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中,教师们对《内蒙访古》一文的结构特点和主题思想分歧很多,现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洼,对于“一段最古的长城”一节,有的同志说是“以旅途的见闻为线索”“层层铺叙”。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要找一条“线索”,这是一种模式化的结构分析。且不说此节中作者所写并非仅止“见”和“闻”(还有大量的联想与推测,引述与评议)。  相似文献   

2.
翦伯赞同志的《内蒙访古》是一篇记述访古内容的优秀散文,记叙翔实,结构严谨,在写法上也颇具特色。但是,这样一类散文,高二的学生也还是第一次接触,再加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又较复杂,该怎样处理才能使学生学来既饶有兴趣,又实有得益呢?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思考:文章记述的中心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中心?关于记述的中心,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思考和练习”中也作了提示:“前一节以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写法。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方法文体模式:演绎法、发现法、词语比较法。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语1师:游记写景抒情,而访问记呢?写人叙事。著名历史...  相似文献   

4.
翦伯赞(1898—1968),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湖南省桃源县人。维吾尔族。早在1926年,他就参加革命活动,投身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研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九·一八事变后,特别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写了大量著作,宣传党的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方针,揭露和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阴谋和分裂倒退活动。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起,即长期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并以极大的努力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后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等上百万字的著作。建国以后,担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后任北大副校长,并主编《光明日报》《史学》专刊。他还协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同志筹建了中国史学会,是我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中国历史的老一辈史学家之  相似文献   

5.
翦伯赞先生的《内蒙访古》是一篇优美的史论性游记散文,其叙事的流畅洗练、引证的丰富精当、阐述的精辟透彻都令人称道。但正如白(?)微瑕一样,遣词造句还有值得商榷推敲之处。笔者不揣冒昧,斗胆直陈以求得方家指正。 请看文章中原句:“因为在封建时代要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能像我们今天一样,通过各族人民之间的共同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主要的是依靠统治阶级的和解,而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又主要的决定于双方力最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6.
一、抓审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内蒙访古》的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师生总结:“内蒙”指明地点,“访”指明体裁,“古”指明内容(或者说“范围”)。访问游记有别于一般游记,它有明确的目的,翦伯赞同志此次访蒙是做实地考察和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审题,学生对全文就有了一个总概念,一个比较完整的印  相似文献   

7.
8.
【前言】《内蒙访古》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1898-1968、维吾尔族、湖南桃源人)写的(节选)。一九六一年夏秋间,翦伯赞同志应乌兰夫同志邀请,与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一起,访问了内蒙古。他们的访问历时两个月左右,行程一万五千里。访问后,翦伯赞同志写成这篇记游性质的访问记,并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发表于《人民日报》上。  相似文献   

9.
《内蒙访古》课文前“预习提示”有以下一段话:“预习时要抓住本文夹叙夹议的特点。文中记叙的成份多,议论的成分少……”根据这段话,可以理解编者对本文表达方式的两点基本看法:一是夹叙夹议;二是记叙为主,议论为次。然而,课文后面所编“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又有这么一段话:“全文引用文献资料计十余次。引用的资料虽多但无堆积繁琐之感,反而觉得恰到好处,使作者阐发的感想、看法更有说服力,大大丰富了读者的历史知识。作者这些引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用文献资料来佐证个人见解;一类是用考古资料来实证个人看法。”既然是“引用  相似文献   

10.
同样是修长城,同样是泽被后世的宏伟工程,赵武灵王被称为大大的英雄,而秦始皇却挨骂,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1.
《内蒙访古》一文中有些问题 ,教参不曾提供参考或语焉不详。为此 ,笔者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搜集、整理到的一些材料附录于此 ,仅供参考。一、作者的姓氏和籍贯之谜本文作者翦伯赞先生是维吾尔族人 ,但籍贯却是湖南省桃源县。这是怎么回事呢 ?“翦”姓本是赐姓 ,由明太祖朱元璋所赐 ,受赐人则是元朝旧将、维吾尔族人哈勒的后代八十。哈勒本是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才 ,当时( 1 3世纪初 ) ,蒙古人把势力已扩展到了新疆 ,并重用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才 ,哈勒便是其中颇受重用的一员武将 ,后来被东迁到内地。在 1 4世纪中叶的明朝取代元朝政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现在有一段古长城的遗址,断续绵亘于大青山、乌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东南达二百六十余里,按其部位来说,这段古长城正是赵长城遗址。”这个复句的第一个分句是由动词“有”表示的存现句,宾语是“遗址”,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承第一个分句的宾语“暗中更换”并省略。笔者认为第一个分句的宾语和第二个分句的主语“遗址”均用得不妥。《现代汉语词典》将“遗址”释为“毁环的年代较久的建筑物所在的地方”,即如作者所说“按其部位来说”的,因此“遗址”既不可能“断续”,也不可能“绵亘”,而“古长城”才是“断续”的。可见第一个分句的宾语  相似文献   

13.
一、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翦(ji6n)伯赞 煎(jian)熬 绵亘(g百n) 齐桓(huOn)公 B.迥(ji6ng)乎 炯炯(ji6ng)有神 苑囿(y6u) 原宥(V6u) C.款塞(sdi) 堵塞(s白i) 单(ch6n)于 单(dan)独 D.呼韩牙5(y6) 邪(xi台)恶 青冢(zh6ng) 镂(16u)空 二、选出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胡服骑射(我国古代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 族) 胡思乱想(表示随意乱来) B.城障(山中小城) 障碍(阻隔、遮挡) C.长乐未央(尽) 中央(中心) D.款塞入朝(叩) 款留(招待) 三、下列句子中,带双宾语的一句是【 】 A. 秦始皇以全国的人力物力连接原有的秦 燕赵…  相似文献   

14.
新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有《泪珠与珍珠》一文。上课时,有学生问:“这篇文章到底说了什么?”教参说是“思乡怀人”,但学生怎么也理解不了。《教师教学用书》上说:“而实质上,思乡怀人才是文章的主题。其逻辑是这样展开的:人是要流泪的,流的原因乃是人的经历所致。而如果没有变故那是不会有眼泪的。而变故会使眼泪变得更加真切和纯洁。”对此,笔者深感疑惑:这  相似文献   

15.
读了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仿佛触摸到作者那颗为民族之间的和平友好所鼓舞而怦怦跳动的心。《内蒙访古》是一曲历史学家奏响的民族团结的颂歌!一、写赵长城,称赞修筑长城和发布“胡服骑射”命令的赵武灵王是个英雄。歌颂民族之间的和睦友好和文化交流赵武灵王筑长城,难道是为了战争和侵略?否!作者在文中明确地说,赵武灵王筑长城是为了“堵住胡人进入这个平原的道路”,也就是说,是为了防御,为了避免民族之间的战争,使汉与匈奴各自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作者称  相似文献   

16.
<正>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同为“乐府双壁”,异曲同工,后先辉映.胡应麟《诗薮》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可见,《木兰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位置。但对它产生的时代和表达的主题,历来争论很大.在这里,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目的是向专家们求教。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 以标题为切入口,提出两个讨论题1.课文标题《内蒙访古》有什么含义和作用?含义:课题既说明了访问的地点(“内蒙”),又介绍了访问的目的(访问“古迹”)。作用:(1)说明文章的线索(访古);(2)表达文章的中心(访古——颂今);(3)反映文章的写作特征(记游、抒议)。2.全文利用两个小标题组织材料,这两个小标题之间有何联系?  相似文献   

18.
在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的教师用书中,对《岳阳楼记》的主题是这样归纳的:“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这里虽在结尾也谈到了“...  相似文献   

19.
《外国文学研究》八○年第一期刊登了董星南同志的《项链三题》一文,认为我国解放后关于《项链》主题(“讽刺小市民或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的一般看法不够正确,应该是“对小资产阶级中少数人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思想作了深刻的揭露,客观上反映出了他们的经济地位极端脆弱不稳,在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下,终究逃不脱破产的结局。”我认为这种观点仍然不够准确,不尽全面。《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普通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社会环境和她的社会地  相似文献   

20.
吴彦 《考试周刊》2012,(18):12-12
翦伯赞先生的《内蒙访古》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访古游记,文质兼美。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历史评论尤为精彩。但文中个别语句表达欠妥,在此浅析,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如果他们……"与"他们如果……"假设关系的复句,使用率极高,应该说不难驾驭,似乎没必要作太多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