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897年,诗界、文界、小说界、翻译界、报界和出版界等,都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新动向。“新学诗”走向式微和“新派诗”的标榜,似乎预示了“新诗”创作的方向;“时务文体”表现出散文文体解放的征兆;小说观念发生着重要变化;《天演论》震惊了知识界,侦探小说的译介预示着中国作家对域外小说接纳的发端;报界与出版界推动了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也孕育着文学市场和职业小说家;“言文合一”的时代呼声在知识界产生广泛影响。一场改变中国文学历史走向的文学革新运动,已经蓄势待发。  相似文献   

2.
在"自我"文学史观的指导下,明治时期的政治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中一直处于较低的位置。此后虽然出现了对政治小说再评价的动向,但其地位却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由于立场与观点的不同,文学史的书写内容及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也会不同。在"自我"文学史观被摈弃的今天,政治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位置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文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的近代巨变造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中国近代文学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近代新变;近代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近代文学都有过渡性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文化生态变迁的基本格局,决定了近代中国散文的发展趋势。进入近代之后,随着文化整体主义的解体和多元文化的兴起,各种文化形态都对散文创作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渗透,文化生态与散文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文化生态环境在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剧变中处于不断解构和建构的变迁状态。西方文化、城市文化和平面媒体文化促使近代中国散文产生了新变。  相似文献   

5.
王晓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表现出较为独特的理论视角、文学史观,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格局与构成、历史时期的划分、文学史的叙述方式都有自己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6.
1898年,中国与法国都发生了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件——维新变法与德雷福斯事件,前者是中国士族本性的又一次张扬,后者则宣告了西方知识分子阶层的诞生。这两起不同时空与地域中的知识分子事件是空前的巧合,却也是历史的必然。本文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出发,旨在通过1898年这一特殊的交汇点,分析中西知识分子的差异与合流,从而展望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  相似文献   

7.
8.
9.
《严复与近代中国文学变革》一书结合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发展变迁,考察了严复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严复与近代文学变革之间复杂的关系。作者认为:无论是理论上的"自洽",还是表面上的"悖离",抑或实际过程中的"推动",严复与近代文学变革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方面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在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之际为救亡图存所做的艰苦努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近代文学从传统向现代嬗变的艰难轨迹。该书是对严复研究的深化和超越,提供了认识立体可感的严复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近代文学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形成了一个马鞍形轨迹:初期(1920~1949)差强人意;中期(1950~1979)成绩最差;后期(1980~1998)成就最大。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大环境,尤其是政治和思想环境。近代文学研究的成就与缺点,也与研究者有着直接关系。研究者虽然难以左右社会,却完全可以把握自己,保持学者的良心和清醒的头脑。这应该是20世纪近代文学研究史给予我们的一个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11.
12.
王晓初的《中国现代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是一本真正“重写”20世纪中国学史的作,具有极高的创新意识和严肃的学术性。这部作的出现对推动20世纪中国学史的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尝试,虽然未取得预期的成效,但它革旧俗、变科举、废八股、兴办新式学堂.发动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思想启蒙运动。认真反思戊戌变法的经验教训,能够得到诸多启示.如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力量、一定的阶级基础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现代化建设要注重物质、人及政治制度的现代化等。  相似文献   

14.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 ,书中象征手法的使用绝妙无比 ,令人称奇。论文通过对小说中象征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 ,探讨书中象征的作用以及运用象征手法的原因 ,指出正是由于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才使得该小说平添无穷的魅力 :人物更加丰满 ,故事情节更引人入胜 ,且小说寓意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5.
董璇 《海外英语》2014,(16):213-214
Montage is a term in French architecture originally. Visual media borrows it to refer to the pictorial technique in which cut—out illustrations and fragments are re-arranged, producing a new composite picture with several different images. Literary field applies this artistic technique as a vehicle to create works, especially for stream-of-consciousness fiction which flourished in the early 20 thcentury. This article turns to account for the similarity of montage and literature to divide the writing technique into narrative montage and space montage and dissect the montage use in William Faulkner'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which is distinguished by its space-skipping and mixed-expression.  相似文献   

16.
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抚救民放危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在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和全面进步,从而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喧哗与骚动》:全面的复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喧哗与骚动》不但外部结构是复调的,而且内在情感也是复调的。福克纳体验到人生的苦难,又充分认识到人的忍受能力,他深切地感到生活的空虚、无聊,又相信人类会创造美好的未来,他是绝望的,同时又主张反抗绝望,反抗那沉重的命运。《喧哗与骚动》既是地方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它是全面的、彻底的复调。  相似文献   

18.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创作题材和娴熟的叙述技巧确立了他在美国小说界中的地位.从顺序、时距、频率三部分对小说的叙事时间进行分析,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叙事方式独特且耐人寻味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美国南方社会中一个叫康普生家族的故事。作者从三兄弟的角度观察家族发生的事情,将着重点放在凯蒂失去贞节一事对家族的冲击上。作者作为第四个叙事者描述了康普生家最后的衰败。该文将通过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独特的叙事视角,从而探讨人物的精神世界以及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