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魏坤梁 《武当》2008,(2):21-22
(接上期)(4)西山悬磬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将人的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方位、天干等相配合;脏腑互为表里,其中大肠与肺分属阳阴和天干的庚辛,又同属于五行的金和方位的西,所以肺可称为阴金、金脏或西脏;汉语自古以来都有借代修辞,如以“西湖”代“杭州”,以“巾帼”代“妇女”,以“秋波”代“美女的目光”等等,歌中“西山”中的“西”即肺脏,“山”即借代指人的胸部。  相似文献   

2.
王志远 《武当》2006,(12):13-15
王宗岳《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须留意”。杨澄甫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董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中说:“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虚实诀》歌曰:“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拳谚又云:“虚实刚柔之谓拳”。由此可见,虚实范畴的体现,就是太极拳经、拳术的基本点。虚实即阴阳变化,有变化方能生技巧,有技巧乃可以言拳术,倘虚实不分,则成孤阴独阳,无生长变化可言,更无能变技巧之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谙虚实或不懂得分虚实,即不明阴阳、动静、刚…  相似文献   

3.
杨群力 《武当》2009,(5):10-12
太极拳是武术的主要拳种。“太极”一词源出《周易&;#183;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无穷大之意。太极图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解释拳理而命名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有文字的记载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高超的技术和精妙的理论。历经历朝历代的发展、实践、提高,随着文明的发达,至明清已经形成了完善全面的武学体系,功法上百花齐放,理论上百家争鸣。明代《拳经捷要》中记载有武术派别数十家,并综合民间十六家拳法之长创编了三十二势拳,可见当时武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极拳的命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效天法地的思想方法。太极十三势吸收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太极阴阳,并以五行取代四象八卦的学说。太极"内动"在太极拳中体现为强调"太极元气"在体内的运动。而"心为太极"的思想则体现为演练太极拳时强调"心贵静"。  相似文献   

6.
李紫剑 《精武》2009,(12):30-33
问: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一名三十七。太极拳谱云:“十三势者,棚捋挤按揉捌肘靠,此八卦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而对于三十七。诸书皆惜墨如金,不作解释.  相似文献   

7.
陈雄 《武当》2013,(5):23-24
林墨根,1920年出生于四川省资中县,于2010年2月2日12时在成都市逝世,享年九十岁。他是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师承李雅轩。他身为中国武术段位八段,身兼四川武协荣誉委员,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会长,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副理事长,四川武术馆太极拳推手总教练等职。以其太极推手功夫扬名海内外,教学几十年,数百弟子遍及国内外。  相似文献   

8.
罗名花 《武当》2003,(1):29-31
前言陈式新架太极拳说,始于唐豪先生。1930年,他在陈氏族人陈子明的陪同下去陈家沟访问,撰写了“太极拳的发展及其源流”一文。其中讲:陈沟新架十三势的编者是陈氏十四世陈有本,他和陈长兴同辈。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2007,(7):I0001-I0001
2007年5月25日.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在浙江舟山隆重举行了拳社成立75周年暨太极大家吴英华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来自美国、英国、荷兰、波兰、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家的100多位吴英华.马岳梁先生的弟子和代表参加了大会。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吴式太极拳著名传人马海龙主持大会。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致辞祝贺。杨式太极拳著名传人杨振铎、陈式太极拳著名传人陈正雷之子陈斌都到会祝贺并展示了精彩拳艺。  相似文献   

10.
11.
张兴洲  谭大江 《武当》2003,(10):9-12
太极修道养生论解 修道练武者,道门皆为养生之功也。丰云:修道练武不养生,多病多灾不长命。五分练,五分养,功道自然长。武道以炼为主,以养为辅。文道主张清静无为,不争,退让,养生全形,顺其自然,纯在于养。武道之养,养精养气养神,炼则炼气炼意炼形。拳法以柔制刚,以  相似文献   

12.
林墨根  林文涛 《武当》2005,(3):33-35
道教“九守”的修行理论跟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一树之花。首先,在理论上,道教“九守”理论跟太极拳理论和实践是血脉相通,互为融摄。此外,道教的修行理论对太极拳的具体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太极拳的实践行为,如太极推手和太极技击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道家道教这棵大树的强大持久的生命力。道教和太极拳的关系是树与花的关系:花依树而荣,树因花可证。  相似文献   

13.
桂村夫 《武当》2010,(3):35-37
在前面我们仅仅具体指出,陈鑫在《图说》中将“白鹅亮翅”和“搂膝拗步”划归为“第三势”,说成根据易经八卦之理而划分是胡说八道。其实,陈鑫将陈氏太极拳六十四个“拳势”(应为“拳式”,笔者注)分作“十三势”,全说成是依据易经八卦之理,不仅是胡扯,而且是别有用心的。  相似文献   

14.
杨群力 《武当》2009,(6):10-13
预备式(面南背北)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正直,下颌内收,胸腹放松,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在大腿外侧,精神集中,呼吸保持自然,眼向前平视。(图1)  相似文献   

15.
林俊岸 《武当》2015,(2):28-29
(接上期)二、杨式太极拳之风格与陈式太极拳完全不同,没有传承关系对太极拳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拳架风格、练功内涵及功用技击完全不同,说杨式太极拳传自陈家沟,杨氏门人也都疑虑不解。于是有人便编造说,杨禄禅为了教授王府公子,故将刚猛之陈式太极拳改成轻绵绵的太极拳,此纯属主观臆测。杨禄禅在未去北京教拳时,其拳便被家乡百姓称为"绵拳",何来改拳之说。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公之于世,其传言不攻自破。府内派十套拳,并无一套与陈氏  相似文献   

16.
17.
吴家新 《武当》2003,(2):7-9
7、拇指靠拢,小腹上翻,指点缺盆。 接前式,两掌前推,随即坠肘,磨掌至手掌心朝下,十指朝前,再以拇指领劲,互相吸引,使之慢慢靠拢,两拇指与两食指成U形,同时,气沉丹田,慢慢下蹲,小腹上翻,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蹲身沉桩,双掌以中指领劲,平行向前伸展。 磨掌,两掌好似在按水中浮球,以小指领劲,慢慢往下按,使两掌放平。此动作一定要以坠肘带动两腕完成(图10、11)。  相似文献   

18.
王志远 《中华武术》2005,(10):36-37
(1)本篇采自【微本】。杨氏家藏古抄本题作《十三式歌》,【李本】题作《十三势行功歌》,【郝本】题作《十三势行工歌》,【图本】题作《太极十三势歌》,【孙本】题作《十三势歌诀》。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的出现也是一个逐步成形的学术过程,太极拳形成了今天百家争鸣、各是其是的局面也是一个渐趋异化的发展过程。太极拳在其形成之初也必是一个纯粹的拳种,是单纯的个体而非群体的乌合,我们权称之为原始太极拳。那么,原始太极拳必有所自,  相似文献   

20.
皮传琼  杨伟丽 《武当》2014,(8):25-26
《太极拳术十要》,是杨澄甫先师口授,杨澄甫先生的弟子陈微明先生笔述的。发表在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杨振铎著《杨氏太极拳、剑、刀》、傅钟文《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和赵斌著《杨氏太极拳正宗》等著作中,由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新中国推广的太极拳,诸如24式、48式与88式太极拳,都广泛采用《太极拳术十要》为技术要领,也包括上世纪推广的竞赛套路和近年来推广的标准化套路。因此,我们称其为“太极拳十大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