫贯注,一脉周…  相似文献   

10.
台阶     
刘基  陈琳 《现代语文》2005,(11):17-17
公孙弗忌,弱其邻之老而谋食饮之,裒(pu)其徒谓之曰:‘彼予邻之叟也,富而啬,吾将与若往食饮之。’其徒曰:‘彼虽富而甚啬,其奚以食饮之曰:‘我且盗之。’其徒皆愀然。明日又欲往,其徒曰:‘子之谋鄙,盍更诸?’曰:‘我将胁而取之。’其不从者半,弗果往。他日,又曰:‘请以贷先为之市,具礼召主人而酬酢之,多取物而日稽其直,且速其子弟以为常,不数岁,吾将竭其藏,何如?’其徒皆欣然从之。明刘基《郁离子》ó译文:公孙弗忌认为他的邻居老弱可欺,便决定把他的财产弄过来。他把狐朋狗友召集到一起,说要去偷邻居的东西,同伙们因害怕而不愿去干;第二天,…  相似文献   

11.
在诗的构思和语言方面,常见有雷同者。其中有的是作者有意识偷用或抄袭,而且花样很多。唐代诗人皎然在《诗式》里曾提出诗有“三偷”:一曰“偷语”,类似现代的文字剽窃,原文照抄,他认为此法最笨;二曰“偷意”,类似现代的套用别人构思和创意,即把原作的立意搬过来;三曰“偷势”,势,一般指作品的法式和根基,他认为此法最不露痕迹。  相似文献   

12.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理论。现在的人一般把它看作解释汉字造字结构的传统理论。《周礼·地官·保氏》中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最早的关于“六书”的文献记录,只有其名,没有具体内容的说明。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引刘歆《七略》中的观点: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把“六书”进一步解释为汉字造字的六个基本原则。郑众为《周礼》作注时,则提出:“六书”者:象形、会意、转注…  相似文献   

13.
《愚溪诗序》第1段写愚溪用“愚”字来命名的缘由,其中提到“古有愚公谷”。因此,准确把握愚公谷典故的内涵,深入理解愚公谷命名的缘由,就成为我们体会柳宗元在愚溪命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一级必登之阶。该文课后练习节选了《说苑·政理》中关于愚公谷故事的一段。读完节选文字,读者,尤其是学生莫名其妙,普遍产生这样的疑问:老人为什么要把马驹给年轻人呢?愚公谷命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节选的片段如下: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  相似文献   

14.
人们把通过言语进行的教育称之为“言教”,把教育者身体力行进行的教育称之为“身教”,但还有一种无论在利用率上还是在历史的悠久上都可以与“二教”媲美的方法——惩罚,却没有被人们冠以“×教”之美名,为议论方便起见,笔者姑且将其名之曰:罚教。说起“罚教”的历史,鞭笞恐怕是较早被广泛运用,并且流传时间较长的  相似文献   

15.
在探讨陈独秀思想的发展变化时,国内研究者一般都把他从“一九二九年开除党籍至一九四二年病死这段时间”,看作为他一生政治思想经历的最后一个阶段,名之曰“陈独秀后期”,并称这个时期的陈独秀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背叛者”。这样笼而统之地为后  相似文献   

16.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  相似文献   

17.
楚人遗弓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吕氏春秋》译文:有一个楚国人在路上把所带的弓遗失了,却不去找,他说:“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捡到了,那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到这事后说:“把‘楚’字去掉就可以了。”老子则说:“去掉‘人’字就更好了。”楚国人不计较自己丢了弓,想到的是楚人得了弓;孔子则更放大将国界去除,人遗之,人得之;而老子则是回归了自然,弓由自然产生,弓回到自然,这广阔的胸襟就是与天地交融在一起的,而无人为的分野,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吃素     
猫项下偶带数珠,老鼠见之,喜曰:“猫吃素矣。”率其子孙诣猫言谢。猫大叫一声,连啖数鼠。老鼠急走,乃脱,伸舌曰:“他吃素后越凶了。”  相似文献   

19.
刘向自言整理《战国策》时,只做了编次和“除重复”的工作,所以策士行事、说辞在流传中出现的讹误也保留下来。其讹误之一,是本为这一策士的行事、说辞,却被传为另一策士之名,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主名误”。 今举《战国策》“主名误”一则就教于方家。 《秦策一》“秦惠王谓寒泉子”章曰:“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山东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棲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受命。’”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鉴赏》2002,(10):68-68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