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康定斯基的抒情抽象艺术创作为研究个案,从艺术心理的角度阐释现代抒情抽象何以发生。如果说原始民族的抽象源于一种对空间的恐惧、一种不安定感、不确定性的话,那么20世纪初,康定斯基的“世界感”与原始民族的心灵之间遥相呼应.有着某种类似。但这是两种不同的抽象:一个是未曾认识的忐忑,一个是认识之中的恐惧。原始人对“自在之物”的真诚感知和现代人对“自在之物”的哲学推演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前者以退为守,是消极地回避,后者以守为攻,是策略地退让。正是所谓“移情——抽象”冲动“移情——抽象”艺术意志促发了抒情抽象艺术的诞生。由此,抽象与抒情的两极间终于连接起一条纽带。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实验、模型、图景等手段,创设启迪思维的直观化情景,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具体的“物”与抽象的“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隐藏于物中之理。  相似文献   

3.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可睹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描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付建军 《初中生》2008,(9):24-27
即物明理,即就着眼前的某种具体物象来阐明一个抽象道理的写作方法。它在哲理性散文中最为常见。三国魏末文学家嵇康曾说过:“顾兹桐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假物”即借物,“托心”就是把作者主观的情与志寄托于客观的物和象中,委婉地宣泄出去。如果所借之物就是眼前所见之物,所托之心表现为某种道理,那么这就是所谓的“即物明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前者所“唯”之“物”是感性对象 ,即现实 ,后者所“唯”之“物”是本体化的理性客体 ,即抽象物质。强调抽象物质逻辑上只能得出维护现状的结论 ,强调现实则意味着改变现状 ,因为抽象物质与实践无关 ,而现实既是实践活动的结果 ,又是实践活动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生理卫生课教学简图的作用和制作舞阳县武城镇一中谷振清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也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见,教学中利用各种实物或教具,让学生感...  相似文献   

7.
赵昉 《语文知识》2008,(1):38-40
《帕洛马尔先生》是意大利文学大师卡尔维诺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在这部书中卡尔维诺以小说的方式展示了他对文学“所言之物”的信心并提出了以“确切性”来抵抗语言的抽象与平庸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小说中语言问题的解读和章节目录的分析,以期对卡尔维诺“文学是福地”的主张发出应和。  相似文献   

8.
朱熹的“感物道情”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两大源头——“交感”理论和“言志”理论的继承与整合,而这一整合已逻辑地走向了“兴”,因此,朱熹的“感物道情”可以归结为一个“兴”字或一个“感”字。如果说“感物道情”与“交感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考察“感物”方面的话,那么“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则突出了朱熹对“情”之合理性的关切。“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反映了“感物道情”对“诗言志”理论的改造与深化。  相似文献   

9.
说"打造"     
“打造”的搭配对象不断地逐步泛化,开始是金属器物,再到一般具体物,再到用具体物对抽象物做的比喻,然后就进入抽象物为主的时期。“打造”被我们赋予了“精心加工,追求精品”的内涵,已由原来的中性词转变为褒义词。“打造“词义、新用法的出现与流行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汉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的写意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从本质上看都是写意的。相对于西方写实绘画,中国画更注重“神似”,注意“象外之象”,中国画不受时空限制,大胆取舍,任意剪载,自由表现,看重事物的“常理”而不拘于“常形”,追求情感的抒发,吸收诗词歌赋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将书法用笔的节奏和抽象的线条美融入写意画中,使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远远超出所描绘的客观形象本身。  相似文献   

11.
自在实体,指人类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体,是康德的“自在之物”。现象实体,指自在实体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感觉表象,并强调有“形”有“体”的一面。人类的眼——脑系统无法从原子的发光现象直接建立电子的形象,但却可以通过电子波振幅中抽象出的曲率概念间接建构。量子力学描述的电子波是曲率波,是真实的物理实在。  相似文献   

12.
《庄子》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文学性最强的书。后人,尤其是文学家,往往因其“有托物寓意,为洸洋怪诞之词”而更爱读之。《红楼梦》在这方面也显然是受惠于《庄子》。《红楼梦》于“荒唐言”中包含着“辛酸泪”,于“梦幻中”倾吐真情。于“大旨谈情”中蕴藏着“伤时骂世”之旨。  相似文献   

13.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炼。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今天我们将要用心走进这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李广生 《师道》2003,(5):40-40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终生享用不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似已成为至理名言,频繁出现于各种报刊和教育论著中。许多教师把“授之以渔”作为教学工作追求的境界和目标。在轰轰烈烈、大谈特谈“授之以渔”的今天,我不禁有这样的疑问:“渔”究竟为何物?“渔”可以“授”吗?“渔”究竟为何物?有人说“渔”是方法,即捕鱼的方法。姑且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的。既然“渔”是一种方法,“渔”可以“授”。此处之“授”为“传授”;“学渔者”也可以“受”,此处之“受”为“接受”。这样的话,“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15.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般作者都没有独创语言的能力。作为业余写作,我们没有能力像屈原那样创造楚地歌辞。我们也难如老舍那样创造京味语言。我们在写作中运用的语言.大多都是“仿写”——或有意模仿,或潜移默化。仿用句式,当然是仿写好的语句形式,这对写作语言的提升自然有相当意义。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化,用于仿写的语句,或者寓哲理于文学之中,或者使抽象具形象之表,或者以小事见大情之旨,或者将此景移彼物之观。这当然又具有相当的思维价值。  相似文献   

16.
白金家族     
平日,人们视黄金白银、珍珠玛瑙为贵重之物。然而,有一类金属,其身价比起这“黄白”之物更为高贵,因为它们不仅产量稀少,而且用途广泛。它们就是有“贵金属”之称的铂系元素。在金属元素中有“贵族之家”的雅称。这铂系元素尤以“铂”为代表,它素有“白金”之誉。您看这“铂”字不正是  相似文献   

17.
从先秦到汉初的儒道名家及许多子书几乎都要论及道,尽管对道的定义不同,但都把“道”做为重要的概念,基础概念,韩婴也承袭了这一传统。不止如此,他还把“道”(及德)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概念,试图用以统摄方方面面的问题。一方面,他拉开群生万物与“道”的距离,使道成为纯粹抽象物,接近天道;另一方面,又以“道之行”思想打通了形上之道与形下之道、天道与地道、人道之间的隔闽和屏障,从而在一条独特的路径上建立涵盖统摄诸家的道(德)论。  相似文献   

18.
吴志军 《天津教育》2014,(23):109-110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的这句话,很多教师都明白,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成为一个“善假于物”的人,将“物”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有两个问题首先要厘清:一是可“假”之“物”有哪些,二是怎样的“假”才称得上“善”。从备课的角度,各种报刊、书籍,以及网络上与教学相关的资源都应纳入教师的视野;从上课的角度,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教学媒体)当为不二之选。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为我之物”?我国流行的许多辞书和论著都认为,为我之物就是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物”,“‘为我之物’和‘自在之物’相对而言,指被认识了的事物”,为我之物“即被我们所认识了的东西”。其实,这些对“为我之物”概念的界说都是片面的,违背了恩格斯对“为我之物”的科学规定。恩格斯是怎样规定“为我之物”的?他是在什么意义上引出并运用这个概念的?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得不在这篇短文中把恩格斯那段有关的论述不厌其烦地引出来。针对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谬论,恩格斯指出:  相似文献   

20.
论课程实施的想像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实施的想像力,是指通过师生(尤其是学生)的言说,打破课程的抽象、僵死的边界,打通科学世界和师生生活世界的通路,以避免课程理解的程式化。要实现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物”层面的,即作为文本的课程;一是“人”层面的,即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