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栏杆拍遍     
梁衡 《高中生》2012,(4):22-23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远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近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日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的气势。  相似文献   

2.
师:作家梁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不平凡的经历也成就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领略他词作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把栏杆拍遍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  相似文献   

4.
谭小琴 《文教资料》2007,(20):82-83
辛弃疾是第一个将农民引入诗词领域的词人,在他的农村词中,成功地塑造了农民的诗意群象。他以真挚的感情写出了农民之勤、农民之淳、农民之乐、农民之趣,这在诗词创作史上是个了不起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把栏杆拍遍     
梁衡 《初中生之友》2022,(Z2):19-21
<正>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  相似文献   

6.
赵善括是南宋杰出文学家,诗词文均工,也是南宋宗室词人的代表。在他现存的四十九首词中,交游词占有一半,有与辛弃疾、章甫、等人唱和词,还有送别友人词、祝寿词共三大类,其中与辛弃疾唱和最多,二人词风骏迈豪爽,颇为相似。赵善括在与友人唱和酬赠之间,表现出其渴望收复中原及其壮志难酬的爱国之心。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推荐了40首必学诗词,其中辛弃疾的词有3首。辛弃疾的词充满豪情万丈的爱国主义英雄气概,教学中教师可将辛弃疾的必学诗词与另外两首词组成群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品鉴、探源,深刻感悟辛弃疾词作的爱国主义情怀,探寻英雄之志的源头,为学生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对历史进行反思,或凭吊古人古迹,或借历史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而写作的诗词.长久以来,咏史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永远供人欣赏和借鉴的珍贵的文学遗产.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第二单元中就选编了三首以"怀古"为题的咏史词,它们分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对这三首咏史词进行比较鉴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咏史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阳江波 《文教资料》2005,(30):117-119
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对历史进行反思,或凭吊古人古迹,或借历史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而写作的诗词。长久以来,咏史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永远供人欣赏和借鉴的珍贵的文学遗产。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第二单元中就选编了三首以“怀古”为题的咏史词,它们分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对这三首咏史词进行比较鉴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咏史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一、写…  相似文献   

10.
爱国词人辛弃疾是中国词史上的一颗永远闪光的明珠。他的词风格之豪放,思想之深邃,为后世所折服,同时又由于他壮志难酬,蹉跎终老的境遇,使得他的词的格调又不免苍凉沉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最能体现他这一创作风格特征的。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初济南人。他出生时正直中原沦陷,民族灾难极为深重的时代。民族的苦难,时时搏击着童年辛弃疾幼小的心灵,家庭中老祖父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薰陶使诗人从小具有远大的志向。公元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二十一岁的辛弃疾组织了二千多人的义军参加了耿京的农民  相似文献   

11.
词在产生伊始,因其歌唱的多为美女和爱情,于是在风格、形式以及内容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特质,而在其发展演变中又逐渐呈现出诗词文赋相融合的现象,辛弃疾以其特殊的经历和不凡的才气,在词之诗化上,为词增添了诗之气势豪情又保留了词之精婉柔美之本色。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词用典艺术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词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中都占有极崇高的地位,这与其词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特别是善于用典有很大关系。辛弃疾博学多闻,用典信手拈来,触处生春,经史子集,无所不涉。他常在词作中托古讽今,借助历史人物与事件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悲愤。他以文为词,常借典故发表议论,融典议为一体。他用典做到了形式多样,花样翻新,使人目不睱接。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辛弃疾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人。初中教材中收录了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四首词,高中教材中收录了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可见,这位生活在两宋交接时期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词人是何等的受教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是唐宋词作家中现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诗词中大多表现了积极抗击金国入侵和争取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内容题材丰富多样、词风饱满激昂,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本文通过探讨分析辛弃疾的爱国诗词,阐述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爱国主义思想在诗词中的主要表现,诠释其中表现出的强烈民族忧患意识,报效国家、守卫国土的使命感,以及勇于献身的军人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余家友 《考试周刊》2013,(78):25-25
<正>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是写乡村词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词人。他摆脱了当时乡间词以都市化为背景,满足士大夫审美趣味和市民消遣需求的这一潮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乡村词的顶峰。究其原因:第一,在1182年辛弃疾43岁那年之后的整整20年中,他一直生活在江西上饶、铅山农村。他热爱乡间自然风景,熟悉乡村生活情态,体悟农民喜怒哀乐,甚至自号"稼轩居士"。第二,辛弃疾终身心怀报国之志,  相似文献   

16.
马维林 《成才之路》2012,(14):31-31
作为南宋词坛上爱国主义旗帜的辛弃疾,是向来被人们称为"才华横溢"的豪放派词人。他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这是后人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写下的评语。和辛弃疾生活在同一时代,稍晚一点的刘克庄,也称赞辛弃疾的作品:"大声镗塔,小声铿訇,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侬丽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他的那些慷慨激昂之词,能激发人的爱国精神;就是绵密婉丽的抒情咏物作品,也能给人以启示,他的词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设问:如果辛弃疾没有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豪词,文学史是否仍然应该给他以重要的一席? 答曰:单以其农村词的成就,就应当给他以很高的评价。这不仅是因为它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它的数量,是宋代七百多位词人中无一人可与比拟的,而且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是通过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艺术成就很高。关于辛弃疾农村词的思想内容,拙稿《辛弃疾农村词简论》已有概述,这里只  相似文献   

18.
前几天,我应初一年级组各位语文老师之邀,上了一堂公开课,讲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这堂课上,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审美能力。例一:从新课的导入中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优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导入(师)——唐诗宋词历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姑且不说“李、杜诗词万古传”,单说宋代的词就令人叫绝。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学们不仅会背,有的还会唱;辛弃疾的词《元夕》妙不可言:“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现代伟人的词,他的词《沁园…  相似文献   

19.
长安月人先生,擅于倚声,素有“词痴”之誉。月人词出版共计4部80卷4000首,今代词坛,罕有其匹矣。月人生于古都长安,长在三秦大地,兼得周秦汉唐的历史文化与黄土地的苍凉厚重之养,成就了他的文学底蕴和品质个性。月人先生恰似词坛上一位想唱就唱的“人民歌手”,对词的醉心与痴迷注定了他的吟唱不会是无人喝彩的个唱。他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的使命,致力于中华传统诗词的研究、创作与传播工作。他以一颗虔诚赤子的童心而“痴词”,以追攀“李杜苏辛”的豪情而“业词”,不受时尚左右,不为经济动心,几十年如一日,以情所独钟的话语——传统诗词来宣泄着他对自我的体察,对现实与理想的抒写,对人性、人情和人生、社会的透视。月人能以诗词敏锐洞察时事而发新声,为祖国的强盛和繁荣讴歌,充满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月人以人民群众的美丑爱憎观为审美准则,其词具有浓厚的生活醇味,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20.
元好问对辛弃疾其人的接受:元辛二人有共同的文化基质和相近的政治理想,他们都认同华夏文化,都反对民族分裂,赞同国家重新统一;元好问对辛弃疾其词的接受:首先是二人有共同的词学基础,皆学苏轼词风。二人皆崇尚北方豪雄之风,且有相似的人生遭遇和时代背景,所以辛弃疾更能得到元好问的认同。再者是元好问作词之所以崇尚苏、辛,还与他的词学主张密切相关,即主张在词体文学中张扬阳刚之气与英雄之志。元好问词作对辛弃疾的接受,从题材的内容、风格情调、遣词用语和意象的使用上,都有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