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儿童对童话故事中语言表达的理解必然会受到其认知水平的影响。对于儿童来说,童话故事中的隐喻理解起来更难,在引进翻译的外国童话故事中更为突出。基于儿童认知能力发展阶段性特点,就英语童话故事中隐喻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但存在于语言中,同时还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童话中也有大量的隐喻。本文试以王尔德的《自私的巨人》为例,来分析隐喻在童话故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我国国内都十分关注儿童文学的翻译。然而,由于儿童的心理成熟度和认知能力有限,在翻译时,难免会碰到很多困难。拟着力探讨童话故事的翻译,指出隐喻其实是童话故事的本质,分析在翻译童话故事时应该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隐喻可分为两类: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应用研究必将在更多领域展开。  相似文献   

5.
童话故事是少年儿童认识世界和打开认知的渠道,也是最能贴近儿童心理的故事,儿童在童话故事中通过各个故事人物能够感受到世界上的美妙故事和生活场景,从而能够激发儿童探索世界和认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而且,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故事,就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拟人、夸张等修辞,让故事里面的人物形象生动起来,从而让儿童的生活场景能够生动形象起来。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故事,能够将童话中的审美和教育功能凸显,一切以学生的发展特点为主,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手段,但儿童的隐喻认知机制并不同于成人世界的借助语言手段来比较、代替以及类推源域概念系统和目标域概念系统,儿童的认知隐喻机制是一种意象性的认知手段。本文试图从隐喻思维角度来分析儿童的认知隐喻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隐喻的认知定义,即隐喻被视作是建立在源域、概念推理和靶域之间系统性的联系为基础,着重介绍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儿童隐喻能力即诱导手段(图片刺激或言语刺激)、隐喻语言表达式、概念域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作文的范围和要求 1.作文范围:写童话故事。 2.作文要求:想象丰富,记叙与描写结合。二写童话故事的指导要点 1.认识童话和它的作用。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手法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儿童阅读和写作童话故事,对于活跃儿童的思维,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提高儿童的阅读欣赏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2.童话属于记叙文体,但它有其特殊的方面。童话故事也以叙述事情、描写人物、摹状景物为基本内容,在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及表达方式等方面与写记叙文是一样的,但它所记叙的却不是真人实事,其故事情节纯属虚构,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这使它区别于一般的  相似文献   

9.
以《2014南京青奥会口号宣传片》为语料,以概念隐喻和架构理论为分析框架,考察其中的多模态隐喻及其理解机制。研究发现:宣传片中使用的概念隐喻主要包括"LIFE IS JOURNEY""LIFE IS STAGE""LIFE IS SEASON",这些隐喻通过语言、图像、动画、手势等模态来构建隐喻的源域;隐喻表达所激活的青春架构、合作架构、分享架构、包容架构等隐含并强化了"分享青春、共筑未来"的青奥精神,能够实现劝说宣传效果,提高公众接受度,为以后的体育赛事宣传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0.
政治漫画是一种视觉语言型的舆论新闻话语,它结合了图像和语言两种符号。多模态隐喻指的是隐喻的一种,其中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的符号形成。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将概念隐喻、转喻与政治漫画的特征相结合,试图分析源域选择和源域文化内涵在多模态隐喻过程中对身份构建的作用,从而对漫画进行细致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小学儿童隐喻理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G.Lakoff和M.Johnson第一次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提出了隐喻概念,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形式,从此引起了心理学的广泛关注。感知觉、思维、想象通过隐喻有效地反映客观世界,儿童隐喻理解发展的研究对儿童认知规律的了解、认知思维的培养等方面有所裨益。研究发现,受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儿童的隐喻理解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1)儿童隐喻理解具有表面性,他们理解隐喻只停留在理解隐喻表面义水平,很难准确理解隐喻的隐喻义。(2)儿童的隐喻理解发展与思维水平发展相适应,隐喻理解具有阶段性。(3)儿童的隐喻理解具有不稳定性,经常发生同一隐喻在一种环境下的理解和另一环境下的理解不一致的现象。(4)儿童的隐喻理解具有经验性,他们调动和利用所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隐喻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安徒生童话译入我国之后对我国少年儿童成长产生了有益的影响。然而,在译介之初,安徒生童话并非作为儿童读物。本文选择1913-1918年我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对这一期间的安徒生童话译介进行研究,试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来描述这一特殊的翻译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为幼儿园孩子们写了39篇童话,除一篇是自己创作之外,其他均为改写自中外著名寓言和故事。与原作相比,陈先生童话笔触更细腻,情节更丰富,更富有童真童趣,充分再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陈鹤琴童话的总体特点可以概括为四点:抑恶扬善,教育愉快化;增长知识,内容中国化;激发兴趣,语言儿童化;重编寓言,体裁变童话。  相似文献   

14.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民间文学的滋养下成长。20世纪中国创作童话中的民间童话以两种质态存在:其一,民间童话为创作童话文本提供素材和故事原型;其二,民间童话为创作童话提供创作技巧经验。民间童话在创作童话中以隐蔽的方式和全新的审美价值呈现出来,而创作童话源于民间童话又跳出了民间童话的窠臼,通过作家文学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模因论的研究发现,模因在隐喻的表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模因论是隐喻的重要表征机制。隐喻的表征过程中既有基因型模因,又有表现型模因。隐喻目标域概念是通过其心理属性对始源域概念引起的心理属性的模因复制形成的,这一形成过程中,被模仿和复制的物理事件的心理属性就是基因型模因。在心理属性得到模仿复制的同时,作为心理属性的宿主---物理属性也得到模仿和复制,被模仿和复制的物理事件的物理属性就是表现型模因。  相似文献   

16.
以郑渊洁为代表的中国"热闹派"童话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儿童文学流派。虽然"热闹派"童话在新时期曾受到批评界的关注,但对其是否是文学流派却一直未有定论。借助艾布拉姆斯对文学活动的研究方法,从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等方面来研究"热闹派"童话,可见中国"热闹派"童话具有文学流派的特性和价值,是新时期童话创作中重要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认为童话是男权社会教育、驯化儿童,尤其是麻木女性思想的工具之一。其作品揭露了男权话语霸权,成为上世纪英国开创利用经典童话批判男权思想的先驱之一。卡特成功地对经典童话进行了改写、戏拟和仿作,从而达到颠覆、消解男权话语霸权目的。她或是揭露童话的伪善欺骗性;或是把扭曲的女性还原到本来面目以张扬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但童话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在幻想的文本里呈现出真实的人生百态。童话描绘出真实的社会现状,童话流露出真实的爱意情怀,童话是儿童心灵真实的体现,童话展示儿童成长历程中的内在真实。这些都是童话的真实性所在。  相似文献   

19.
民族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发展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07年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小说还是童诗、童话、散文,都自然地显现出儿童文学民族性的丰富和美丽,而儿童文学民族性又自然地与当代性、儿童性相交融。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发展到现在,虽然仍处于弱势,却面临着新世纪以来的最好时机。可以看到,来自各方面的鼓励和倡导,已经和正在显示出对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创作的整体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