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报纸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但就在这个时候,由中南传媒集团主管、潇湘晨报独资创办的《快乐老人报》却于2009年9月28日正式创刊.《快乐老人报》逆流而上的创举,体现了其创办者长远的市场目光与开拓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其危机意识. 目前,《快乐老人报》发行量已突破130万份,成为我国老龄类媒体发行量第一的报纸.《快乐老人报》的成功,可以说,是从战略到战术、从宏观到微观的创新成就了百万《快乐老人报》,这些创新也使得老人报不老,反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些创新突出体现在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公共图书馆推广服务的内涵,介绍了国外图书馆对病残老人的推广服务措施,然后从病残老人自身出发,找出了病残老人本身具有的阻碍其利用图书馆的因素,最后针对这些因素得出我国目前图书馆对病残老人推广服务措施.  相似文献   

3.
2011年4月7日下午,一对父女来到了石景山区档案馆档案利用室.在接待过程中,工作人员小韩发现老人是一位聋哑人,只能通过手势和纸笔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好在有他女儿帮忙,工作人员对老人的来意有了大概的了解. 原来老人的妻子是外地户口,现已结婚10年,按照相关政策可以把户口迁入北京市.他来档案馆的目的就是调取他们夫妻当年结婚的档案,为妻子办理户口进京手续的.在调取老人结婚档案的时候,细心的小韩发现老人原来在黑龙江曾经有过一段婚姻,与现任妻子是再婚.  相似文献   

4.
公共图书馆面向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服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单调,缺乏深度的心理交流,普遍存在孤独感、疏离感、失落感,精神需求日益增加服务.文章在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扶起摔倒的老人,本是社会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幕.然而,近年来随着“扶老人被讹”事件不断曝光,“扶不扶摔倒的老人”已经成为道德领域与新闻报道的一大热点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滑坡有关,但一些媒体在此类报道中没有站牢客观中立的立场,而是倾向于选择负面角度传递信息,先人为主地刊发了大量倾向性比较明显的报道,也是“扶不扶老人”成为道德困境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6.
有一天,我外出办事,办完事,已近中午.我匆忙赶回公司,在地铁1号线的入口处,看到一位60多岁的外地老人拿着纸条在向行人问路,行人回答后就匆匆走开了. 看到老人一脸茫然的样子,我知道他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走.于是,我上前同他说: "老人家,您这是要去哪里啊?"老人赶紧把纸条递来给我看.原来,老人要去的是陆家嘴方向.  相似文献   

7.
3月24日,在南京市城南的一个小区里,86岁的王叔麟老人郑重地将一盒书交给了南京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作为个人捐赠档案永久保存.这些书是王叔麟老人的父亲和他的同志们在上世纪20年代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印刷品,是那个年代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食粮;这些书也陪伴了王叔麟老人近60年,是支持他为党的崇高事业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8.
嗅着纸墨的味道穿过厅堂,一位儒雅的老人正在案台前铺纸、研墨.老人的书房四面书架,墙上、地下全是书法作品,沙发上是满纸未干的墨迹.古色古香的书房对于习惯了现代化办公的人们来说,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沉淀的文化禅意.  相似文献   

9.
最近,福建莆田一老人过斑马线时,向停车礼让的车主脱帽鞠躬的视频走红网络.当事老人、88岁的闲庆昌说,车停下等侯让他很感动,说“谢谢”怕听不到,所以脱帽鞠躬,这样内心比较平衡.网友被这个老人触动了.有的说,虽然鞠躬的少,但心存感激的人很多,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相似文献   

10.
著名新闻记者波列沃依在回忆录《永志不忘》中,记载了自己记者生涯中一些难忘的教训,其中有一个他称之为“漏馅”的故事. 一次,波列沃依去一家工厂采访选举活动.他在投票现场注意到一个喜气洋洋、年高德劭的老人.这位老人身穿西服,仪表堂堂,还带着一个孙子和孙女,非常庄严地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波列沃依决定把这位老人作为自己要写的通讯的中心人物.他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11.
电视节目《住在古墓里的老人》人物选题的准确、报道手法的新颖、采访技巧的娴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人在"古墓"中的真实生活状态,引起了人们对老年人这一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关老人摔倒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老人摔倒,无论扶或不扶,都能成为热点新闻.“道德考问”成为此类新闻的惯用报道角度:或质疑围观者“冷漠无情”,或痛骂“老人变坏”.在这样两极化的报道中,媒体一味以“道德”为角度来煽情,似乎“老人变坏”或“人心冷漠”已成为社会风气.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媒体的报道真实、客观吗?本文以2015年8月30日“开封老人雨中摔倒溺亡”事件为例,分析报道角度对陈述客观事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又是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老人"碰瓷"事件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消费了社会诚信资源,导致信任危机,社会上普遍对老人这一群体产生了"专业碰瓷"的刻板印象.本文以"老人碰瓷玩具车"事件为例,基于刻板印象的理论,试图从刻板印象在反转新闻中的体现和作用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公众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一些稿件中,时常看到听到这样字句:表扬张三做好事就写:“说起张三.全村人都伸大姆指”;介绍李四常照料五保老人,就写老人“见人就说”,“逢人便夸”;……试想,即使张三做的事情很突出,群众很赞成,也不可能“全村人都伸大姆指”夸他;李四照料老人,再勤快,五保老人也不会“见人就说”、“连人便夸”.这些词句大绝对、太夸张了. 新闻本身是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使用夸张之言,似乎更生动了,其实只会引起读  相似文献   

15.
2009年4月23日上午,北京,小雨,气温骤降.我与刘潜一起如约来到位于崇文门东花市大街的刘承塾老人家里. 老人正坐在桔黄的灯下看报,窗外树叶碧绿,伴着雨声.刘承塾今年已经91岁了,头脑清晰,身体不错,就是耳背.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月11日,北京市朝阳区的霍光里社区,暖洋洋的阳光透过凌乱的树枝洒在墙上.这里靠近东三环,街道上,充满朝气的年轻人随处可见,他们迈着急匆匆的脚步,为了生活,不懈打拼.不远处,转过弯,就在街道的对面,老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说着昨天的天气和儿女;忽然几名放学的孩童的奔跑笑闹声传来,老人们蓦然惊醒猛地抬头,嘴角嗫嚅有词.每天盼着儿孙回家团圆,成了老人心头的情感牵挂,这是他们永恒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2007年4月26日,南京最后一位"慰安妇""活证人"雷桂英的去世,深深触动了一位老人的心;第二天,日本最高法院就中国公民"慰安妇"对日索赔案裁定原告中方败诉,老人义愤填膺.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毅然公开了埋藏近70年的不堪回首的"慰安妇"身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空巢老人的问题,指出了图书馆为空巢老人服务的必要性,探讨了图书馆为空巢老人服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期,菏泽市鄄城县、曹县连发三起青少年溺水事件,六名孩子溺亡的新闻成为各家媒体报道的热点.在一些媒体上,醒目的标题和打捞溺亡者的特写照片令人触目惊心,一些网络视频中,孩子家长抱尸痛哭的场景让人痛心不已. 几年前,有资深媒体人曾发表文章描述他难忘的采访经历:一位高龄老人的儿子遭遇不测,众多记者不顾老人及其家人的感受,蜂拥着抢占有利位置架起“长枪短炮”,在老人的嚎啕声中,快门和闪光灯的咔嚓声响个不停.目睹此景,这位资深媒体人愤然选择了放弃.  相似文献   

20.
何发  肖捷 《出版参考》2010,(9):35-35
老人感觉到这个夏天在一天天变凉。老人要走了。老人不想走。老人舍不得居住的土屋,更舍不得他多年的老伴。老伴为他养育五儿三女,吃了一辈子苦。老人和老伴儿孙满堂,可儿孙们却很少去他们住的土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