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课外补习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和社会现象,如何给补习"退热"成为国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框架内,以社会治理的视角归纳出课外补习发展的成因:一是在传统育儿思想影响下,家长出现课外补习行为偏差;二是课外补习的市场化特征,迎合了家长的"应试"需求;三是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增强了家长对课外补习的依赖;四是政府治理权责模糊,成为课外补习发展的"政治资本"。我国课外补习治理的特征与问题是:以政府治理为主导形式,缺乏其他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理念;以设置准入门槛为主要措施,但政策退热的方向有失偏颇;注重监管职责划分,缺乏问责机制的构建;增强学校主流教育竞争力,缺乏学校教育与补习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结合我国主要地区课外补习的治理成效与经验提出由以政策规范为主的"政府治理模式",向协同各方利益群体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形成涉及家长、学校、社区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课外补习治理的责任联盟和命运共同体,以更加有效地实现课外补习治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外补习在一些国家已存在很长时间,俨然成为主流学校教育的"影子"。近二十年来国外已经对课外补习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课外补习的分布、规模、科目、强度、影响因素与政府政策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对教育、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对我国的教育政策制订和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课外补习又称"影子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参加的有关文化课或艺术方面的辅导或培训,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审视发现,学历社会的社会环境因素、课外补习本身具有的促进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功能以及家长和学生对文化资本的追求是促使补习教育滋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课外补习教育的盲目发展可能产生激化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矛盾以及加剧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等社会效应。鉴于此,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教师和家长树立理性教育观;另一方面,需实施政策调控,抑制补习教育再生产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18645个调查样本中补习家庭占47%,其中城镇补习家庭占96.9%;主科补习在17559次补习中占60.9%,大于才艺补习:城镇家庭才艺补习花费高于主科补习,乡村则相反;小学补习率及平均补习费均高于初中,但小学才艺补习费用多于初中.初中主科补习费用多于小学;居住地域差异、家庭经济收入、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教育期望、子女人数、就读教育阶段等家庭背景及个人差异因素显著影响补习发生的概率和支出水平.从消费行为学角度看.家庭个人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内外两大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课外补习需求中家庭背景特征和父母个人态度是课外补习行为发生的重要内在影响因素.补习行为是家庭在当前特有的社会大环境下.根据自身的经济文化背景和个人教育态度所做出的适应社会"游戏规则"的自然反应或回应.  相似文献   

5.
课外补习在一些国家已存在很长时间,俨然成为主流学校教育的"影子".近20年来国外已经对课外补习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课外补习的分布、规模、科目、强度、影响因素与政府政策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对教育、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对我国的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精准识别学生选择参与课外补习的深层原因,研究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能够为疏解家长和学生的课外补习需求提供实证依据。本文基于2017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 2017)数据,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进行了刻画,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中小学生大多数参加过课外补习,且许多学生在较低年级就参加了课外补习。(2)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学科类课外补习时间明显早于兴趣类课外补习,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一差异更为凸显。(3)城乡地区和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随着学段的上升而逐渐缩小。(4)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有显著正影响,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越好的学生首次参与学科类和兴趣类课外补习时间均越早,但这种差异随着学生学段的上升而减小。"双减"政策背景下,建议政府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校内课后服务品质,更好满足家长和学生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重点照顾弱势阶层家庭,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弱势阶层学生提供校内学业辅导帮助;引导家长理性选择课...  相似文献   

7.
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1979—2000年)、发展期(2001—2010年)、成熟期(2011—2020年)、深化期(2021年至今)。已有课外补习研究存在四个方面的深层困境:一是已有多数研究侧重课外补习需求方的视角,缺乏课外补习供给方视角;二是已有多数研究着重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缺少理论建构研究;三是已有多数研究滞后于政策出台和实践发展,研究的前瞻性不足;四是已有多数研究专注国内课外补习问题,鲜有课外补习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未来应加强对课外补习供给方的研究,丰富课外补习研究视角;加强课外补习理论研究,构建课外补习研究理论框架;推动课外补习多学科交叉研究,拓展研究学科视野;加强课外补习调查研究,倡导混合方法研究;强化课外补习治理政策评估研究,为课外补习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得出:东欧三国和我国的课外补习的兴起原因在文化和经济维度上存有差异,但全球教育文化的推动、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学校教育制度隐含逻辑的转变是二者共同的表征;二者阶层和城乡差异说明课外补习具有社会复制和分层功能,急需政府改进社会福利;二者的规模存在、相关信息的非官方性和政策的放任性呼吁政府改革现行政策;东欧三国许多大学教师从事课外补习警示我国政府关注大学教师因自主招生考试而从事课外补习滋生的腐败。  相似文献   

9.
课外补习作为补差培优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正规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家长盲目地采取课外补习的方式教育孩子,导致课内、课外教育功能失衡,丧失课外补习的调节功能,影响学生正规的学校教育生活和秩序.本文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理论基础,以课外补习热现象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造成此现象的社会价值观、教育意识和制度监管方面的原因,并寻找走出课外补习热误区的哲学基础和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2016,(6):43-52
本文使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执行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CEPS2014),从家庭资本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家庭的各个资本对于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情况的影响。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资本对学生是否选择参加课外补习的影响,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家庭资本对家庭的学生课外补习费用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中家庭资本越高,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概率就越高;家庭课外补习费用支出也越高;经过结论的分析,家庭资本对于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有着重要作用,课外补习维持和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成为家庭资本在代际间传递的重要手段。据此本文提出:政府应提高主流教育的质量,抑制学生课外补习需求,对家庭资本较差的学生给予优惠政策等政策建议,以此来调节课外补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人力资源管理原理和薪酬激励理论,以及高职院校教师劳动特点出发,高职院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教师内在薪酬激励政策可以有:以"继续教育券"为手段实行"能本加人本"激励;以教育教学及社会服务绩效为依据实行权变激励;以激发主观能动性为目的实行优势需求激励。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深入推进"师生结对子"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完善措施:建立"师生结对子"活动的具体指标体系;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扩大"师生结对子"活动的教师队伍;建立多种激励机制,调动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实践表明:新政策、新机制带来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新活力、新成效,同时也凸现了学校、银行与贷款学生之间的新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信用意识;全社会共同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体系;贷款管理应从行政机制逐步过渡到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银行服务项目以及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校体育的制度体系和治理机制,是中国教育制度体系和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教育的制度体系和治理机制要优先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我们首先要坚定和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学校体育也要立足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识,弘扬学生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目标就是"四位一体",即享受乐趣、强健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来解决好困扰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各方面的问题,通过完善制度将目标变成现实,首要任务是确立"教会、勤练、常赛"教学制度,建立师资和场地设施保障制度以及非常明确的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5.
教师资源配置是否均衡是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存在农村教师的配置机制不健全、农村地区教师总量不足、师资配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权益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很多问题。从教育政策支持系统的角度去探析师资配置失衡的原因,并从命令政策、激励政策、能力建设政策和劝告政策等方面去探析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途径,对于改善农村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Despite the assertion that higher educ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eminised’ and that male students are the relative losers, gendered meanings continue to permeate higher education in ways that mean that the recognition of women's experiences are frequently marginalised. Our paper reports on research designed to explore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from a perspective informed by a broader conceptualisation of the extra-curricular as a site of gendered, raced, and class practices intimately ti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 employable self. We found that women frequently undervalue their participation and are more likely to be dismissive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as of value to their employability than men and that they rarely consider caring to be a form of capital which can be utilised or invested in to support their future employment. We argue th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need to support students, in particular women, to recognise the value of their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17.
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体制缺乏激励与评价机制,同时也面临着政策差异和认识不足等改革阻力。华南农业大学从完善奖助体系、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建立健全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等方面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就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出:要坚持"科研主导"与"导师负责"的核心理念和学科分类指导的原则,同时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认识不到位;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教师待遇低等问题,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应对策略:加强三级课程的管理与监督;切实建立"以县为主"的保障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当前,高职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其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几近一半。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虽然整体态势良好,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对此应完善高职教师的准入制度和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政府、行业、企业间的教师沟通交流平台;出台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新政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高职师资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教师的激励政簸;开展教育研究,进行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已有一段时间,在肯定"两免一补"所取得成就的同时,更应注意到"两免一补"政策在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政策落实得不够全面,西南地区人民对政策还不完全了解;政策加重了西南地区各级财政的经济负担;政策未能有效改善学校经费不足的状况,未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完善西南地区"两免一补"政策的对策为:政府充分认识政策的重要性,继续推进西南地区"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不断完善政策的实施细则,增强实施效力;认识政策在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方面的局限性,采取多种措施确保西南地区义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