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曾经有两三年时间兼任过一家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职务。由于是兼职而该社又处在草创阶段,我们三人——总编辑、另一位副总编辑(他们也都是兼职)和我——所作的工作仅限于出版规划,而未进入书稿的具体编辑事务。但几十年来,我在撰写或编著教材、专著或文集时,曾多次与编辑同志打交道,对他们辛勤劳动的精神深怀敬意。我感到,诚如《中共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图书馆工作》出版百期的20多年中,曾有一批非职业图书馆工作者的诗人、作家、教授、编辑、记者、书画家为刊物题赐、指导或惠稿,表达出他们对这份专业杂志的热情关注和支持。其中,沈阳诗人陈进化,长沙诗人江堤与刊物的友谊历久弥珍。他们两位都已离我们远去了,当《高校图书馆工作》现任主编郑章飞先生为百期出版纪念向我约稿时,我立即想到了进化与江堤。他们的名字在中国诗坛永远闪耀,也凝固在《高校图书馆工作》这份刊物的光泽之中。  相似文献   

3.
陈晓东 《新闻三昧》2004,(10):32-32
由于负责宣传工作的原因,每到基层单位,职业习惯总让我想发现几个可以宣传的模范先进人物。但遗憾的是,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工作中的劳动模范有不少,但他们大多不愿意宣传,或说怕人笑话,或说压力太大。刚开始我想不明白,认为这是他们的谨慎和谦虚,但一次一位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的朋友一语道破天机:“说起这个劳模,要不是累死,就得甘于清贫,这样的劳模,我看当上还不如不当吧。”  相似文献   

4.
播音和朗读到底等同还是不等同?这个问题由来已久。看样子,近期内还不会有定论。我想,播音和朗读不相等同的说法似乎更有道理。在我国,只有极少数体育记者兼任播音工作,人们在习惯上一般不称呼他们为播音员。而实际上,当他们做着向听众讲话的工作的时候,是可以称为播音员的。在一些外国电台,或出于节约金钱的需要,或出于减少工作环节的需要,记者或编辑同时也是播  相似文献   

5.
有些报道中,形容积极爱护集体事业的工人、社员为“爱厂如家”、“爱社如家”。我认为“爱厂如家”之类的提法已经落后于我们的时代,不足以表现我们先进人物的思想境界了。他们身在工厂或农村,想的却是胸怀祖国,面向世界,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而工作,他们是为革命而热爱集体事业,他们爱集体甚于爱自己的小家庭,决不是象爱小家庭那样爱工厂和公社,那样的爱就不能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因此,我  相似文献   

6.
星期天,几个学生跑到我家来,他们是家住农村,毕业后回乡务农或在农村从事别的工作的。他们兴致勃勃地进城来想买几本书看看,结果都大失所望,只好向我求救,从我的书架上找了几本。他们向我诉说了农村读者买书的困难,并且气鼓鼓地说:“现在书店里是美人画多,大部头的书多,我们只能望书兴叹。现在出书是不是只顾城市不顾农村、只顾时髦不  相似文献   

7.
王君宇 《出版参考》2012,(10):38+37
前一阵子,一位在电子书阅读器公司担任营销企划主任的朋友写信给我,问我有没有兴趣试用一下他们家的阅读器,我二话不说马上就答应了。说到阅读器,早在十多年前就听说朱邦复先生开发出了第一代的电子书,后来也陆陆续续直接或间接参与过电子书或阅读器的推进工作,更写过不少文章评论电子书或阅读器。  相似文献   

8.
甜蜜的档案     
<正>说起我与档案工作的缘分,还要从我刚参加工作时说起。刚参加工作我就来到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工作,每天负责适龄青年婚姻登记拍照、整理、存档这样重复工作,工作开始真是感觉枯燥和无奈。可是,工作一段时间,我就感到怎么每天那么多新人登记结婚。在为一对对即将步入婚姻的新人们,给他们拍照、整理、存档的时候,看到一对对新人那样甜蜜幸福的样子,我心理感觉既兴奋又光荣,我见证他们幸福  相似文献   

9.
我有不少担任总编或副总编的朋友,我发现他们中间的不少人是形神分离的。比如,拜读他们探讨新闻学的文章,表明他们很懂新闻传播规律和宣传工作规律;而翻阅他们编排出版的报纸,却又叫人失望,难以想象这些报纸居然由他们签发,更难以想象其中的一些篇章居然出自他们本人的手笔。再比如,同这些“老总”朋友私下交谈议论,是非曲直,旗帜鲜明,一个个都是有血有肉、有激情有思想、忧国忧民的感慨悲歌之士;可是听他们手下的编辑记者说,这些“老总”一天到晚的语言老是“这话不准写,那事  相似文献   

10.
十年前我们系开始培养国际新闻记者和对外政策宣传的专家。我们已经培养了数百名这类专门人才。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现在在中央级报纸杂志、塔斯社、新闻社和全苏电视广播委员会工作,或担任这些单位的驻外记者。一切从挑选未来的大学生开始。他们最好在进入高等学校前就在新闻学方面表现出才华,在报刊上发表过文章。那些在生产岗位上工作过和转入后备役的军人得到优先照顾。我  相似文献   

11.
孙淑君 《档案天地》2010,(12):11-12
档案工作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启智幼儿园建园之初.我就亲手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档案,还为全园每一名老师建立了个人工作档案.随时记录下他们成长的足迹.包括他们取得的成绩、工作的失误.用我的心与他们进行坦诚的交流。每年的年底,作为新年的特别礼物送给每一名教师,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曾跟毕业班同学或青年教师去各地电台、广播站实习,到工矿、农村参观学习,参加过不少播音工作经验交流会,结识了许多广插战线的战友和没见过面的听众。从他们那里学习到的东西是极其丰富的。群众是我的老师,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下面从我的《学习笔记》中摘出一部分,作为向老师们的汇报。  相似文献   

13.
新闻工作是一项艰苦又冒风险的职业和事业。没有顽强的拼搏和献身精神,很难在这个岗位上有重大成就和坚持到底。这里,记叙两位我接触过的外国同行。虽然相交不深,只是匆匆的几面或一面之缘,但他们执著于新闻工作的献身精神,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至今难以淡忘。30多年前的往事,历历如在眼前。  相似文献   

14.
前一阵子,一位在电子书阅读器公司担任营销企划主任的朋友写信给我,问我有没有兴趣试用一下他们家的阅读器,我二话不说马上就答应了.说到阅读器,早在十多年前就听说朱邦复先生开发出了第一代的电子书,后来也陆陆续续直接或间接参与过电子书或阅读器的推进工作,更写过不少文章评论电子书或阅读器.  相似文献   

15.
刚赶到会场,只能简单地谈几个感想。第一,必须充分认识和宣传出版工作的重要性。出版工作较之新闻工作说来,消息自然是不那么灵通的,这几年,我就常常是要靠一些认识首都新闻单位的编辑同志从他们的朋友处听点东西回来告诉我的,工作中确有较大的困难。我听见过很多出版工作者向我“诉苦”,我只能说,诉苦是不必要的,中央根本的大政方针都是见诸报端的;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应该请示。我们出版界不能以待遇或地位的高低来决定我们工作的重  相似文献   

16.
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来,采写了数十位科技工作者,其中在省内或国内很有名望的有十几位。这十余位科学家中有功勋卓著的院土;有在某一领域中为国家填补空白的年轻的博士;有解放初期回国,如今已卧病在床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有我来访后不久就在工作中溘然去世的国际上知名的学者。 采访前,他们每个人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有的仅在报纸或材料上见过名字或事迹)。他们研究的学科或领域,对我更是高深莫测。因此,报道他们,在开始时往往是一愁莫展,尽管我不断地回忆自己以前采访过的其他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希望能找到一些共同点,但得到的结果依然是希望渺茫。这时我才深切地体会到辛弃疾刻画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之前,“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一种怎样焦急、愁苦的心情。  相似文献   

17.
回顾自己的写稿经历,主要是注重结合工作写报道,这样不仅稿源充足,而且有利于业务工作。宣传部每次提计划,作安排,或取得经验,发现问题,我都及时进行整理,把一些做法、体会等报道出去。比如今年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正面教育,加强干部马列主义理论学习,我都及时整理成稿件,在《洛阳日报》和《铁道工程报》发表。我时常下基层了解情况,每到一地,都留意报道线索。当得知石家庄铁道学院14名大学毕业生主动要求参加北疆铁路建设的信息后,便找他们开座谈会、个别了解,发了消息《边疆有他们的事业》,由中央人民广  相似文献   

18.
作家与报纸     
在今年五月份举行的第八次全苏青年作家会议上,我受托主持了一次散文作家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十五位不同职业的人。但是,其中近一半是区报、州报、地方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及工作人员。在结识座谈会的参加者时,我发现,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他们谈起自己在报界的工作,显得有点儿不自然,好象这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在他们看来,这个工作无论如何都是和作家的活动联系不起来的。为了缓和一下这种感觉,他们几乎都申明要很快就脱离报社、电视台和电台的工作。我尽量劝说自己的年轻同行们不要走这一步,即不要脱离报社工作,至少不要在自己创作道路的起点上这样做。我觉得,我在道义上有权利这样做,因为自己曾多年在报社工作(中断时间不长),并且至今仍在报社工作。在当《农村生活报》记者的时候,我游历  相似文献   

19.
1986年3月27日上午,在厂党委召开的“总结1985年宣传报道工作”会议上,党委书记把我推到主席台前,让我向参加会议的同志们谈一谈。谈些什么呢? 坐在下面的大都是朝夕相处的同行们,我想到了自己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都是靠了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我应该谈谈他们,要感谢他们。记得有一天深夜11点多钟了,室外风雨交加。我正伏在灯下赶写一篇报道。忽然有人轻轻敲门,我赶忙打开,原来是60多岁的夏永奖老师傅。他冒着风雨、摸着黑赶到我家,为的是给我提供“报道  相似文献   

20.
众神在狂欢     
我的几个朋友是资深网民,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2小时的日子屈指也有七八年了。和他们聚会,常常听他们说,谁谁谁最近真红啊。我总是一头雾水,像我这样上网就只收发工作邮件的人从来不会瞎逛到误入荷花深处,听他们谈得那么兴起,我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