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就是国际传播.传播决定了国家的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现代媒体成为国内公众参与外交的“新闻广场”;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竞技场;媒介素养是现代外交官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国公共外交的理念,应进一步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立足点要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主”,话语体系要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传播方法要从“讲道理”转向“说故事”,主体要从“官办”走向“民办”,内容要从“政经利益”走向“文化交流”,传播模式要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设置”.当前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对策建议是:整合“三外”力量、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巧妙借助境外媒体、重视国内舆论引导、妥处国内突发事件、用好新兴媒体平台、提升外交人员媒介素养、培养“民间大使”、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2.
“微博外交”(Twitplomacy)是当今国际政治的新现象,它指一国驻外机构在对象国的社交网站开设账户、发布信息,直接与对象国公众互动交流.如今,“微博外交”热潮已席卷中国. 一、中外“微博外交”现状比较 开展“微博外交”是美国“公共外交2.0”战略的重要一步,白宫、美国国务院、美国国防部分别在Twitter和Facebook上开通了账号;英国政府也重点挖掘Web 2.0的内政外交功能,2009年11月,英国驻华使馆率先在中国开通新浪微博.此后,各国驻华使馆纷纷行动,“微博外交”升温.新浪微博“政务厅—涉外—大使馆”一类微博下已有33个国家的账号(截止2012年3月21日),约占与中国建交国家①的两成(19.2%),但一些国家同时注册了多个微博账号.②其中,美国、英国和法国驻华使馆的微博最具吸引力,一直位居人气榜前列(见表1).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9·11”事件以后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到底是严峻了,还是宽松了?我的看法是,中国的国际环境相对缓和一点了。也就是说,“9·11”事件使中国和美国的关系走向了改善、缓和。大家知道,中国外交政策的中心、焦点就是处理同美国的关系。因为处理同美国的关系占据了中国外交大部分的时间、大部分的精力。既然在“9·11”事件以后中美关系开始有所改善,那么这就给中国外交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活动天地,提供了处理中国外交的更多的资源,我们可以多方面的运用这些外交资源来推进我们的外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国际环境对我们来说是相对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钱贝贝 《大观周刊》2011,(52):7-7,84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作为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念在国际政治思想领域的反映,“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思想,对软实力的建构有重要作用。但“和谐世界”本身是理想的,面临着困境与挑战。在国际无政府状态的现实环境中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的冲击下,中国理想主义外交理念将如何发展,“和谐世界”将是否转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建设》(英文版)诞生于新中国应对国际斗争的外交过程中,是践行中国特色“人民外交”的重要媒体手段。本文探讨了国际政治与外宣工作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认为:《中国建设》(英文版)的创刊,不仅反映出党和政府根据国际形势和具体国情在对外战略上的调整变化,更是我国国际传播工作贯彻“人民主体”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外交部网站是中国最具权威的外交信息网站,是展示中国外交形象的窗口。同时,作为公众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外交部网站也是外交部与公众之间交流的窗口,该网站自投入使用以来,使更多的人“走近”了中国外交。 随着我国外交的发展,国际国内社会对外交信息越来越关注,公众参与度越来越高,对外交部门户网站的  相似文献   

7.
曾纪泽是晚清外交的代表性人物。考察曾纪泽外交生涯中与欧洲舆论的对接、对话甚至碰撞,能够丰富我们对晚清外交事业的认识。通过在欧洲报刊上发声以实现外交目标,是曾纪泽与众不同的外交策略。在中俄《伊犁条约》谈判、中法越南交涉等外交活动中,曾纪泽频繁参与欧洲新闻舆论的塑造,积极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曾纪泽“对话外洋”的尝试展示了晚清外交事业的艰难探索历程,而提炼曾纪泽对欧洲舆论的运用所呈现的国际对话规律,亦是考察晚清外交事业发展逻辑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8.
2011年10月27日至2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本届研讨会主题为“世界新格局与中国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会议共设“新媒体与对外传播”、“媒体国际传播发展战略”、“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党和军队国际形象传播”、“新技术应用与传播”五场分论坛.本文就研讨会的一些独到观点和看法以及会议达成的共识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周泉胜 《兰台世界》2012,(18):29-30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外交思想以“自强”为核心,主要内容包括“驭夷”需自强,据“理”与列强谈判,重视外交人才的培养.总的看,冯桂芬的外交思想不出古代,但其中又包含着某些近代外交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0.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中国在1947年主导并参与了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组建.1948年主张并派员设立了下属的水利组织——防洪局,由它在1957年倡办了湄公河委员会,1968年倡办了台风委员会等国际水利组织.在这些组织的早期工作中我国科技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后,随着“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的推进和多边外交开展,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政府和派出专家为这些国际组织做出了国际公认的贡献,显示出我国的大国担当和水利科技在国际上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最近访问美国,一路走来可谓“花絮”不断,诚如中新社记者吴庆才在一篇报道中所说:其“官话民说”、“有话直说”的风格,”凸显了他极富故事性和人情味的独特话语方式”.而这种不再僵硬、灵活变通的柔性外交,对改进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善中国的国际传播;显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一、软实力内涵诠释公共外交核心目标1.“软实力”与“软实力资源”辨析公共外交是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这已经是比较具有共识性的判断,但对软实力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对公共外交核心目标及其所依赖资源的理解,从而影响公共外交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荣婷  李晶菡 《传媒》2020,(1):94-96
“中日钓鱼岛争端”“南海仲裁案”“中美贸易战”等涉华国际事件发生后,相关国家不仅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博弈,更展开了一场场凌厉的国际舆论战。本文对国际舆论战的内涵和历史进行梳理,进而总结国际舆论战的现状与特点,在借鉴他国舆论战的经验基础上,提出完善应对国际舆论战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然而,与综合国力迅速上升不成正比的是中国的国家形象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因此,如何利用好公共外交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显得日趋重要.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公共外交的拓展提供了相当有效的工具与路径.但公共外交在新媒体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可控性、“事与愿违”等现象,这就需要从战略传播的视角,首先设定长远目标,并在不同的目标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整合一切资源,影响关键受众,最终达到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家形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外交在国际政治学大师汉斯·摩根索眼中永远只属于国家核心政治人物的特殊范畴,普通百姓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参与其中.然而互联网的出现开始改变汉斯·摩根索的观点,互联网使外交走下传统政治的神坛,外交大有成为人人可以参与其中的大众行为之势.如今不管是国内问题还是国外问题,基本上都与互联网发生了或者即将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拓宽了外交的空间,更是改变了外交的方式,进而影响到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互联网对外交的影响正在渐渐靠近国际政治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6.
进人21世纪,公共外交的兴起拓展了对外宣传、国际传播等既有理念和实践的外延,成为推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智能媒体和社交平台的普及,公共外交经历了自20世纪的“独白/广播模式”向21世纪的“对话/网络模式”的历史性转变:公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使用者或接受者,亦是信息的生产者与建构者,“主客交融”“众声喧哗”“共时共在”的全新传播生态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17.
由光明日报社、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海南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15届中国国际新闻论坛年会”日前在三亚开幕。与会代表围绕当前我国外交大局及如何做好国际新闻报道展开深入探讨,年会还评选出2013年度“十大国际新闻”和“十大国外焦点人物”。  相似文献   

18.
王霞 《青年记者》2016,(9):95-96
丝绸之路在中国媒介中的呈现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代丝绸之路的社会内涵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语境紧密相关.本文对1949年以来以人民日报为主的国内媒体中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社会语境下丝绸之路所蕴含的意义是持续变迁的. 新中国外交与作为文化记忆的丝绸之路 1.新中国外交背景之下的丝绸之路.新中国建立之初,丝绸之路是当时中国与亚非国家在外交上可以找到的“共同点”之一,新中国外交成为当时媒介呈现丝绸之路的社会语境.毛泽东曾经用“中间地带”来概括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位置.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即“中间地带”.“中间地带”有两重属性,只有“中间地带”的国家和人民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扩张,才能避免第三次世界战争.  相似文献   

19.
朝鲜对中美和解的支持是中国的一项“重大外交成就”,而中美关系解冻的附带结果是朝鲜成为“毛主义时代中国最亲密的国际盟友”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一带一路》以“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核心,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进行全面解读,是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打造新的国家形象的具体呈现.该片以文化外交和跨文化传播为视角,探寻如何实现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利共赢以及和平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