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薯的果实在根茎 ,红薯的根茎很发达。发掘过红薯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掘开表面的土层 ,许多红薯就暴露出来了。但这还没有完 ,继续发掘 ,人们发现下面的土层中仍然潜藏着红薯 ,甚至还是更大的红薯。《水下机器人》一书的策划成功 ,正可谓是“深层发掘”的成功。我国的机器人研究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当时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新松研究员瞄准世界机器人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 ,积极倡导在国内开展机器人及相关技术的探索与研究工作。在他的直接领导下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国内一些兄弟单位合作 ,…  相似文献   

2.
1994年,一幅反映苏丹大饥荒的照片获得了普利策奖,画面上,一只兀鹰盯着一个皮包骨头的小女孩,等待她死去.照片发表后引来很大争议,很多人质问作者卡特:"当时为何不向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  相似文献   

3.
2012年11月29日,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影片《一九四二》上映.该片改编自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作品《温故一九四二》,描述了1942年中国抗战时发生在河南等地的一场大饥荒,以此回望历史,探讨中华民族在深重灾难中表现出的丰富人性.刘震云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引用了当时的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有关河南大饥荒的许多报道,正是这个正直的美国记者,促使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最终采取果断措施,拯救了数以万计的河南灾民.  相似文献   

4.
1959年到196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受自然灾害和政策失误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遭遇了严重挫折,粮食连年大幅减产,人民群众面临着粮食短缺和饥荒的危险.根据中央部署,困难时期全国各地政府督促生产队一边恢复发展集体农业生产,一边扶助社员大力发展家庭副业生产.当时的大兴[1]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涂蕙 《编辑之友》2010,(12):94-95
饥荒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诅咒. 从人类出现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开始了与饥饿作斗争的历程.饥荒绝非纯粹地由自然灾害造成,即使在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饥饿和饥荒现象依旧存在,其给人类带来的伤害远共于战争、瘟疫等.  相似文献   

6.
邓新红 《大观周刊》2012,(19):75-75
太康县地处中原,无霜期较长,适于红薯种植.但红薯采收后,不少农户为其出路发愁,其实红薯加工前景广阔,市场上很畅销.为服务于三农,现介绍几种红薯食品加工枝术 ,帮助农民致富.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题目是从30年代借用来的,而且本文也涉及30年代的事。 1936年3月11日,上海《立报·言林》上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叫《杂志短命年》,它说:“今年除了号称稳健的刊物外,不免短命。连这样一点‘馈贫之粮’,也还不易保持。”当时人们生活困难,买不起书,只能读杂志来解决知识的饥荒,而杂志还常常被扣留和封禁,于是作者不免发此慨叹。其实,杂志短命并非只在1936年,且看鲁迅在《二心集·序言》中的一段话:“当三○年(按:即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陕西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灾荒.灾害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支援灾区.著名慈善家朱庆澜不遗余力,迅速组织救灾赈济团体,积极参与赈灾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9.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政局动荡,各系军阀混战,天灾肆虐.饥荒连年,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尽管当时政府对此有所察觉,但危殆时局,丛生事变,使其难以顾及黎民百姓.数以千万计流离失所的难民及生活无着落的人,只有依靠民间慈善机构和团体来救助.于是,这一时期便出现了慈善事业兴盛发展的局面.中国红十字会(简称红会)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慈善团体,尽其所能从事社会救济工作,解危济贫,纾缓社会苦难.  相似文献   

10.
一周视点     
世界饥荒:不要归咎于天气 英国《经济学家》(6月13日) 现在世界上仍有8亿人处于饥饿之中,饥荒不仅是由恶劣天气引起的,更多的应该归咎于恶劣的政府。饥荒并不在于粮食短缺,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饥荒国家需要产权、强制合约、宏观经济稳定、自由贸易以及一个非掠夺的政府。另外发达国家对农业的保护,也将加剧饥荒国度的农业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新闻工作者,索尔兹伯里这个名字应当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他曾经沿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线采访,之后写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这本书生动、翔实地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业绩,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在美国以及许多欧洲国家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它的中文译本,打动了海内外无数炎黄子孙。早在上世纪40年代,索尔兹伯里就已经是名记者了。1948年,在担任《纽约时报》驻前苏联记者期间,他率先报道了乌克兰大饥荒;这一组报道,获得了当年普利策新闻奖。1950年,他奉调回国,在《纽约时报》编辑部当记者。当时《纽约…  相似文献   

12.
告别童年     
毕业考试,我照例考取了神泉完小第一名。 毕业典礼是在院子里举行的。山乡学校,典礼颇属草草。校长和老师们都作了讲话。他们讲了些什么,我都忘记了。但几位老师的音容笑貌,因了那别离的氛围,都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在饥荒年月,他们送这样一批学生毕业,清癯的面孔上都现出难言的表情。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笔者从潘家园旧货市场地摊上淘换了一些50年代中、末期北京出租汽车车票.这些车票分为两类,大体反映了当时出租汽车行业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50年代末直到"文革"前夕,由于工作关系,我曾与周作人有过频繁的联系.1952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向周作人组稿,请他翻译希腊及日本古典文学作品.1958年11月,出版社指派我负责日本文学的组稿、翻译工作,同时,向我交代了一项特殊任务:约周作人及钱稻荪二位翻译别人不能胜任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当时,他们在出版社算是编制外的特约译者.  相似文献   

15.
王灿 《编辑之友》2016,(5):95-98
在20世纪30年代, “杂志热”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出版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而杂志的大量出现也对当时的社会文化造成一定影响.这一时期大量出现的杂志,出版的时间都相对短暂,其出版与经营也颇具特色.与五四时期所出现的杂志不同,这个时期的杂志种类更为丰富完善,内容更为自由多样,无论出版者或阅读者,都体现了杂志“杂”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作为求学成本重要组成部分的学费,其快速增长与群体支付能力不足之间产生了尖锐矛盾,而这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高等教育个人需求。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学费水平与群体支付能力和高等教育个人需求之间关系的研究为制定学费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在以学费调节高等教育个人需求及以完善的学费配套政策抵消学费水平过高的负面影响这两方面还有继续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提起大学生拖欠学校学费.人们已见怪不怪.足见其深入人心的速度不是一般的快.短短几年,由个案到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地铺开,全国的大学生似乎一下子都开了窍:不交学费.学校能奈我何?对于高校来说.从初次遭遇尴尬.到如今的不尴不尬.早已修炼出十八般武器来应对局面.不让参加期末考试、不予注册、不准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取消各种评奖资格、考试成绩一律不予登记、补考成绩无论如何优秀都只记录为60分、休学、对毕业生扣发毕业证……或许最初是佯装严厉,希冀以"恐吓"达成目的,但最终不得不认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欠费学生面前,学校只得亮出真家伙以儆效尤.然而.即使学校有一肚子的苦水和一大堆充分的理由. "巨人"欺负"小孩"显然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这也使高校催缴学费的路途显得遥远而曲折.  相似文献   

18.
李颂华 《兰台世界》2015,(3):108-109
唐代的长安城无论是其文化内涵,还是文化传统都堪称当时中华文明的代表,蕴含了丰富的周易及儒家礼制思想。长安城除了加筑了宏伟的大明宫外,几乎沿袭了隋代大兴城的全部,更多是文化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公共危机曾经与中国媒体是无缘的.1959年到1960年,因种种原因,河南信阳地区发生饥荒,当地主要领导在大量饿死人后还残酷无情的"反瞒产"、"堵外逃"、"截信件",不但不放粮赈灾,反倒继续从饥荒农民手中强征粮食,还不允许人们逃荒自救,不允许通信求援,从而从信息通道上彻底封锁信阳地区,企图杜绝外界知晓信阳发生惨绝人寰的百万人口饿死事件.  相似文献   

20.
"公共新闻"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发轫,到90年代盛极一时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的新闻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一大批新闻传播研究者、新闻从业者、新闻教育工作者联合行动,新闻媒体、新闻院校、社会团体和社会公众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无论是对美国社会还是对当时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