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体系进行了探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目标,在于依托覆盖全国的网络传输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先进文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积极进行建设,效果十分显著,而且基层文化服务有所改善,城乡鸿沟逐步缩小。但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也存在着问题:一是经费与投资政策不够完善,二是缺乏健全的考核评估制度,三是缺乏高层次人才。要从技术、管理、考核评估等方面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体系保障。  相似文献   

2.
王军 《图书馆界》2013,(5):46-48
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对现有的体系建设进行创新性研究,发掘建设动力,推进建设进程.文化共享工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惠民工程、创新工程,工程的顺利实施,工程中的创新性实践探索,对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农业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如何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一直以来都是全省文化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2002年4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启动,为河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短短几年内,河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走过了启动、发展和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等几个阶段。针对河南省本省实际,应以点带面,深入、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突出河南特色文化、加快资源建设、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扩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覆盖面。  相似文献   

4.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全面展开。及时而迅速地提升了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图书馆的设备水平,丰富了服务手段,为打破西部地区信息闭塞,消除与东部地区的数字鸿沟创造了条件。但是,在此项工程建设与实施的过程中,我馆却因为人、财、物的匮乏而面临许多尴尬。  相似文献   

5.
文化共享工程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工程网络体系,以互联网、卫星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的一项创新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到2010年,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数字资源总量可望达到100TB,提供不少于5万种的电子图书,采集制作不少于14000场/个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影视节目等视频资源,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2006年是湖北省化共享工程建设全面、持续、稳步发展的一年,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省化厅和财政厅将化共享工程作为推进化创新、完善公共化服务体系、提高公益性化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统筹规划,加大投入,稳步推进,全省化共享工程在服务网络建设、特色资源建设、基层服务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只莹莹 《图书馆》2021,(2):8-14
文章立足于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面临的新变革展开综述,首先介绍了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法规和当前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现状。然后从科学管理体系、区块链推动共建共享、5G技术带来新契机、服务效能评估方法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科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紧扣新政策、新思想、新技术、新需求等公共文化领域发展趋势,变中求进,普惠优先。  相似文献   

8.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有效运行并能持续发挥作用,必须重视共享工程建设、加强服务意识和普及使用便捷、优质、高效的文化信息资源.论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州市白云区支中心的服务模式,提出了深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如何以县级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为核心、构建县域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路径进行了研究。县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令人堪忧,构建县域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战略意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县级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应发挥核心作用。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的过程,也是县级文化共享工程网络壮大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短短的几年里,以其锐意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实践,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实践证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消除文化和数字鸿沟的一条有效捷径,是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的一次重要探索,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对公共图书馆和基层文化站的自动化、网络化,以及资源建设和大众服务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公共图书馆大规模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形成了丰富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面向基层服务的数字资源提供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建设和对外服务犹如共享工程的两大推进器,因此,必须围绕地方特色资源,构建共享工程资源库群,以及创新地方特色服务,构筑共享工程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试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项国家级的文化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信息资源丰富多彩、传递手段多种多样、反馈机制灵活便捷、信息服务公平及时。为了保证共享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从共享信息的来源、信息资源的版权、基层服务站点的建设、资源建设的标准和对共享工程的宣传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在新形势下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它的理念是与公共图书馆的理念相同的,图书馆应成为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村基层服务点的共建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村基层服务点是工程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与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的共建共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村基层服务点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广大农民享用文化大餐的周期。初步形成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数字资源,通过合作伙伴的服务网络传递到乡村,服务广大农民的共建共享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技术体系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一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载体的文化推广工程,信息技术的应用贯穿于其方方面面。共享工程启动5年来,随着建设重点的改变、建设内容的增加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技术体系也经历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和调整,信息整合、资源建设规范体系建设、政务外网资源传输等成为重点技术。共享工程技术体系将在符合工程总体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逐步形成能够统一协调管理、资源分布建设、全面共享、自由访问的开放体系,并最终实现与数字图书馆系统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王丽华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1):126-108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八年来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文献调研,总结出对共享工程的综合概括、总体建设、具体建设、地方实践、共享工程与农村文化建设、共享工程与图书馆的研究构成当前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拥有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组织体系和人员优势,应当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种有利条件,来开展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工作,快捷、方便地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促进公共图书馆的事业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资源建设项目内容应充分体现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普通百姓"三贴近"原则,因此,具有资源内容的约束性、资源形式的多样性、资源制作的开放性特征。掌握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的相关特征,对于我们进行资源建设项目的策划、申报和项目运作的实施与管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构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金保障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拨付专项财政性资金予以保障,具有来源单一化特点,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弊端,因此有必要构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金保障体系。这是新形势下和谐财政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产品"特性的经济学要求,具有重大意义。构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金保障体系要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多元化构建、加强监督的原则。遵循建立科学的政府投入机制、完善文化事业建设费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的积极参与、努力争取国际资金的支持4点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近年来在视频数字化加工规范上,根据工程的发展变化以及技术体系的升级改造及时地调整相关规范和制度,并有效地推进。各个阶段的规范均根据各个时期资源建设和实际应用的需求应运而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视频规范的演进表明技术要服务于业务发展的大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