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楚辞·天问》是屈原的不朽巨著,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与风格,成为《楚辞》诸作中的奇葩。《天问》具有一股悲情的动人力量,使人产生共鸣。屈原通过诘问的修辞方式,沿用楚骚美学的托物寓志手法,借助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人物与故事,神话中的天文、动物及植物的意象等,抒发心中的一腔悲愤,以及对楚人的讽谕、期盼与警惕。屈原在《天问》中所抒发的悲愤,正与司马迁的悲情一致,这也可解释司马迁读《天问》后深感悲愤的原因,《天问》也达至《文心雕龙》美学中的隐秀效应。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的英文著作《中国哲学简史》在西方颇有影响力,其中的哲学术语翻译方法至今具有借鉴意义。总体而言,在其“翻译即解释”翻译观的指导下,冯友兰对中国哲学术语的翻译主要采取了三种方法,即音译加解释法、译意法(用日常英语词汇翻译中国哲学术语)和反向格义法(用西方哲学术语翻译或类比中国哲学术语)。其中,音译加解释是其主导翻译方法,解释信息包括英语中其他的对应词汇(翻译)、作者对相关术语的理解、对术语翻译本身的探讨等。三种翻译方法共同实现了“求真”与“喻俗”的双重目的,为英语读者营造了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一般而言,哲学是关于形而上的学问。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经典,《周易》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尤具哲学意味。《周易》六十四卦中,乾卦作为《周易》开篇,在世界的解释和人文的构建上,具有典型的哲学意义,并蕴含了丰富的君子文化内涵。在努力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今天,体察和运用乾卦的智慧对人的素质培养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蒋金运 《文化学刊》2011,(6):158-164
以《约伯记》与《九辩》为个案,探讨中西元典包含的人生观,可以发现人类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上呈现出不同特征。在道德方面,《约伯记》求真——真即德,《九辩》求善——善即德;在正义意识方面,前者注重人类的乐于世俗的、浓厚的人生欢愉,后者注重人的坚强意志和温柔敦厚品质及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价值的终极追求上,前者是利己的,关注的是个人的世俗化的执着追求,关注的是个人的现实情感和生命体验突显和张扬,后者是利他的,关注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执着追求,关注的是如何将人生价值寄托于人生理想的实现,将个人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5.
桑·桑中·桑女--《诗经》与上古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人类生存形态中生命逻辑与生育观念的形成 ,关系到农桑文化背景下生产与生活的历史方式。桑树的至尊至大的文化命运 ,在一开始就与女性生殖崇拜的历史主题结合在了一起。这种文化逻辑上的联系 ,决定了桑女形象独特的人文内容和审美确认。而桑林作为采桑、社祭活动及桑中之会的自然场所 ,为这种美感的合理生成与充分展示 ,提供了融合着全部自然美质的人文环境和氛围。由于男女游观风气的代代相沿 ,加之女性主题的深刻性及其人文角色的感动性 ,因而采桑 -观桑的文学母题 ,才产生出久而不衰的美学影响。  相似文献   

6.
《封神演义》中出现了大量神仙、仙境、法术、宝物等意象,这些都是一种文化符号,充满奇幻的想象色彩,体现了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道教文化符号中包含着丰富的诗化哲学意蕴,欲探究其中堂奥,首先要明白何为“诗化哲学”“诗化哲学”与道教文化符号的生成有何关系,以及这一艺术特色在《封神演义》中是如何体现的。该文将从道教文化的思想源头——道家思想为切入点,并结合中西诗化哲学的横向对比,对《封神演义》中的一些道教文化符号和中西诗化哲学的异同进行解读。探究这一问题,对于理解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的源流关系,以及中西诗化哲学的内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林业思想与文化分典》辑录了我国古籍中与林业有关的生态思想、管理哲学和生态文化等内容,分为"林业思想""森林植物文化""森林动物文化""动植物图腾与神话"以及"山林游栖文化"5个总部。林业思想总部主要关注古人对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等问题的认识,下设天人和谐、森林功效、林业科技、林务管理4个主题,我们广泛搜集史料,撷取精华,以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传统林业思想的概况及发展过程。"天地变化,草木蕃"。花草树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良好生境,也是反映"天人和谐"的晴雨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形成了尊重自然、顺  相似文献   

8.
《墨子·尚贤》中的人才论与晚期原始社会文化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提出的“兼爱、交利”之说构成了“墨学”的核心。墨子后学虽有门户之见,但是“兼爱、交利”这一学说核心却没有变化。墨子“兼爱、交利”之说的提出有着必然的社会基础,而且相对于当时的布衣阶层,这一学说也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在诸侯争霸,权位角逐的战国时期,他的这一学说无法实施,因此.也就成为社会“乌托邦”。自秦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就更不会有执政者对墨子的学说感兴趣。作为文化,晋代虽有鲁胜作《墨辨》,然而,没有形成学术延续。到了清代,才有毕沅、孙星衍、孙诒让诸家研究墨学。墨学中…  相似文献   

9.
《屈服》(The Submission)是美国女作家艾米·沃尔德曼(Amy Waldman)的小说处女作。小说深刻地揭示了9·11恐怖袭击事件给美国民众带来的巨大创伤,细腻地刻画了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以及人们的心理变化。同时,针对美国社会究竟如何才能从创伤和冲突中走出来这一问题,作者也尝试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那就是——对话。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与小说 (文学 )的对话关系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话题 ,这一话题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展开 ,这一对话模式的历史时性变动结构出无数经典性的人类文化精品 ,激发起无数学者的思想活动 ,对小说 (文学 )与历史对话关系的探究 ,因而也就具有着有意味的魅力。特别是当我读完路文彬的博士学位论文《历史想像的现实诉求 :中国当代小说历史观的承传与变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 0 0 3年 7月版)之后 ,更是对历史与小说的亲和关系有了深一层的认识。显然 ,路文彬的研究触及的是一个极其有价值的课题。我们知道 ,中国当代小说历…  相似文献   

11.
2008年4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2008年度考古发掘任务.  相似文献   

12.
今见王逸《楚辞章句》诸种版本多有歧异 ,均非善本 ,亟须校订和整理。充分利用各种本子所提供的异文材料相互校勘 ,同时参照诸本以外的文献材料 ,特别是新出土的秦汉简帛文献进行校勘 ,是其校订和整理《楚辞章句》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辞赋属诗"说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先驱李东阳提出的赋学观点,后人多有附和。此说与传统的"辞赋属文"观念不合,也与明代文集编撰的实际体例相冲突,遭到当时一些文人的批评。"辞赋属诗"说是在明代诗文复古主义思潮盛行的背景下产生与流行的,生动体现明代中期复古派文人在"诗文之辨"命题下,重新厘定的诗文分体标准。明代赋论正是在"辞赋属诗"说的引导下,排除明初尚质文风和中期公安派倡唐宋律赋之干扰,重回元明赋学复古主流,明赋的理论嬗变彰显了赋文回归诗体本性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陈晓红 《中国文化研究》2007,152(4):151-157
本文用双向接受的研究方法重新审视朱彝尊词及词学主张,从其思想发展轨迹和词作风格角度具体论证了其"崇南宋"、"尚清雅"的词学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崇南宋"、"尊姜张"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以"清空"和"醇雅"两个词学范畴贯穿的词学接受史。  相似文献   

15.
肖婷 《文化交流》2010,(11):69-72
北京时间8月1日上午.正在巴西举办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本次中国唯一一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登封“天地之中”嵩山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二次申遗终获成功的嵩山建筑群也成为河南省继龙门石窟、殷墟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至此,我国世界历史遗产的数量增加到39个,居世界第三。  相似文献   

16.
论文试补了最近发表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简《交交鸣鸟》一诗的残文,又考释了简文的若干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交交鸣鸟》一诗的新释文,并将其译成了口语。  相似文献   

17.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学界论之已详.然而以往的论著基本上都是以苏词或苏轼词论为考察对象,却忽略了苏诗这个最重要的参照对象.本文认为,只有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全面的比较,才可能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得出较为清楚的认识和较为公允的评价.以此为逻辑的起点,本文从写作年限、题材走向、风格倾向等方面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对照,从而得出了苏词的写作年限远远短于苏诗,苏词的题材范围也比苏诗狭隘,而苏词的风格则比苏诗更倾向于柔美和婉等观点.本文的结论是,苏轼在词的创作中确实有"以诗为词"的倾向,但是他并没有把词当作与诗毫无区别的文体,相反,苏轼对词体自身的特征有相当清晰的认识,所以他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把诗体的题材走向与风格倾向导入词体,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未泯灭词体与诗体的界限,却扩大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并增强了词体的抒情性质,从而对词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立项的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全明词》,历经二十馀年,终于在学界的企盼中问世,实在可喜可贺! 中华书局向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继《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和《全清词·顺康卷》之后于2004年又推出《全明词》,词史上各断代总集基本配齐,实在是词林幸事! 快慰之馀,我们将《全明词》翻阅一过,发现存在不少问题,留下不少遗憾。兹据阅读所得,将《全明词》的缺失作初步的梳理,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订补,以期对日后《全明词》的修订有所裨益。一、词人断代不严有明一代,上承元朝,下接有清。易代之际的词人,属上属…  相似文献   

19.
伍子胥复仇 ,是在春秋时代相对平等的君臣关系和楚国特殊的君权强盛的背景下成功的。楚国的复仇模式 ,包括三个要素 :大背景相同、从私仇到君臣仇恨、借外国力量复仇。伍子胥的复仇模式也是如此 ,但他能超越他人而突显 ,是因为他的敌人更昏暴 ,而他本人更有才略 ,更坚忍不拔 ,这使他成就了千古以来唯一的臣子彻底复暴君之仇的大业 ,而变成不可及的一个神话。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交流与人类文明进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今天中国的文化实际上是在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有两次重大的外来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进程.第一次是自公元一世纪以来印度文化的传入;如果不算唐朝传入的景教和在元朝曾发生过一定影响的也里可温教,因为这两次都由于种种原因而中断了.第二次外来文化的大量传入应该说是自十六世纪末、特别是自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两次重大外来文化的传入大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素曾在他的<中西文明比较>一文中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①上述两次外来文化的传入,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每一次都使得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