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敦煌变文<舜子变>记载舜行孝故事最详细最完备,也是我们研究唐五代时期家庭关系的重要材料之一.尤其是其中塑造的后母形象,虽在<尚书>、<孟子>、<列女传>、(<史记>等传世文献中都有记载,但发展到<舜子变>已经与史传系统大不相同.变文中的后母形象来源于史传文学和民间传说两个系统,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逐渐演变.变文中的后母形象,不仅反映了后母在文学史上的变迁,也直接展现了唐五代时期后母这一特殊身份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舜的故事的历时性演变有着漫长而又广阔的时空跨度,它最终形成的敦煌本《舜子变》故事,既有对过去传说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舜子变》故事的演变遵循了民间学一般的演变规律,即由荒诞到合理,由朴野到明。  相似文献   

3.
敦煌变文中的舜子至孝故事,经历了从神话——传说——故事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本文运用国际上研究故事的新方法,尝试追索这一故事在两千多年间的生活史。  相似文献   

4.
《敦煌变文校注》、《敦煌变文选注》等对《舜子变》所作的校理疏释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择其中的25则校释提出商补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舜孝故事有着悠久而广远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史记型”和“舜子变型”两大类。前者居于主流地位,后者则在宋元之后不见于通行文献,此前只在福建、广西等东南沿海地区发现过一些近现代民间文本。近期随着江南《舜哥宝卷》文本的渐次面世,可知“舜子变型”故事至少于晚清民国时期在江南民间多有传播,其基本面目跟东南地区大致相同。由此推断,宋元以后“舜子变型”叙事其实在民间从未断绝,也不光是流传于文化边缘地带,而是在传播的文化层次上逐渐下沉到了所谓的“底层社会”。而江南与东南地区的民间传播,其表述方式又显示出某些地方性差异。无论主流还是民间,都在舜孝故事中宣扬克己行孝的思想,它代表了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一般认为民本思想起源于夏代.<尚书·五子之歌>借太康兄弟之口述大禹的训戒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继承了民本传统,将其弘扬到空前的高度,成为孔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提出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把人民放在首位,这是非常可贵的思想.王田葵教授、何红斌先生认为:"舜之所歌,情系于民.在如司马迁所言:‘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  相似文献   

7.
阅读王田葵、何红斌两位先生<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之前夕,我作为工作人员参加了2005年9月15日在宁远九疑山举行的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祭舜大典结束后,我即乘车从舜帝陵返回永州市区.沿途的山景很美,特别是穿过因新开通的九疑大道而显露出来的"十里画廊"--一段连绵耸立、特别生动的群山,那种人被车子运载而又一路看风景、一路沉思默想的感觉真是很好.几日后,阅读<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时,这种美好的感觉又重新出现.不过,这回是王、何二位先生用他们思想的马车把我从舜文化的源头运载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地带.  相似文献   

8.
王田葵、何红赋的<舜文化和现代精神研究>在今年五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了,这是一部充满了现代学术思辨精神的著作,是舜文化研究跨入新世纪的标志性成果.我们认为,它在舜文化研究领域有两大创获,对推动舜文化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舜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二是舜帝精神的现代对接.  相似文献   

9.
王田葵、何红斌<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一书,著者不仅已将舜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来考察,而且还尝试性的初步建构了舜文化这一独立文化形态的学术体系,而且这一独立的学术体系的建构是在人的自觉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自觉既蕴涵了舜帝自身文化内在的人性自觉,也涵括了著者研究心路历程的人性自觉.  相似文献   

10.
两大考古发现--湖北郭店楚简和山西尧舜古城遗址的发现,为舜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材料.由舜帝实践经儒家总结的道德文化包含了人伦、职业、社会、宇宙四个道德层次构成了四大特点.舜帝精神主要体现在自强不息和"天下为公"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陈明娥 《家教指南》2001,(3):137-142
本文首先对所提取的变文双音词进行了历史分类,然 后从形式和语义、共时和历时等多个侧面对双音新词的组合和聚合特点进行考察和深入 探讨,试图展示变文双音新词的突出特色和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考释了敦煌变文中"上座""生杖""氏""万一""萧率""与"等六条疑难词语。这些语词有的始见于唐代,有的还活在现代方言中。本文或抉发其古义,或辩正其旧说,或探明其语源,对有关俗文学作品的解读、古籍整理以及大型辞书的编撰和修订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考释了敦煌变文中“爱”、“钉”、“夺”、“铺排”、“胜”等五条俗语词。这些俗语词有的始见于唐代,有的还活在现代方言中。本文或抉发其古义,或辩正其旧说,或探明其语源,对有关俗文学作品的解读、古籍整理以及大型辞书的编撰和修订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本以献用例为佐证,考校了敦煌变中部分词语。  相似文献   

15.
因为变文所依托的‘‘俗讲’’“转变”之俗,故变文思想内容通俗易懂,其中蕴含的忠孝观念及对天堂、地狱的描写,均体现出世俗化的特点:变文语言因为使用了大量的口语俗语词及熟语成语,体现出强烈的通俗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赵家栋、付义琴二位先生的大作《(敦煌变文校注)识读语词散记》中考释的敦煌变文词语“粗物”、“口我”、“团估”等提出商榷意见。这些疑难词语有的已有学者考释,有的还需存疑。  相似文献   

17.
唐朝是中国通俗叙事文学的成熟期,叙事作家自觉为“文”意识的觉醒,是其不同于前朝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唐朝通俗叙事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变文,这种文学样式的产生与兴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佛教影响直接催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敦煌变文校注》、《敦煌变文选注》等对《王昭君变文》所作的校理疏释中,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商"其注而未确者,"补"其校而未善、未尽者,有利于《王昭君变文》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敦煌变文叙事形式叙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变文韵散结合的叙事体制中,散文部分和韵文部分有不同的形式特征,并承担着各异的叙事功能。本文对此作了具体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