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现代社会:一个高度虚拟的网络社会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虚拟的网络社会,虚拟性是网络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 所谓"虚拟",原本是与"现实"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虚拟是对现实性的超越,而且这种超越是有等级和层次的.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序列,可以将虚拟分成三种不同的形式:(1)对实存事物的虚拟,即对象性虚拟或现实性虚拟;(2)对现实超越性的虚拟,即对可能性或可能性空间的虚拟;(3)对现实背离的虚拟,一种对现实而言是悖论的或荒诞的虚拟,即对现实的不可能的虚拟.[1]  相似文献   

2.
网络虚拟社会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并不断面临有别于现实社会管理的新问题和挑战。为了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需要以及针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中出现的诸如观念薄弱、技术陈旧、法规滞后等一系列不适应性问题,通过增强虚拟社会管理观念、加快网络立法进程以及设计和建构多方参与的网络监管模式等途径实现对网络虚拟社会有效管理,是网络虚拟社会走出管理日益式微乏力的实践理路,也是遏制网络治理性危机、走向网络善治的最佳维度。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社会:一个高度虚拟的网络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虚拟的网络社会,虚拟性是网络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所谓“虚拟”,原本是与“现实”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虚拟是对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电脑网络的日益普及,使成千上万的中学生走进了计算机网络构建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虽为虚拟,但参与这个社会中的人是现实的,信息、知识、技术,甚至情感,都以现实为基础。因此,人们要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生活,就必须有必要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其网络行为。否则,网络空间所具有的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电脑网络的日益普及,使成千上万的中学生走进了计算机网络构建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虽为虚拟,但参与这个社会中的人是现实的,信息、知识、技术,甚至情感,都以现实为基础。因此,人们要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生活,就必须有必要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其网络行为。否则,网络空间所具有的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特点,也会给正处于  相似文献   

6.
陈一斌 《留学生》2013,(3):32-32
如呆向老人家讲解网络是怎样的东西,你不得不找现实中的东西进行类比,比如说,什么是网址呢々如果把网络比喻成一张地图,把网站比喻成现实中的房子,那么网址(URL)就是标记一座房子的门牌号,方便我们在地图上找到具体位置的标记。 可以这么认为,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它的结构依然符合我们对空间的认知和想象。 这种认知,构成耶鲁计算机科学家大卫·盖勒特(David Gelernter)一个观点的基础。他在连线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一国的虚拟社会治理不仅要具有国家特色而且要兼备世界特征,但怎样获得这两种禀赋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选择过程。现实中,虚拟社会治理不仅受制于网络工具逻辑和虚拟行为特性,而且与国际政治生态有关。虚拟社会治理是虚拟实践有序化与合秩序状态的实现过程,其微观形态是网民生活样态的范式化、宏观形态是网络合作关系的模式化、历史形态是自由与秩序的网络均衡。由于国家干预和政府管理遭遇了"合法性危机",因此网络规制的正当性应是分析虚拟社会治理问题的始端。与此相联系,其核心议题包括虚拟社会治理的边界划分、权力结构以及国家民族特色等。  相似文献   

8.
张昱 《茂名学院学报》2001,11(2):1-3,12
主体的裂变是指现实社会主体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虚拟社会中通过符合化的方式实现的存在。这种裂变在虚拟社会实现,但也有其现实基础,即现实社会中主体与自我的分离。由于现实社会控制的功能在虚拟社会性弱化,主体的分离在虚拟社会表现为裂变,主体的裂变不仅对虚拟社会发展影响,而且影响了主体现实的心理结构和生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了现实社会的发展,由此,以什么方式和途径整合主体的裂变成为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网络虚拟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环境,也是信息化对现实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分析框架。新时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不能局限在网络环境、信息时代的语境底下,要提高到虚拟社会背景下进行思考、谋划。  相似文献   

10.
所谓网络哲学就是以网络这种新的技术存在和社会存在为前提,以网络社会这种重要的社会领域和特殊的社会形态为背景,以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网络时代人的生存状态为关注旨趣的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和哲学体系。研究网络哲学应该首先明确网络哲学的基本问题,即虚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现实”概念辨析、“虚拟”概念辨析以及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分析三个子问题。  相似文献   

11.
熊瑛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4):125-128
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之间存在一种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现实社会道德对网络道德具有精神动力功能、评价功能、指向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在虚拟网络上的延伸或再现。但是网络技术形成了网络道德行为的动态性;网络道德也可以张扬和强化现实社会的美德,催生出新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基于二者的这种辩证关系,加强现实社会道德教育,规范约束网络行为,是促进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良性互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网络化浪潮缔造了虚拟的网络空间,人们在通过网络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新型的网络社会,然而,对于网络社会虚拟与现实的讨论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在网络社会中,虚拟与现实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网络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形式的虚拟性和本质上的现实性的结合,人在网络社会中的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创造具有主体性的人格,并积极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3.
以网络冲突事件为例说明了虚拟社会中的事件是现实社会关系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和展开。现实社会中社会地位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矛盾和由此形成的不同社会特点的行为支配模式的冲突是网络社会冲突的现实来源,网络冲突的影响和解决也是要在现实社会中完成的。虚拟社会并非是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而本质上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以其双向互动的传播优势,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活动的空间。由互联网、手机等构建的虚拟社会,使虚拟交往成为可能,深刻地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虚拟空间里,人际交往冲破了现实社会中人类交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构筑起了一个庞大的数字社会,随着人们的数字生活诞生了虚拟财产这一新概念。和现实财产一样,人们会因为其而发生民事法律纠纷,也必然会面临虚拟财产继承方面的问题。虚拟财产和现实财产有很多不同点,虚拟财产继承中又有着网络内容服务商的参与,因此导致现有的民事法律在面对虚拟财产继承案件时无法很好地解决问题,同案不同判现象频出。基于此,笔者对虚拟财产继承问题现实情况进行调查,试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虚拟财产继承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容不仅是指现实社会的和谐,还应该包括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因为虚拟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正是现实社会问题的折射,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还会影响现实社会的和谐。可以说,虚拟社会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本文就是专门探讨网络社会的和谐问题,认为,要克服网络虚拟社会的种种无序与失范,构建和谐的虚拟社会,更基本的途径是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这是由虚拟社会的特殊性决定的。而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网络价值观、网络生活方式、网络道德文明、网民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网络语言文明、网络交往文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已经在网络中陆续登陆,虚拟商店、虚拟医院、虚拟学校、虚拟实验室和虚拟社区等在网络中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甚至网络婚姻、虚拟家庭也应运而生,五脏俱全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在这个网络社会中,诚信仍然是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对青少年德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同时也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创设了良好的数字化环境.教育要以人为本,德育更要以人为本.网络带来一个全新的德育环境:网络是自由的、虚拟的,容易使人忘记现实社会的责任与道德要求;网络又是开放的、隐匿的,任何思想观点可以在此公布;而参与其中的人是现实的.一些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成为其牺牲品.  相似文献   

19.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丹 《中国德育》2008,(4):17-22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具有两层含义: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的产生虽然与“虚拟”的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紧密相关,但究其实质,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个体现实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体现,因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从现实入手;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幕后走向前台。其基本路径是:探索和遵循网络道德教育规律;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  相似文献   

20.
田菩提 《江苏高教》2007,(1):142-143
面对虚拟社会给和谐现实社会构建带来的挑战、网络社会道德的失衡、大量的网络不文明与犯罪现象,以及网络虚拟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学习、身心健康与意识形态的冲击,唯有正确处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风尚,完善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网络不法行为,提高大学生网络社会素养,才能使网络虚拟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