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6级台阶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都有几件难忘的事情。作为一名在军队新闻工作战线上工作了20多年的编采人员,我最难忘的事情之一,就是自己写的稿件第一次见报的情形。  相似文献   

2.
我听过毛泽东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两次谈话,当时没有作正式记录,但它给我留下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新闻战线》编辑部要我写一篇纪念毛泽东同志九十诞辰的文章,我想就把这两次谈话的情景和中心内容追记下来,作为对毛泽东同志的纪念。  相似文献   

3.
在我多年的记者生涯中,采访当然是日常的业务活动。随着时光的流逝,许许多多采访过的人和事,有如过眼云烟,不留痕迹,至今还能记起的已经为数不多了。而1941年在重庆对周恩来同志的一次访问,则是我毕生难忘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老报道员,曾经有过3次难忘的送稿经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近20年,但每每想起,仍历历在目。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写作。1990年入伍后,我立志要在新闻报道方面有所收获。可是我写了近百篇稿子,无一见报。有人“点拨”我说,要想上稿,需要报社有关系,报社没熟人稿子写得再好也发表不了。我半信半疑,就准备了10多篇稿子,到军区前进报社试探。  相似文献   

5.
贝维布鲁克先生: 贵报特派记者、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公子兰道夫·丘吉尔,不久前在麦克米伦访问我国期间曾来我国采访。我在莫斯科国际饭店同(?)道夫·丘吉尔作了长时间的谈话以后,就产生了给您写这封信的念头。先生,您大概从来没有机会看到和听到小丘吉尔在莫斯科对苏联记者谈话的情形。因此,某些情节对您可能是有趣的。  相似文献   

6.
一本书即将付梓。这本书在计划中是献给父亲的我不由想起已经逝去五年的父亲,想起父亲与我过去的种种。最为难忘的一个画面是,小学二年级,一次放学后,我没有及时回家写作业,而在半道上看玩伴们打纸牌,被担水回家的父亲抓个正着。父亲揪着我的耳朵把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见到赵先生,是在王府饭店。当时我与另一位同志,就《八十年来家国》(以下简称《家国》)一书出版事宜,专程拜会赵先生。推开门,一股特有的亲合力扑面而来,说不清什么原因,你似乎很难柜绝与这位鹤发童颜、精神瞿烁的老先生接近。后来我才明白,那是赵先生基于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学识修养和长期从事新闻职业养成的一种人格魅力。落座之后交谈,并没有素昧平生的尴尬,谈话就如同拉家常。赵先生很自然地从这本书的书名谈起,即而转到写作回忆录的初衷,也提到了过去那些难忘的流金岁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先生谈吐间的诙谐幽默…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写的《周总理授给我的铜拐杖引出的故事》引起多家媒体关注,《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东方生活报》分别刊出,产生较好的反响。可谁知又让我汲取了一次难忘的教训?我搞新闻近10个年头了,很少遇到革命战争的题材。不久前,一位年近  相似文献   

9.
敬爱的林庚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几个月的时间了,这段时间里,林先生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自从2006年10月5日得知先生仙逝的消息后,我就一直想把这几年来接近先生的感触写出来,以纪念这段难忘的经历。但先生的道德文章,前辈老师们所言已多,后生小子何敢置一辞。想来还是把《林庚诗文集》编辑出版前后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以表达对先生的敬意和怀念吧!林先生是当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他老人家的大名早已是如雷贯耳。吾生也晚,等我们进燕园时,先生早已告别讲坛,我辈已无缘聆听先生的咳唾,但先生授课的风采以及高洁的人格,早已成为燕园学子…  相似文献   

10.
1943年,周恩来同志曾指示我去访问于右任先生,专谈他清末在上海办报的经验,不谈国内政治问题。那次访问很顺利,对方乐于谈报界往事,但当我把谈话稿写好送给他审定并征求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时,他却面有难色,一再说以不发表为好。我回去向恩来同志汇报实情。恩来同志即指示:“我们就尊重于先生的意见,暂不发表吧,不要勉强人家为难。以后你要切记:在采访活动中要善于为对方的处境着想。”将近四十年过去了,这篇未发表的旧稿还保留着。时过境迁,于右任先生勉励我们要以“苟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来办报,这点还是值得学习的。下面是当时整理出来的谈话稿。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一位邻居向我叙述了她的一段经历,那是在某一年的冬天,在华盛顿州一处海滩上发生的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曾作了些记录。后来在一次作家会议上,那次谈话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觉得有必要把它写出来。这个故事萦绕在我的心头,就象刚听说时那样清晰、感人。  相似文献   

12.
我来说说     
值得商榷的“特殊档案”最近一则新闻的标题很有意思—“祖上房产不能随便查”。说——的是上海市一名杨先生打算到区房屋管理部门查询一下原本属于自己祖上一处房产的资料,不料房管部门以房屋权属资料系“特殊档案材料”为由,拒绝了杨先生的要求,杨起诉到法院,法院也不支持他。法院方面援引的法规条文,新闻写得语焉不详,看到最后,我也没明白为什么“祖上房产不能随便查”。再看一遍新闻,发现杨先生那座“祖上的房产”早已被拆除,想来杨先生查资料的目的与“索回”无关。那么,有关部门的顾虑到底在哪里呢?我要是杨先生,我也不服。一个决定,…  相似文献   

13.
在文坛享有盛名的夏衍同志自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由于偶然的机缘,当了十二年新闻记者。国统区十二年不寻常的办报生涯使他对新闻事业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曾说过:这十二年是“我毕生最难忘的十二年,甚至可以说是我工作最愉快的十二年。”最近我到北京,又去看望了这位“白头记者”。他对现在新闻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问题,谈了不少看法,使我深受教益。夏衍是从现在报刊上新闻报道的文风谈起的。他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的报道,套话太多。‘谈话’一定是‘促膝谈心’,换了别的词都不行;‘宴会’一定是‘频频举杯’;讲‘草木茂盛”一定是‘郁郁葱  相似文献   

14.
我于1960年至196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在任期间,经历了不少事情,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护送李宗仁先生秘密回国一事.  相似文献   

15.
感悟失败     
性格急躁的我,时常喜欢写些短文,然后就匆匆地送到编辑部,希望编辑老师能帮个忙,改动一下。此后,就如饥似渴地盼望着能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一次,我拿着刚刚写好的小稿,匆忙地来到《新闻与成才》杂志编辑部,送给杨主编。杨主编待人特别和善热情。他十分认真地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可令我有些不安的是,他连笔也没拿,更别说帮我修改稿件了。我的心里有些慌了,刚学写作的我,文章写得是不是很糟糕,不值得修改呢?正当我感到疑惑时,杨主编开口了,话语中流露出慈祥与和善,他不仅指出了我用词不当等问题,还结合我的文章,讲了初…  相似文献   

16.
约见陈岩     
准确来说,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访问,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方式却更像是一次朋友间的坦诚交谈,在点了两道地道的意大利咖啡之后,谈话便很自然的开始了。众所周知,2013年的蛇年春晚恰逢央视春晚第31年的全新起航,2月10日凌晨,伴随着《难忘今宵》这熟  相似文献   

17.
美好的“交叉”陈根生发出一封普通的请教信,竟然获得了一则珍贵的资料,受到了一次终生难忘的教诲,这在我实在是很意外的。那是1981年上半年的一天,我读《鲁迅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读到赵景深先生的一篇《鲁迅给我的指导、教育和帮助》,文中写道:…...  相似文献   

18.
偶然在一个旧纸袋里发现两本《蜜蜂》杂志,纸已发黄发脆,一碰就会掉下细细碎碎的纸片.在两本杂志的夹缝中又发现三页纸,原来是父亲丁景唐当时想写回忆《蜜蜂》的两个开头,题目为《采撷百花酿蜜忙——记1938年编辑<蜜蜂>文艺刊物》. 一个开头是:"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大可不必为自己孩提时的幼稚,穿开裆裤而脸红的.我也服膺先生此语.初生之犊不怕虎,没有当初的幼稚,何能茁壮长大成人.年青人充满活力和精力.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1938年,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翻阅了过去的采访记录本子,找到了我同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宋万有的谈话记录.这是1954年冬天我在黑龙江省采访时的事.谈话是在马车上进行的.其中有一段这样写着:"你是哪一年复员的?"我问."五二年."宋万有答."在部队上待了四五年,乍回到农村还习惯吗?"  相似文献   

20.
1983年第12期《新闻战线》刊登温济泽同志写的《忆毛泽东同志的两次谈话》一文中,谈到毛泽东同志第二次谈话的日期,经作者多方核实,已查明谈话的确切日期。现将温济泽同志的来信发表如下,以资更正。编者在编发这篇文章中,工作粗疏,未尽到应有责任,特向读者和作者致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