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如果能把文章的结尾写传神了,文章就会增添神韵,变得有灵气。要写出一个摄读者之魂魄、让读者流连的结尾,作者就要从善用修辞,形象抒情;首尾呼应,以物传情;话语为尾,回味无限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好的结尾是一篇文章成功的最后标志。本文介绍关于文章结尾的几种形式 ,供参考。一、巧用矛盾 ,含蓄叙述作者有时并不直接把文章的题旨或者思想感情交代清楚 ,而是采取侧面暗示的手法 ,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如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的结尾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 ,作者充分利用了读者急于知道主人公结局的心理 ,巧妙地把“大约”、“的确”这两个看似含义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 ,故意“制造矛盾”调动读者的想像力 ,使读者探讨孔乙己悲苦命运的思维处于结而不尽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林勇锋 《快乐阅读》2012,(13):101-102
"一粒沙砾见世界",说的就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人物、小事情、寻常物中,蕴藏着普遍的自然规律、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经常会读到这样一种文章,前部分作者像讲故事一样让读者感到轻松愉悦,而结尾所揭示的道理又让我们有顿悟、震撼,觉得生活真的就是如此,平凡小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开头、结尾和过渡,是小说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表现主题、发挥小说的宣传教育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开头新颖生动,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帮助读者尽快地沿着作者的思路,了解小说的内容。结尾简捷巧妙,不仅能帮助读者掌握全篇的精神要旨,给读者以启发和鼓舞,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过渡自然,不显痕迹,可使小说前后衔接,语气相连,让读者的思路能够顺利地由此及彼,而不致发生阻隔和脱节。在研究、总结小说结构艺术的特点时,鲁迅先生的小说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同学少年》2016,(6):8-9
<正>文章的结尾不但是点睛之笔,更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部分。明代学者认为,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余味悠长。我们在作文时,如何才能巧妙"撞钟",令结尾余味悠长,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呢?这里提供几种结尾方式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中考中作文占有较高分值,不少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作文取得高分,片面训练并强调作文开头的新颖别致,行文谋篇布局的艺术与技巧,结尾点题立意的深远,等等。在这种模式化训练之下,作文开头要么抒情式,要么对比式,要么特写式,行文叙事侧重于惊、险、奇,结尾往往格式化,缺乏学生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与感受,形成千文一面、内容空洞、无病呻吟的不良文风。  相似文献   

7.
周璜忱 《新读写》2011,(4):21-21
小作者吃杏干吃出了乐趣——发现了杏核里的秘密,并用率真的语句记录下来,让读者一起分享生活中点滴小事的快乐。对食物味道的描写,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层次分明,非常到位。结尾和读者互动,让人看了还真想去尝尝这被作者描述得如此诱人的“吊死干”呢。  相似文献   

8.
陈洁 《中小学电教》2010,(2):125-125
<正>一、忌开头结尾过繁或过简许多考生未认真审题也不列提纲或打好腹稿,结果仓促提笔成文。这样,要么离题万里,要么多重角度切入造成叠床架屋,开头结尾十余行乃至几十行,或者不点题旨地一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结尾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索,一堂好课不仅要有精彩开篇,更应有画龙点晴之笔的结尾。本文结合实例谈了多样的信息技术课堂结尾艺术,如作品展示、巧设悬念、留有空白、名人熏陶等形式,让读者既有理论上的收获又有实践方面的指引,给人“言已尽而意未了”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独抒性灵"是创作的初衷.其中的"性灵"可以是作者的旨趣、爱好,也可以是某些大一点的情感感悟.因此,情真意切是任何一篇优秀文章的基本要求.但是从现今许多学生的作文来看,他们要么片面地追求文采的华丽,要么追求议论的艰深晦涩,要么以一些玄妙的故事来吸引读者,要么编几个悲惨的事例来赚取眼泪,很少有人忠实地抒发内心真实的感受.因此,我们在面对这样的文章时,往往不知所措,更不能"感其所感、悟其所悟".其实,这是写作的大弊.那么,我们在日常的学生作文训练时,怎样才能让学生知道如何历练自己的情感,并使文章充盈情思呢?  相似文献   

11.
韦苇 《山东教育》2003,(15):58-58
从开头和结尾看这篇童话,似乎它是在劝导孩子爱护草地,不要不把看着不起眼的草当一回事儿。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这篇童话部分的写作动机,王一梅不能喊冤,谁让她的童话这样来开头和结尾呢!尤其是结尾,惯常做文章都是卒章显志,既然作者是这样收结她的童话,就暗示读者可以这样来理解这篇童话。然而,如果以为我是看重“要爱护草地”这样的良善意蕴才选择了它来向朋友们推介的话,那我可要叫屈了。至于说“羊年说羊”之类的无稽话题,更为我所不齿。我知道王一梅。是作者和这篇童话的标题引起了我的注意。读到“不会是老蚱蜢吧”这句自语,我觉得作者…  相似文献   

12.
一篇文章拥有一个好的开头,不仅让阅卷者耳目一新,不忍卒读;还可以让写作的人思路大开,文思泉涌。我们在写作时,模仿课本里文章的开头,不失为一种快速而有效的办法。开门见山此法亦称“直接点题”。即入笔时,是记叙文即交代记叙的人与事,是说明文即点出说明的对象,是议论文便摆出议论的事理,要么释题,要么问题,要么说出中心论点或批评的靶子。让读者一看开头就能面对题目很快进入文  相似文献   

13.
<正>托尔斯泰曾说过:"那种好的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它当作第一页翻开来重新读一遍。"因此高明的作者都重视这最后一击,"结尾勿做蛇尾","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精彩的结尾会使文章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不尽。那么怎样写结尾才能让人如此心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的精彩结尾来给同学们介绍几种容易掌握的技法。一、卒章显志,巧妙点题这类文章的结尾不仅与题目形成有机的"照应",还能归拢全文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一篇成功的作文往往拥有一个好的结尾,让人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探讨了五种常用的结尾技巧,以期用出彩的结尾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使文章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5.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好的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因而抓好文章的结尾和开篇一样重要,高明的作者在结尾时都很珍视最后一次亮相的机会,出好最后一记重拳,力求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给读者留有回味的空间,使其在回味中获得对生活进一步的启示或深层次的理解。那么我们在平时特别是在高考竞技场上如何展示这“最后一击”呢?我们不妨从学过(或读过)的文章中“拿来”技法,“克隆”成文.本文拟结合近几年高考佳作的实例阐述之。  相似文献   

16.
小小说《一条忧心忡忡的蛇》以一种波澜不惊的叙述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未经戏剧化的日常生活状态。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这篇小小说并没有出现一个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性的结尾,其实小说里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但细心的读者、善于思考的读者能够从作者平静的叙述中发现小说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一、归化和异化的形成和发展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两个概念,并把这两个概念追溯到德国施莱尔马赫1813年在柏林皇家科学院做的演讲——《论翻译的方法》。施莱尔马赫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两条道路可选:"译者要么尽可能地不打扰原文作者,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地不打  相似文献   

18.
A busy weekend     
王子键 《海外求学》2011,(3):F0003-F0003
小作者重点介绍了自己的书桌以及平日自己的学习情况,文章结尾向读者发出邀请,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相似文献   

19.
<正>古人把好的文章开头、结尾称为"凤头"和"豹尾"。精彩的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亮点。那么,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结尾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课文的开头、结尾是很好的迁移仿写范例。一、仿"凤头",写精彩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精巧、新颖,要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让读者一见钟情,产生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精心构思,反复琢磨。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  相似文献   

20.
辛格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尾是小说艺术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不可掉以轻心。短篇小说的结尾更不能轻待,它的好坏,对于提高和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是关系密切,刘勰“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心不畅”的论述,充分揭示了结尾的重要性。好的结尾应该有这样的力量:艺术创作完成的时候,正是欣赏者再思索开始的时候。它要能充分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个广阔无比的艺术天地,让读者,“有如嘴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使作品主题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