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顺水推舟     
张爱勤 《广东教育》2007,(12):64-65
我班有许多"友谊小群体"。他们三人一伙,五人一群,有的有共同兴趣爱好,有的是邻居邻座,有的以前是同一个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小圈子"。这种"友谊小群体",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非正式群体",即若干个有共同爱  相似文献   

2.
班级“小群体”是指学生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活动,无需有人牵头而自由组织的结合体。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班级小群体”应该引起关注。教育是人的教育,透视班级小群体的成因需要深层关注。一、了解——班级小群体的特点与现状班级小群体的现状如何?笔者曾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班级56名学生进行测试,统计出这样的结果:根据上表,结合平时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小群体”现象的共同特点:1.“小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行为方式。比如,相邀一起上学、放学;结伴一起参加某些活动;课间聚在一起谈这谈那,甚至上厕所也成了共同的行为方式。2.“小群…  相似文献   

3.
教师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它虽然不象正式群体有固定的成员编制、规定的权利、义务和职务分工。但它却有特殊的规范和结构。其种类繁多,有因共同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的“朋友群体”,也有从事某一学科教学而在一起的“工作群体”,还有就是因有共同的政治观点、态度的教师,在以政治为内容交往中形成的“政治小群体”等。一般来说,学校里难得见到纯属某一种类型的教师非正式群体,但是,这些教师非正式群体都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1.心理相容,情感融洽;2.结构不稳,流动性大;3.有“中心人物”。 教师非正式群体存在有其必然性,但必然出现的事物并非一定都是正确的,它的作用非常复杂,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学校领导如何把教师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转化为积极作用,这是搞好学校工作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有哪些表现呢? 1.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建立是以个人的感情、爱好、兴趣、性格、观念等为基础的,成员之间很容易相互感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学术界基本同意“ethnicgroup”是指拥有名称的人们群体,它具有真实或假想的共同祖先,享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一种或数种共同文化要素。虽然当代西方学者曾经比较普遍地将“ethnicgroup”定义为大社会中小群体或次群体,但是,目前认为“ethnicgroup”也可以是主流群体或多数群体的观点渐成主流。因此,将目前汉语的“少数民族”和“56个民族”的“民族”英译成为“ethnicgroups”是比较正确的,并且继续使用“TheStateEthnicAffairCommis-sion”来翻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应该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5.
在班集体中有两大群体 :一类是正式群体 ,它是指各种小组 ,如值日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等 ,它们是有领导的正式组织 ,这种正式的小群体是班集体的组织基础 ;另一类是非正式群体 ,它指那些自发的、以个人感情、友谊、爱好或共同利益为基础结成的小群体。一个班级中 ,非正式群体的团体数量往往不少。通过一番调查 ,在我校的班集体中 ,每班均有 4— 6个这样的小团体 ,成员数量不等 ,少的 2、3人 ,多的 8、9人 ,成员中男女均有。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 ,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中技还是中小学都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学生常常三个为群、五个成队地结合在一起活动,即形成小群体。这种小群体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存在有何价值?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小群体呢?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校园要关注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组织或群体而言的,是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一系列活动交往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自然的群体。例如青年教师群体、老教师群体、班主任群体;老同学、老同事、老乡、邻居;棋友、牌友、酒友、书友群体等。这些群体有的以满足成就需要、创造需要为目的;有的以满足互尊、互爱、互助等需要为宗旨;有的是扎在一起图个快乐;也有的是为满足发泄不满、散布消极情绪等。这些群体,成员之间一般都是以感情为纽带,以某种共同的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有自己默认的“领袖”人物,在精神上乃…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学生在感情和性格方面,越来越表现出好结“小群体”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他们的成长既有好的作用,也有不利的影响。班主任对此应加以全面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一、“小群体”的成因和类型 1.成因。从外部条件看,“小群体”的形成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人民在传统体制基础上构建的人际关系正在瓦解,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各种新型的人际交往“群体”正在形成。这种新的社会风气势必对中学生产生影响,他们也不满足于在沿袭已久的班、组制基础上建立的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高校、中技还是中小学都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学生常常三个为群、五个成队地结合在一起活动,即形成小群体。这种小群体是怎样形成的 ?它的存在有何价值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小群体呢 ?  本人结合中技学校的实际对中技学校的小群体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是:小群体是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社会客观条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小群体又有存在的必要性;学生的小群体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既不相同也不是矛盾的,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小群体意识经过引导后是可以和集体主义精神趋于一致的,于是小群体就会变成集体建设…  相似文献   

10.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在每个班级中,除了诸如班委会、活动小组等“正式”群体之外,往往还有一些由学生自发组织、自由结合的小群体,称“非正式群体”。据调查,这种群体广泛地存在于中小学校学生中,有8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了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可以成为班集体上进的阶梯,也可能是班集体涣散的腐蚀剂。由此,  相似文献   

11.
一、参照群体类型分析参照群体,指的是个人特别向往并接受其规范,成为自己言行参照系的群体。有时特指某种现象,又可称为参照现象。每个人总是归属于一个或几个正式群体,其中有的成为参照群体,有的则不然。现在,一些学生的参照群体取向,往往违背教育者当初的意图。有的在社会化过程的某一阶段接受正式群体的行为规范,而在另一阶段产生了别的选择意向;有的同时接受正式群体和其它群体的行为规范,“制度化”行为和“非制度化”行为交替并  相似文献   

12.
梁元 《中国培训》2003,(7):40-41
一接触体验式培训是在去年,有“背摔”、“高空跨越”、“盲人布阵”等各种游戏。当时的体验,可以用新奇、激动、亢奋,甚至过瘾来形容。这种体验式培训把“团队精神”、“超越自我”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人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游戏前大家并不认识,但在游戏中迅速建立起生死与共的信任和友谊,在最短的时间里竭尽全力为队友提供帮助,仿佛自己是一滴水随江河奔入大海,虽微不足道,却引以自豪。当培训班结束、我们手捧着结业证书的时候,一个个竟激动得像个孩子,有的队员流出了热泪,大家被他感动为他鼓掌,真诚地祝贺他的同时也是祝贺自己战胜…  相似文献   

13.
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幼儿中期和青少年早期,儿童是不会形成友谊的,因为“真正”的友谊尚未出现。然而,近来关于幼儿同伴关系本质的研究与上述观点相左。由于同伴的熟悉、同伴交往中的一致性以及双方共同行为的出现,“友谊”能在婴儿和学步地之间产生,例如,相互之间积极情感的表现、分享和游戏。此外,更为明显的是早期的友谊有一个强烈的情感内容,使友谊表现为一种近乎情感上的联系。证实早期友谊存在的最通常的方法是收集父母和幼儿看护人员的报告,或者是对幼儿之间的交往活动进行直接观察。例如,Howes(198)证明了两岁幼儿的友…  相似文献   

14.
后进生非正式小群体心理扫描余竞然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后进中学生,他们少则三五个,多则十个八个经常凑在一起聊天、嬉戏,组成了相对稳定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非正式小群体。这种小群体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消极型非正式小群体、波动型非正式小群体和破坏型非...  相似文献   

15.
友谊     
自古至今,友谊是人们谈论的永恒话题。有人说:“友谊是人与人之间最高尚的情感。”可也有人说:“友谊只不过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阶梯罢了。”可友谊到底是什么呢?它们是有价还是无价呢?  相似文献   

16.
魏辛存 《良师》2011,(2):16-17
我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一种十分美丽的情感的,这种情感没有肌肤的接触,有的只是心灵如蝴蝶般的自由飞翔。自从遇见你之后,我更加肯定了这种想法。我们不止一次地对对方说:“做一生的朋友。”  相似文献   

17.
群体(group)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群体分为不同的类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后首次提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这一划分。他将具有正式社会结构、成员有明确地位与社会角色分化、并有相应权利和义务规范的群体称作正式群体;而将由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为纽带联结成的人群称作非正式群体。前苏联学者安德列耶娃指出:“非正式团体(即群体)是指自发产生和形成的、在这些团体内既不规定…  相似文献   

18.
学校不可忽视的德育“死角”──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透视沈从峰,李锦,吕从坤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经过有关政府机构周密考虑、精心组织的一种有形组织。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的,以个人感情、友谊、爱好或共同利害关...  相似文献   

19.
在批阅中考作文时我们发现:写同—个话题,用类似的题材,有的立意平庸,有的立意脱俗,文章的优劣高下立现。归纳立意的“平庸”,主要有下列三种:一是“老调重弹”。四川省2003年考话题作文“交往”,有的考生还在写自己与父母有“代沟”,一次生病时被母亲冒雨背到医院,睁眼看到母亲红红的眼睛,终于感情沟通,感受到母爱……这类材料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写,年年写,只能给人“面目可憎”之感。二是“人有我有大家有”。言人所已言,浅尝辄止,千人一面。例如写“交往”,跳不出“因某件事友谊破裂——后又恢复——悟出交往需要宽容(或  相似文献   

20.
<正>公有制标准问题是一个与当前经济实践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值得理论界去探讨。在此,我们抛砖引玉,以求教于理论同仁。 一、判断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标准 理论界判断公有制的标准主要有两种,为行文之便,姑且分称为公有制标准Ⅰ与公有制标准Ⅱ。公有制标准Ⅰ认为“所有权主体是全社会群体,或是亚群体、小群体,这就是公有制”。公有制标准Ⅱ认为作为公有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所有权主体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社会群体;(2)这个群体的每个人在他们所组成的集体(这里的集体可以大到国家)中不仅是所有者,而且是劳动者,具有劳动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换句话说,所有者应是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所有者;(3)作为所有者的劳动者平等占有劳动成果,实行按劳分配,不存在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的情况。这三条一言以蔽之,就是在集体的范围内只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才是公有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