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生活”.正在成为全球流行的健康生活态度。可在中国.“慢生活”却是口号好喊.难做到[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薛莉 《新闻世界》2008,(4):22-22
我曾遇到过一个不称职的外科医生:耳朵上别着蓝牙、工作电脑的桌面上铺满了各种各样的软件以及博客首页的快捷方式、一桌子的CD盒差点触到天花板,于是忍不住问他原来是学什么专业的。  相似文献   

3.
佚名 《新闻世界》2008,(1):21-21
魏征一生最另类之处是曾经六次跳槽。 魏征出身书香门第,由于父亲早逝,生活清贫,出家当了道士。后来参加了起义军,担任文书。  相似文献   

4.
在众目睽睽和众议纷纷之下,超女们还能多大程度保持自己的个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吴镭 《视听界》2006,(6):60-62
像是受到“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说法的启发,媒体也认为自己的“生存在于改版”。最近若干年,媒体特别热衷于改版。这也有道理:受众在一段时间的收听收看中,已对节目形成了“审美疲劳”——最初感觉新鲜的渐渐就不新鲜了,最初感觉有趣的渐渐也就没趣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为此,媒体就把改版当作既能显示自身不断成熟,又能持续吸引受众的“良方”。当今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型过程中,社会情绪的浮躁与张皇随处可见,没有一个健康的媒体,就没有一个健康的社会。处在转型中的新闻媒体,只有戒除自身的浮躁,才能使改版达到预期效果。面对当…  相似文献   

6.
魏伦 《记者摇篮》2009,(4):64-64
访谈节目里的“访”与“谈”词义有别,分工不同。访是主持人针对受访嘉宾提问;谈则是受访嘉宾对应提问的谈论。至于说谈在整个访谈节目中所占比例应该是多少,则要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即主持人谈”多“谈”少受制于访谈内容的不同,受制于受访嘉宾的身份、性情、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张港 《新闻三昧》2005,(9):44-44
现在,“人士”与“位”这两个词用得越来越多了,但也越来越滥了。  相似文献   

8.
"职场上哪有什么忠诚?如果非说有,就是忠诚于薪水!"这是众多普通员工关于职场忠诚的一种代表性论调.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评论,还在路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新闻评论多年来步履蹒跚 ,缺少真正的评论 ,甚至就是深度报道。这是因为它一直照搬社论模式 ,策略乏术 ;同时 ,它一度担当的“青天”角色随着社会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消失。电视新闻评论要想走出困境 ,必须走下神坛 ,归于平凡 ,积极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反省自身。  相似文献   

10.
涌进职场的人才越来越多,老板们也越来越精明,从2003年起,白领们暂别了薪水年年高涨的好日子,这样的“坏年头”还要熬多久?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跳槽现象是很多基层广播电台管理者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主持人正常的流动本是很合理的事情,能为主持人提供发展空间,并且还能引入新鲜血液,增强电台活力。但是主持人特别是骨干主持人流动过于频繁,不仅不利于电台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能影响到整个单位的工作气氛。在目前主持人专业人才紧缺、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下,电台如何留住想要跳槽的骨干,已成为地级市广播电台管理层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何村 《新闻界》2006,(2):60-61
如今,“炒作”和“恶意炒作”这样的词汇频繁地见诸报端。作为新闻记者,也经常地被指责为“炒作者”和“恶意炒作者”。那么,究竟什么是炒作?什么是恶意炒作?炒作和正常的新闻报道有什么区别?这是让新闻工作者比较困惑的问题,也是应该向广大读者讲清楚的问题。目前社会上有一种倾向,什么问题成了热点,就是一片“新闻炒作”的指责声,然后就是对记者的种种批判。似乎是所有的责任,都要由记者来负。记者这个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仿佛成为了矛盾和舆论热点的制造者。面对复杂的客观事物,记者报道不对,不报道也不对,有时,记者真是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3.
赵昱  王小娟 《视听界》2013,(2):72-73
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电视人跳槽到新媒体已不是新闻。从个人离职到团队跳槽,电视正面临人才流失的风险,给电视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4.
周杰 《报林求索》2009,(11):54-58
<正>前几个月,一个"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大头贴"帖子红遍网络,"某某某,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是50后、60后、70后绝对熟悉的一句话,因为当时家里孩子多,放学后吃饭前都是成群结伙在外面玩,家里一般都是双职工,下班有早有晚,有的家庭  相似文献   

15.
吴伯正 《新闻实践》2012,(12):20-20
“跳槽”在二十多年前是一件相当困难复杂的事,我弃理从文调到报社,前后要盖六七个部门和单位的章。当时不断有人问我,辛辛苦苦读了四年的专业,没干几个月就抛了,将来会不会后悔?今天,如果再让我用行动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当一名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沈健 《视听纵横》2007,(3):42-43
现如今,电视的娱乐功能越来越被业界人士和观众所认可,除了央视"梦想中国"、"星光大道"外,仅省级卫视相类似的节目就达到30多个,但是目前来看各种选秀节目收视率渐呈颓势,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的现象。真人秀节目还能走多远?它为什么能在中国的荧屏上大行其道?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吴元栋 《新闻记者》2001,(12):63-63
有 人在《望》杂志撰文说 ,最近去山西晋中地区考察民居 ,途经刘胡兰乡及刘胡兰纪念馆时 ,被处处可见的一幅幅“刘胡兰牌牛肉”、“刘胡兰牌火腿”的广告惊呆了 ,认为用烈士的名字作商品广告不应该。 (见2001.9.24《报刊文摘》)如今看到这样的广告而“惊呆” ,实在有点少见多怪了。我检阅旧稿 ,发现八年之前就已有这样的事 ,而且似乎还要“刺激”。据那时报纸的报道 ,某市的解放碑成了广告牌 ,“碑座赫然竖立卫生巾广告”。一面是神圣的纪念该市解放的丰碑 ,一面是众所周知的物事“卫生巾”。但媒体颇为宽容 ,说碑体挂上广告 ,“…  相似文献   

18.
陈璐  王迅 《新闻天地》2010,(4):16-18
2010年伊始.关系“敏感”的各大卫视.再次拉响了“战争”的号角。  相似文献   

19.
所谓“他者意识”,就是视“他人”为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存在者。浏览报纸,发现有些媒体存在着强烈的“他者意识”。与社会学和哲学上的“他者意识”稍有不同的是,“他者意识”在本文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媒体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以“他者”的眼光,在社会新闻方面主要是以猎奇、窥视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忽视自己是社会组成的一分子这样一种心态;二是指媒体在报道某些弱势群体时,把他们视作为“他者”、外来物,不纳入所在社群的这样一种潜意识。媒体作为社会理性、客观、公正的一面镜子,作为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央视名嘴频繁跳槽,他们涉及央视多个部门:新闻中心、综艺频道、体育频道、戏曲频道等等,而跳槽的出路也各不相同:赴高校任教、加盟地方卫视、拥抱视频门户网站、创办自媒体甚至跨界成为天使投资人……这已成为业内人士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以央视主持人跳槽反映出广电体制改革走向深水区为切入点,对如何稳定“主持人”这支广电行业所独有的特殊人才队伍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