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2.
史文波 《快乐阅读》2013,(10):84-8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坚持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的原则,更加强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更加重视对教学理论和方法的革新,更加注重双向互动共同成长。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突显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学生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来深化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4.
体验教学强调的是学生主体的亲自参与和经历,通过学生主体的亲身体验获得道德知识、提升道德情感、进行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5.
孙晓琳 《中国教师》2010,(Z1):342-342
<正>一、问题的提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体验,形成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活动中,一起分享掌握知识的无穷乐趣。在参与审美体验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活动中获得必备知识,提升学科素养.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德育的作用,通过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让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之中,强化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建良 《成才之路》2014,(27):22-22
道德认知、品行养成的关键是自我体验。缺乏自我体验的品德教育活动是苍白无力的,因为这样的教育不可能沁入学生的心灵,也不可能使学生实现道德认知的自我建构。德育活动特色在于丰富学生对品德与行为的过程体验。学校的"家乡好孩子"德育活动,多样性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参与过程体验,使德育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体验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认识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这是德育工作的辩证法。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让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参与到道德体验中。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只有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诱发学生的自主感受,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促使学生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德育才会真正有效。  相似文献   

9.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黄珍 《考试周刊》2014,(6):54-55
<正>数学活动中的探究过程是指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参与、主动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使能力得到提升。在教学中设计探究性问题,能够培养并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根据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的态度和勤奋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着德育功能、内容、方法等上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主体道德价值体验模式。本文从道德价值体验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主动参与道德价值体验,教师促进学生道德价值体验,学校环境是学生潜在道德价值体验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个模式。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探索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经历、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发挥学生在数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在此,笔者就如何设计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发生过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教学,要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海拉尔市八中王溟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学生掌握知识的行为是主动行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学习过程是...  相似文献   

14.
学生品德内化环节的心理倾向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品德内化一直是德育工作者追求的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将教学与学生品德内化的四大环节即教化、体验、认同、强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内化道德知识,养成道德自律的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5.
学生思想品德的内化与养成,既要有深刻的思想道德认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又要在此基础上参与具体的行为实践,并逐渐形成持久的精神品质。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较为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浸润学生的心灵就很重要,要由此让学生愉悦地接受道德指引,主动地参与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16.
激发相应的道德体验是道德教育获得成功、取得实效的基础。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发挥体验的独特功能呢?现以《不妒忌别人》一课教学为例,谈谈个人的一点思考。一、创设情境,在主动体验中加速对道德观点的认同人对知识的获取,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让学生在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主动体验中,实现认知内容和个人价值标准的共鸣,是加速对道德观点的认同,促进学生迅速掌握道德知识的有  相似文献   

17.
吴兆雄 《基础教育参考》2011,(6):33+62-33,62
新课程的物理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物理的内涵,进而养成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此,教师应该真正建立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学得物理知识的同时,主动参与知识建立的这一过程,学生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会产生新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8.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将深刻的理论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道德践行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为此,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式教学。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需求,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参与,享受对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多看、多听、多动手,快乐地获取知识和学习方法。一、活动: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快乐主场  相似文献   

19.
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体验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促进学  相似文献   

20.
沈丽丽 《家长》2023,(17):44-46
<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发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要求从不同场景展开教学设计,强化学生知识体验,让学生在面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时产生强烈学习及探究欲望。良好教学情境的建构更容易驱动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自主发现并探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相应的道德与法治思维。从这一角度来说,问题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设计,需要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逐步进行拓展,围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系为基础,将情境从课堂向学校、家庭、社会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