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时期之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在新的历史时期,使教劳结合迈出新的步伐的关键在于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教劳结合的论述,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以此为理论武器指导实践行动。如何理解邓小平的教劳结合思想?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应该特别予以注意:一是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在中国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二是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劳动观是我国劳动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石。儒家的“重义轻劳”、墨家的“重农重劳”和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劳动态度的三个基本维度。儒家提倡道德至上;墨家重视劳动,主张劳动人本论和劳动精神论;中国佛教提倡的“农禅并重”,主张劳动与修行二者统一。挖掘中国传统劳动观的优秀思想内涵,能够为坚定农民主体地位提供文化支撑,为推动劳动教育提供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1908年孟买大罢工是印度近代史和印度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在1905——1911年“亚洲觉醒”时期,它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对这一历史事件,作一简要叙述。一孟买是印度西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原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661年,葡萄牙公主卡萨琳同英王查理二世结婚时,孟买被作为嫁妆品赠予英国。从此英国殖民者便把西印度的活动中心由苏拉特转移到了孟买。  相似文献   

4.
应美国斯诺基金会和中国三S研究会邀请,华中师大中文系尹均生教授,6月中旬在北京大学参加了“纪念《西行漫记》发表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向大会提交了论文《论斯诺在美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受到大会好评。出席这次学术讨讨会的有中外知名  相似文献   

5.
三门峡——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圣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三门峡——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圣地"》一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为即将出版的《三门峡地区考古集成》一书所作的序言。作者站在中国大历史、大考古的宏大角度,全面、科学地评价了三门峡地区在中国考古史上的地位,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三门峡地区历史地位及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将先生之文章提前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国共关系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反对右派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素以“国民党左倾之最高表现”著称。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这次会议并未引起史学工作者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对于此次会议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史和民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5):F0004-F0004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的全国性的评选活动。这次评选出来的考古大发现项目是最具学术性、科学性及权威性的。本丛书即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基础之上精选了若干项目,每个项目编为一本书。这些项目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曾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每年5月1日,各国工人阶级都要庆祝国际劳动节。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庆祝自己的节日是在1920年的5月1日,它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重大日子,具有深远意义。今天,中国工人阶级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成了自己的国家,现在来回顾75年前的“五一”,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荣历史。 一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第一次登上了中国政治  相似文献   

9.
劳动教育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一条重要主线。黄炎培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从爱国主义到教育救国的“以劳谋生”、从实用主义到职业教育的“以劳养德”、从职业教育到劳动教育的“以劳树新风”,其劳动教育思想贯穿职业教育思想始终得以衍生与升华。充分借鉴其思想精髓,倡导高职院校通过提升生产劳动教育契合度、注重日常劳动教育育人功效、推进服务性劳动教育立体化等举措,化解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滞后、功能异化、环境窄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实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它由三方面构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和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经过科学总结了的中国实施教劳结合的历史经验、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当今世界教劳结合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的思想观点。以这一理论体系为指导,可以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说过,“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对此,江泽民同志在今年的全教会上又做了特别强调。看来一个新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热潮即将在我国兴起。笔者以为今天我们研究教劳结合不应仅是出自响应领袖的号召,也不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急需。在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如能走出一条独特的教劳结合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必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全国总工会诞生于中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1925年,至今已走过了八十年光辉历程。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诞生是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大联合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伟大意义。1921年前后兴起的安源工人运动,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它为中国工人运动史谱写了辉煌壮丽的篇章。在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8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13.
在对“劳教结合”与“教劳结合”作了必要的范畴辨证的基础上,本文对刘少奇同志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进行了新的审视,认为它实质上是“劳教结合”与“教劳结合”的有机统一,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劳动与教育关系的理论有着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性;最后指出并评析了它的历史合理性与现实指导性。  相似文献   

14.
一、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理论的新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的思想产生于16世纪。几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劳结合的理论有不同的内涵,但始终是世界教育的永恒主题。16~19世纪,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家...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刘少奇同志就在安源、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积极开展和领导工人运动,在第二、第三和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上,为促进全国工人运动的团结和发展作了重大努力,成为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和杰出的领袖之一。这里仅对刘少奇同志的早期革命活动和领导工人运动的事迹作些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列宁结合俄国当时工人运动的实际情况与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对所谓工人运动自发形成独立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观点作了详尽分析,系统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理论。1.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针对社会民主党中的经济派主张的应当重视工人运动过程中的自发性的错误思潮,列宁认为,对于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因此,为克服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必须将科学社会主义灌输给工人阶级群众。然而,在工人…  相似文献   

17.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发展。我们应当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廓清“教劳结合”方针落实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陈旧观念,提高“社会实践教育”的法律地位,重新构建“教劳结合”方针的理论和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共产国际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的政策转变。本人曾就第一次政策转变的动因,三大上围绕政策转变的斗争以及统一战线策略的基本内容等问题作过一些粗浅的论述。本文试就列宁对这次政策转变的贡献、政策转变的不彻底性及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确再谈一点不成熬的意见。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共产国际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前,列宁为开好这次大会作了充分的准备。“左派”共产党人预感到三大将是一场策略路线的严重较量,也  相似文献   

19.
《黑暗传》是汉民族创世史诗,在中国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改写了黑格尔所说“汉民族无史诗”的历史,也填补了汉民族的一项化空白。这部伟大作品与中国传统的“道家”和“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化对于“史诗”的生成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曾妮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2,(2):31-48+187-188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教育论述中得到最广泛关注的命题。历史唯物主义是把握“教劳结合”的重要方法论,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生产劳动”的解读才能超越一般的物质规定性,走向现实的社会规定性;对“教育”的解读才能避免唯心主义的干扰,客观、准确地认识其在“教劳结合”命题中的定位。在此方法论的指导下,“教劳结合”的原初涵义可以表述为:生产劳动需要与教育相结合,因为教育可以赋能劳动者,既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又从客观上加速社会关系的变革;教育需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生产劳动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展现其体力和智力的机会。这一原意经过后继者的发展,发生了重心转换。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逐渐由“精神生产能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转换为“物质生产能力—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教劳结合”概念的后期演变仍然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规律,但其原意中的根本关怀(即“人的全面发展”)有所弱化——“教劳结合”的后继者加大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注。如果只重视宏观层面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忽视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的终极理想。在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