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文学渊源,童年的往事让江冰教授记忆犹新. 江冰教授出生在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父亲是干部,外公是旧知识分子,两个舅舅都是老师.小时候,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与舅舅通信.舅舅写来一封信,他负责大声地读给大家听,然后自己再小心翼翼的回一封信.舅舅的信里面总是洋溢着优美的诗词歌赋,这成了他最喜欢的读本之一.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这份体验让他一直保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2.
那时,她暗恋他好久。但她并不知道,他也是喜欢她的。高中毕业后,他们去了两个不同的城市读大学,她在五一长假的时候给他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到自己的城市来玩。  相似文献   

3.
山顶     
伟第一次见到蓝的时候,蓝已经是一名挺出色的幼儿教师了。伟的同学是蓝的同事,蓝偶尔看见伟,总是淡淡一笑。伟看过蓝的舞蹈,热烈、悲伤、喜庆、黯然,在她的举手投足之间自然真切地流露着,而她的淡然,却分明在隐藏什么。一定是忧伤吧,伟分明感觉得到。她在努力压抑一种怎样的忧伤呢?伟忽然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蓝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目光又停留在面前的这封信上。“流泪的舞蹈”,他分明读懂了她。“没有必要把流星抓得牢牢的”,是在劝她吗?他又怎知她的忧伤?四年的感情瞬间倒塌,压在她心底。除了面对孩子们,她觉得生活好像没有…  相似文献   

4.
我真正的上学念书,也就是“文革”前的两年初中。数学老师姓钟,现在想来,她一定不是学校里最好的老师,因为所有的光荣榜,所有的上台全没有她。钟老师瘦瘦的矮矮的,是个南方人。她对我们要求极严,而我的数学很差,所以总是怕她的眼睛。开始我最想听的并不是她的数学,而是讲完课剩下的那几分钟。这时候,她就兴致勃勃地拿出一张爱因斯坦或是居里夫人的照片,讲起他们的故事。最后她总是说:“我要的不是你们考大学,你们将来得当科学家。”她说完这句,下课铃也就响了。那天,一上课,她就拿出一封信。这是她从前的学生写的,她说这个…  相似文献   

5.
庞美云 《当代学生》2011,(17):24-27
心语故事"开心果"其实很烦恼一天,我收到晓晓写来的一封信:"老师,我有一个朋友,不知道您是否认识她。我们在一起真的很开心,因为她是一个很开朗的人,她总是在笑!我也想这样开心,  相似文献   

6.
探监的母亲     
刘刚是个抢劫犯,入狱一年了,从来没人看过他。眼看别的犯人隔三岔五就有人来探监,刘刚也想父母了,就给他们写信,让他门来。 在无数封信石沉大海后,刘刚绝望了。他最后写了一封信,说如果父母再不来,他们将永远失去他这个儿子。这不是说气话,几个重刑犯准备拉他一起越狱不是一天两天了。  相似文献   

7.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列夫·托尔斯泰当作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文学家、思想家、基督徒,那么我们对他的理解甚至会更加深刻的。这是因为托尔斯泰一生中越来越发现自己除了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以外其实一无所有.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他的巨大声誉不仅不能给予他丝毫的帮助,相反地总是妨碍他踏上通向真理之路。一个任何人都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意义问题——总是时刻紧紧地攫住他。从他不足19岁时的日记①以至去世前6天口述发出的最后一封信中,②我们都可清晰地看到这种自觉。经历过巨大精神崩溃的托尔斯泰真切…  相似文献   

8.
绿萝生     
无论他说什么,她再也不会原谅他了。无论他说什么.她再也不可能喜欢他了。一直很好奇何人的脑袋里究竟每天想的是些什么,想象力怎么可以这么丰富,每一篇稿子总是给人出奇不意的惊喜感,看完之话让人实在忍不住唏嘘感叹。看到她拍的古装照,我在想如果何人身在古代,一定也是一一个蕙质兰心的奇女子啊。  相似文献   

9.
脑筋急转弯     
1.小明总是马马虎虎,他同时写了十封信,装完信封他检查了一下,发现有一封信装错了,爸爸说他又马虎了,为什么?(如果装错的话,至少有两封是错的)2.小丽与小王是同桌同学,也住在同一条街,他们每天一起上学,可是每天他们一出门就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这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住对门)3.9个橙分给13个小朋友,怎么分才公平?(榨成汁再分)4.楚楚的生日在三月三十日,请问是哪年的三月三十日?(每年的三月三十日)脑筋急转弯  相似文献   

10.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 去年,我曾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看到了一封信,那封信的复制件保存在这所学校已故的副校长曾工作过的房子里,那是一封让我们中国人难以理解的信。 那位副校长名叫安·柯莱瑞,她是爱荷华大学最有权威的女性之一。很久以前,她的父亲曾远涉重洋到中国传教,她成了出生在中国上海的美国人,所以她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她终身未婚,对待中国留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照她们,爱护他们,每年的感恩节和圣诞节总是邀请中国学生到她家中做客。 不幸的事情发生在1991年11 月 1 日,那是一起震惊世界的惨案…  相似文献   

11.
爱情·事业     
梦儿做幼儿教师已有五年了。工作成绩一直是蒸蒸日上,而爱情却始终是一片空白。每当别人问起此事,她总是摇摇头一笑了之。梦儿的第一个男朋友叫明,高中同学。高中毕业后,明参军去了部队,梦儿做了幼儿教师。在鸿燕传书、频繁不断的交往中,两人很快明确了关系。在父母和同事的目光里,梦儿感到了深深的满足与自豪。她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在三年后一个黄叶遍地的深秋,明的一封信让梦儿从幸福的顶端跌进了痛苦的万丈深渊。明在信中明言:“梦儿,你也知道我留部队发展了,我们必须考虑以后的人生问题。到部队来吧,我已为你找到一份如意的…  相似文献   

12.
某个阴雨连绵的下午,一个男孩走进咨询室,不情愿地交给我一封信。我拆开一看,原来是他的班主任让他带来的对这个学生的问题的描述,摘要如下:对老师的话总是阳奉阴违,人前应承,人后消极,比如大扫除,分配任务时该生会爽  相似文献   

13.
百字文     
离高考还有两个月,有一个男孩频频与我在食堂相遇,他总是坐在我斜对面。我来时,他在;我走时,他仍在。高考前一天,我收到一封信:“或许你不知道,在这个小小的校园里,有个人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你,因为你,他改变了自己。每次,看见你离去的背影,他都默默告诉自己,不必追……”  相似文献   

14.
得知亡友的两封信在网上被拍卖,很困惑:当代私人通信,怎么也有人收藏?写信时间是1979年,两封信都只一页半纸,钢笔写的,一封谈买书的事,另一封也和读书有关.亡友是位大学教师,兴趣广泛,收信人不了解.我大致回忆一下那年的事,他曾说过些什么.拍卖的这两封信,当然是收信一方流出的,也许清理旧物时不在意,也许故去了.信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我和他     
我从小就讨厌他。他总是偷了母亲的钱去买变形金刚;他在学校里逃课、打架、吸烟,教导主任经常找到我,掏出一封信,黑着脸要我通知母亲明天到学校;他在外面把人打伤,伤者的父母领着孩子找上门来,母亲从微薄的工  相似文献   

16.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贫苦的小伙子和一个纯情的富家姑娘偷偷相爱了,他们彼此非常投缘,也都特别珍惜这份真情。可是姑娘的父亲对小伙子怀有成见,总是极力设法分开他们,不准他们相见。痴情的小伙子忍受不了相思之苦的煎熬,只好通过书信来表达心意。可是好事多磨,姑娘的父亲总是事先“检阅”她的信件,稍有“风吹草动”就私自收起,不让女儿看。姑娘等了很多天,总是见不到小伙子的书信,就开始疑心小伙子变心了!这一点被聪明的小伙子猜到了,于是他花了整夜的时间写了下面这封“断情信”。信被姑娘的父亲看到了,他看过特别高兴,以为小伙子终于死心了,于是就把这封信给女儿看了。姑娘边看边哭,读完却破涕为笑。此后她拒绝父亲为她提的所有亲事,直到父亲答应她嫁给那个一直深爱自己的小伙子。 朋友,你能看出这封情书的绝妙之处吗?  相似文献   

17.
他还在     
粘粘 《中学生博览》2012,(21):28-29
登陆手机。无意间点开了前些天和鹏修哥哥的聊天记录。又一次戳中我的泪点。——哥哥.给你寄的两封信还有六篇稿,你看了吗?——不好意思啊,妈妈生病了,我人在外地。——哦,没事的,希望她可以早日康复!——她可能好不了了……——啊?不过我想,有你一直陪着他,她一定是幸福的吧。——她现在连吃饭都很困难……  相似文献   

18.
赵刚同学被河北大学录取了! 这个消息传来,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吃了一惊。这个同学初中三年以来一直是班上不起眼的“中等生”。短短的两年多,他怎么就赢了高考呢?而且还是学校的理科第一名!这其中真的有什么诀窍吗?当有的家长或同学问我这个班主任时,我总是让他们看一看赵刚同学写给我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19.
刘雪莉 《宁夏教育》2014,(12):76-76
真正能飞越大海的是笨拙的海鸥曾经有个孩子,总是有一个问题想不通:他的同桌总是考第一,而他总是排在中等。他问妈妈是不是自己比别人笨?他觉得自己和同桌一样认真听课、思考,一样认真地做作业,一样地勤奋努力,可是,为什么总比他落后?妈妈不知该怎么回答。因为她很清楚,人的智力确实是有差别的,考第一的人在学习方面就是比一般人的脑子灵活。对此她没对儿子这样说,因为她知道,如果说了,孩子也许就此认为自己是个愚笨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快小学毕业了,虽然仍没赶上他的同桌,但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  相似文献   

20.
邬晓玲 《上海教育》2011,(14):50-50
在英国的学习非常忙碌,因为忙碌,大家也就有了很多的感受,很多校长除了每周的总结文章外,都用日记、随笔、博客、微博等方式来记录这一段难得的旅程。我就想到了给我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每天写一封信,告诉他我在英国每天的所见所闻。我也请儿子每周给我回一到两封信,告诉我他的感受。儿子的答案总是让我对所看到的一切再一次陷入思考。我选取了他回信给予呼应的一些镜头,让我们一起看看,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什么是他所向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