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交叉学科一词是1926年在美国首先出现的,当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合成词。10年后这个词才被收入词典。但从3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的综合化、整体化不断加强,“交叉学科”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顿时身价倍增,交叉学科一词风靡学术界。何谓交叉学科呢?由于交叉学科是一个新兴的科学名词,对于它的定义表达方式各异,尚没有统一观点。但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即交叉学科是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2.
地球科学领域的传统技术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实验室教学研究的需求,探索高效且可行的交叉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实验室建设方案并引入其他学科相关技术尤为重要。以地学光学交叉学科实验室建设为例,首先介绍了地球科学与光学结合的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了交叉学科教学研究的基础工作与落实措施,并对建设成效进行了展望。建设的目的针对地球科学领域对光学技术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光学方法解决地学相关问题为基础,开展与地球科学相关的光学应用性研究,同时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跨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并为交叉教学研究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谈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土流失中的应用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LS是现代地理科学与空间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地学领域十分重要的一门分析和应用工具,水土流失是地学与生态学领域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对空间信息的依赖性很强.本文介绍了GIS的概况,就水土流失的学科特点论述了适于GIS应用的若干领域,并对今后GIS在水土流失学科中的可能应用领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浅谈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土流失中的应用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IS是现代地理科学与空间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地学领域十分重要的一门分析和应用工具。水土流失是地学与生态学领域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对空间信息的依赖性很强。本文介绍了GIS的概况,就水土流失的学科特点论述了适于GIS应用的若干领域,并对今后GIS在水土流失学科中的可能应用领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热点话题。在梳理了什么是交叉学科以及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对于推动科学进步和创新性成果产出的重要意义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北京大学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探索和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交叉学科的产生,反映了当代科学发展的两大特点:一是科学研究呈综合性发展趋势;二是应用研究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8月,我国把交叉学科作为第14个学科门类,可见国家对交叉学科的重视。设立交叉学科,就是对未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政策引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上的创新与突破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交叉学科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已超过一半。过细的学科分类和强调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大国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加强学科融合,促进融合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分形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形理论是非线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它是人们认识复杂性世界的一门有效的武器,引起广大研究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9.
美国研究生阶段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中,科学和技术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快速、大量的科学和技术创新,发展交叉学科也即成为了一个必要而且重要的途径.与美国的交叉学科发展相比,我国交叉学科教育和科研在学科交叉的水平和深度上也还有很大的差距.笔者通过分析美国1970-2006年研究生阶段交叉学科的数量发展及其管理制度的改革.认为我国应加强高等院校交叉学科教学与科研基层组织单位建设,改革创新交叉学科学者人事管理制度,以此来促进我国交叉学科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罗洁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6):153-154
交叉学科亦即学科有机综合,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主流。当前美术交叉学科发展已经成为美术学科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向。分析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内外部原因,并阐述了美术这一概念自身包容性;美术领域的扩大;美术理论实践选择;社会多元标准和美术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等原因对当前美术理论向交叉学科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德国的学科分类主要指学理及统计上的分类。交叉学科在目录中的位置与学科发展的成熟度有关。交叉学科的设置除因学科自然分化而设立外,大体可分为多主体合作型、优势领域扶持型、人才培养导向型及研究问题导向型四个类别,具有项目化、多样性、合作性、时限性等特征。对交叉学科的评价注重绩效并考虑交叉合作对科研及育人目标的贡献度。德国最重要的科学政策咨询机构认为传统学科和交叉学科具有平等地位;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科阶段需要注重学科训练,交叉学科的学习主要应在硕士阶段开展,关键在于问题牵引和环境创设。  相似文献   

12.
图书分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科学工作,因为它涉及到各门学科。在当今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边缘交叉学科日益增多,这必然给分类人员带来极大的困难。怎样才能使新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正确地归类。这是摆在图书分类人员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尽管图书分类法包罗万象,并且不断地修改,但大量涌现出的新兴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使图书分类法难以容  相似文献   

13.
涉及学科的概念很多,也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如:学科、学科边界、多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跨学科是指交叉学科还是学科交叉?就有不同的理解和说法.多学科、跨学科、学科交叉应该是同一意义上的概念,是指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一种方法. 学科是一个学术概念,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学科也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学科没有、也不该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学科的内涵必须是确定的,外延应该是明确的.  相似文献   

14.
教育交叉学科的结构与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育研究领域内形成的第一门独立学科——教育学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由相当数量及各种类型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体,其中有教育分支学科,还有教育交叉学科。近些年来,随着科学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教育交叉学科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教育学科群体中占据相当的空间,发挥着日益增长的作用。现代教育交叉学科的发展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为:(1)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从我们检索  相似文献   

15.
上期我们向大家介绍了数学专业的第一个分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今天我们接着向大家介绍数学专业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初步具备在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的某个方向上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蛋白质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重大的科学命题。专家断言: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信息学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处理和分析的科学,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而利用生物信息学对蛋白质组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也是蛋白质组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个新的交叉学科——蛋白质组信息学产生。"我们团队正好见证了这个学科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推动科学进步,促进科学向综合性发展,本文结合沈阳建筑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情况,针对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形成符合土建类院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证明,科学、规范地设置交叉学科,建立与交叉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也有利于使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关于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及其他学科领域,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但时至今日,究竟什么是跨学科?什么是交叉学科?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意义究竟何在?许多人往往是一知半解,或人云亦云,对此并无深刻认识和理解。而正是由于人们对这些相关的概念或问题不甚了了,因此,导致交叉学科越喊越凶,实际操作却寸步难行;跨学科的人越来越多,但多数仅仅是“跨跨而已”,“潇洒跨一回”或“潇洒来回跨”者居多,真正研究出名堂者寥寥。因此,对跨学科和交叉学科进行深刻的省思,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往往出现在多学科交叉领域,为顺应此发展趋势,建立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模式,培养一流交叉学科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我国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交叉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新领域,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新动能。交叉学科建设要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的核心价值,要把握交叉学科建设的时代定位,形成创新知识生产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领域、新动能、新格局。交叉学科建设要构建“问题导向”的新型学科组织,建设“互补融合”的复式学科团队,形成“开放共享”的学科建设文化,创新“服务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