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9/95期一、字别出新载──心缘份──分做为──作份量──分即是…又──既二、词①战争定局尚难预料。(9页)──已成定局就无须预料。该用结局。②它需安纵横排阅(11页)──纵横排阁是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用来比喻梳理素材显然不妥,该用综合分析。③归根结底(17页)──擅改成语,应为归根结蒂或归根到底。④情独钟。(2页)──漏字,应为情有独钟。⑤昨日黄花。门7页)──应为明日黄花。苏城有诗:“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来是说重阳节一过,菊花即将枯萎。后用以比喻过时的事物。本刊10/95期一、字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有一种史最难写,那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说最难写,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其难,二是批评其作——已出版的文学史虽然很多,但大多不像史。何以如此?中国很独特的文学与政治的纠结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科技》2010,(4):19-19
默多克认为,iPad的推出不会击垮报纸,因为它们之间只是传达方式不同。 网络新闻付费制的暗战正在升级。昨日,新闻集团首席执行官默多克(Rupert Murdoch)说,该集团旗下的新闻网站将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止微软和谷歌盗链其完整的新闻链接。默多克还称,苹果新发布的iPad或将拯救报纸出版业。  相似文献   

4.
有几位通讯员来信说:快讯应是“今日”或“昨日”、至迟“前日”之事,在采写时,如何处理好快讯的“由头”,尤其是对确有报道价值,而又未能及时捕捉到手的快讯,不知怎样才能找到“由头”,转旧为新,取得好的社会效果。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研究一番。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形成的“3·18”讲话重要精神,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要求,也指出了明确清晰的方向,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核心问题确定了根本遵循,正如传播学的“5W”理论指向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who (谁)、say what (说了什么)、by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6,(3)
“昨日黄花”奈尔何文/张书省《陕西日报)1996年4月4日《社会大视角》版用一号字刊出大标题《月票成了昨日黄花》。在此之前,有家刊物还就“昨日黄花”论辩了半年之久,有意思的是,“昨日黄花”得胜回营,凯旋而归。在全国各地的许多报刊上,“昨日黄花”也冠冕...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舆论观是梁启超新闻思想的核心。1902年,梁启超提出豪杰为"舆论之仆"的著名论断,并提出报馆具有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两大天职;1912年,梁启超却主张,"善为政者"表面自居"舆论之仆",而暗中为"舆论之主"。梁启超舆论观的这一重大变化,有诸多原因:在反袁与拥袁的二难抉择中,他以归国为目的;在新闻与政治的职业纠结中,他以政治为终极目标;在研究舆论的过程中,他以立宪政治为出发点与归宿。强烈的政治功用目的,令他对舆论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相似文献   

8.
某报关于今年7月巴基斯坦空难的报道.标题是这样做的: 昨日午间巴基斯坦一架客机起飞不久后坠毁45人无一生还(肩题三宋) 巴空难确认无中国乘客(主题特黑) 空难死难如此多的人,是人类的悲剧,然而,我们的报道似乎觉着别人的死与己无关,唯一强调的是没有中国人死。肩题相对很小,仅是客观说了一个死亡数字,而主题很大,仅说明没有中国人死。  相似文献   

9.
通过当今的各种传媒(包括某些高品位的学术期刊在内),我们可以经常读到或听到以“昨日黄花”形容已经过时的事物的文章,作者和编者似乎感到,“昨日黄花”就是指已凋谢的花,因此用它形容过时之物自是理所当然的了。这种不负责任的玄想与其说只是对某个成语的曲解,倒不如说是一种浮躁心态的反映。而媒介堂而皇之地以讹传讹,谬种流传,危害不浅。 “昨日黄花”其实是对“明日黄花”的错用。虽差之—字,却谬之千里。“明日黄花”一语典出苏东坡《九日次韵王巩》诗,文云:“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在另一首《南乡子·重九…  相似文献   

10.
赵红 《新闻与写作》2003,(10):31-32
翻开报纸了解新闻时,经常会看到“昨日”新闻,有昨日某个会议召开,有昨天街头发生了某件怪异的事情,有昨日新出台了某项政策……新闻的作者和编者也十分看重这个新闻的时效性,因为消息除了讯头、记者署名外,往往第一句就强调“昨天”或“昨日”。 “昨日”新闻的大量出现,是一件值得高兴和欣慰的事,说明媒体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开始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开始在第一时  相似文献   

11.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他很久以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昨日黄花”更切合其所欲表达“形容已过时的人或事”的意思,但“明日黄花”似乎见得更多。因知我是做校对工作的,便问我到底“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12.
本刊第三期登载了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为《许都黄花香》一书写的序言.序言中说:“人们把过去的新闻戏称为‘昨日黄花’,《许都黄花香》由是而名.”“把昨日‘黄花’精选出来,本已达到目的,但书的编者却不辞案牍之苦,又对每篇作品进行评析,为基层通讯员引路、服务”云云. 杂志发行以后,南京化学纤维厂宣传部的凌大同志来信纠谬,指出“昨日黄花”应为“明日黄花”.并且引经据典,指出它的出处是苏轼《九日  相似文献   

13.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他很久以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昨日黄花”更切合其所欲表达“形容已过时的人或事”的意思,但“明日黄花”似乎见得更多。因知我是做校对工作的,便问我到底“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北京、上海甚至陕西的某家出版社有一套学生作文书在全国市场上很畅销,人们一点也不奇怪;若有人说山西有一套作文书在全国销售挺火气,恐怕就有不少人心中要打问号或表示怀疑了。然而这一昨日黄历恐怕真要被今天的现实所改写。山西教育出版社于1998年底推出的《中国学生作文大全系列》(第一批于1998年底推出5册,第二批于1999年5月推出11册),在较短的时间里多次重印,(第一批7个月内印刷四次,第二批3个月内印刷三次)印刷总量达60万册,单本最高印量达5万册,最高发行量达4.2万册,至1999年10月…  相似文献   

15.
也谈对人事档案的知情权和利用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公民对本人的人事档案大体是知情的 我国对人事档案的内容有明确的规定,即人事档案由履历材料、自传材料、鉴定及考核考察材料、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入党(团)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以及录用、任免、工资待遇等材料组成,不属于规定归档范围的材料严禁归档。可以说我国公民对本人的人事档案大体是知情的,主要基于以下事实:(1)我国人事档案的范围是公开的,公民知道哪些材料要归人人事档案;(2)人事档案中一些材料是专为建档由本人亲自书写的,如履历材料、自传材料等;(3)人事档案中的一些材料主要由个人书写,这些材料中单位或组织鉴定的内容个人是完全知道的,如入党(团)志愿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申报表和考绩材料等;(4)人事档案中的一些材料是已经公开过而且在公开之前本人就已经知道其内容的,如政治历史情况审查结论、处分意见、奖励决定、任免职件等;(5)人事档案中的有些材料虽然本人未见过面,但与自己保存的同类材料内容是相同的,如学历学位证书、培训结业证书或成绩表、奖状(杯、旗)等。可以看出,人事档案中本人未过目和不知情,只有组织鉴定及考核考察材料和政治历史情况审查、处分中的原始证明材料等少数几种。所以,说我国公民对本人的人事档案毫不知情是与事实大相径庭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媒科技》2011,(2):14-17
冬逝春临,2011已经和我们一起在路上了。昨日再多的成绩和不足都成为了过去,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迎接接下未的征程。对于2011,有人谈微博、有人谈Phone,有人说机遇、有人说挑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我们的媒体人肯定也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17.
新书推荐     
《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中国女性的性别与性相》《左岸:从人民阵线到冷战期间的作家、艺术家和政治》《茶叶之路: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  相似文献   

18.
翻开每日的报纸,我们很容易发现诸如“记者昨日获悉”、“记者昨日从某某处了解到”、“记者昨日看到”等等,看似时效性很强、实则并无新意的新闻.因为这些“昨日”大多都是记者硬贴上去的.新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新鲜,而写新闻要有新闻由头则是最起码的原则,因为没有新闻由头的“本报讯”与其说它是新闻,倒不如说它是理论文章或工作报告更确切一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记者常常会错过采访新闻的最佳时机,以就是发稿的新闻由头已成了明日黄花,而这些新闻现在看起来仍有一定的价值.怎么办?这就需要记者再回到事件中去,了解它的新变化、新发展、新动态,找到新的新闻由头.这时才能开始撰写“本报讯”.但有的记者却不愿意这样做.为了省事,也为了提高所谓的新闻时效性,他们往往把自己的采访时间(昨日),当作新闻发生的时间.殊不知新闻发生的时间与他们何时去采访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在记者的主观采访行为发生之前,新闻  相似文献   

19.
编辑无论是审读加工传统纸质书稿,还是在电脑屏幕上看“稿”(视频)或听“稿”(音频),都会遇到科学性、政治性方面的把关问题,其中的政治把关无疑是编辑的重要职责。当然,政治把关并非我国编辑人员的“专利”。外国包括欧美国家的新闻出版界早就有“把关人”之说。面对书稿中潜藏的政治问题和质量风险,我们的编辑如果只靠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来积累经验和教训,就未免代价太大。而根据已有的政治知识和审读经验,事先防范和规避政治风险,确保稿件内容质量,应是编辑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20.
张仃往事     
一生纠结在政治与个性之间的张仃,在办完离休手续那天,回到家,在地上打了一个滚,他觉得自己终于自由了,可以画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