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夷门歌     
王维  张宏星 《学语文》2005,(9):43-44
高中语文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记叙了信陵君交结侯赢的情况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而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夷门歌》则以84字概括了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2.
一、如姬资之三年(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课本将“资之”注释为“为这件事出钱(悬赏)”,我们以为不妥当.如果说“资”是“出钱悬赏”,那么“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和他手下的门客岂不是为了领取“悬赏”才为如姬报仇的?联系全文,这样理解不但有损于一贯“急人之困”的信陵君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违背了作者司马迁着力推崇信陵君的意图.  相似文献   

3.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其准确性本来无可非议,无懈可击。《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刊登的马展同志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标题小议”(以下简称“小议”)一文,却断定“这一标题不妥”,说了一串不成理由的“理由”,对课文标题作了否定。我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高度准确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救赵”是目的,“窃符”是手段,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性的基本点。全文自  相似文献   

4.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其主题是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而这个主题又是通过“窃符救赵”这个中心事件来表现的。信陵君最终却秦存赵,是与侯赢的谋划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5.
教学传统名篇<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学生对侯赢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信陵君.信陵君利用如姬窃取兵符成功后,侯赢对他说要"北乡自刭",而信陵君到晋鄙军的当日,"侯生果北乡自刭".……  相似文献   

6.
“资之”解     
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如姬资之三年”一句,教材对“资之”的注释是“为这件事出钱(悬赏)”。把“资”讲成“出钱(悬赏)”,有值得再研究的必要。如果说“资”是“出钱(悬赏)”,那末,“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和他手下的门客,岂不是为了领取“悬赏”才替如姬报仇了。这不但有损于“急人之困”的信陵君的形象,也违背了  相似文献   

7.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如姬资之三年”一句,课本将其中“资之”注释为“为这件事出钱(悬赏)”,我们以为并不妥当。如果说“资”是“出钱悬赏”,那么“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和他手下的门客岂不是为了领取“悬赏”才为如姬报仇的?细揣文意,这样理解不但有损于一贯“急人之困”的信陵君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违背了作者司马迁着力推崇信陵君的意图。要准确理解这句话,关键在“资”字。《说文解字注》279页,段玉裁注云:“资者,积也。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夏则资皮,冬则资絺绤。皆  相似文献   

8.
李建栋 《学语文》2004,(2):23-23
信陵君窃符救赵事堪称历史佳话,流芳千古。同时,这一事件的深层内涵也很值得我们反思。新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认为窃符救赵事件突出了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这固然无可厚非.然而这是否就是窃符救赵流芳天下的根本原因呢?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人们在仰慕信陵君急人之  相似文献   

9.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其主题足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而这个主题义是通过"窃符救赵"这个中心事件来表现的.信陵君最终却秦存赵.是与侯赢的谋划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0.
信陵君窃符救赵事堪称历史佳话,流芳千古。同时,这一事件的深层内涵也很值得我们反思。新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认为窃符救赵事件突出了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这固然无可厚非,然而这是否就是窃符救赵流芳天下的根本原因呢?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人们在仰慕信陵  相似文献   

11.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句,课文将“资之”注释为“为这件事出钱(悬赏)”。我以为不妥。显然,这里将“资”字看成名词“钱财”,活用为动词,故解作“出钱(悬赏)”。按此理解,令人费解,且不合文意:①既然“如姬最幸”,而魏王亦愿如姬报杀父之仇,那么难道非要如姬“出钱(悬赏)”,而魏王袖手观望吗?②前文“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与后文“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相矛盾。③如姬既已“出钱(悬赏)”,又为何“为公子泣”?④信陵君之所以“使客斩其仇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课本下面的注释把“俾倪”的“俾”字注音为“pi”。查遍工具书,“俾”字只有“bi”的读  相似文献   

13.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某些课本作《魏公子列传》)。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在秦统一六国前四十年,即公元前257年。当时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之后,又以重兵围困赵都邯郸,赵国岌岌可危。赵惠文王弟平原君,与魏安厘王弟信陵君是郎舅关系,赵国又与魏国紧邻,因此赵求救于魏。魏王慑于秦之威胁,按兵不动,使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几次请求魏王出兵,并使门下宾客辩士想尽各种办法去劝说魏王出兵救赵,但终究不能说服魏王,不得已而用侯赢的计策,窃符夺兵权,完成“救邯郸存赵”之大业。  相似文献   

14.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遍赞宾客”一句,教材注为“(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愚以为不妥,理由如下: 侯嬴为“隐于市”的一代高士,对宫廷机密(如兵符存放处,赵王宠如姬等)尚且清清楚楚,对有影响的人更是深有研究,如能预知公子  相似文献   

15.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的这篇课文,主要通过信陵君结交侯赢和窃符救赵两件事情来表现他“仁而下士”和“急人之困”的品格,体现了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要引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释题理干从课文题目看,“信陵君”是主语,正体现了为信陵君立传的主旨。但从课文内容实际看,“窃符”既不是信陵君的主意,也不是他具体执行。并且,单靠信陵君和他带的几个门客也救不了赵,那只是“以肉投馁虎”。可是,为什么要把窃符救赵的功劳算到他的帐上呢?这不单是因为他的身份与地位,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仁而下士”和“急人之困”的品格。  相似文献   

16.
释“资之”     
关于《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如姬资之三年”一句中“资之”的解释,何世英、陈斌在一九八四年第一期《西北师院学报》撰文考证“资之”不是出钱悬赏。“资”犹蓄。此句应释为“积蓄在心里的仇恨”。《说文解字》:“资者,积也。旱则资舟,水则资  相似文献   

17.
郭宏才 《现代语文》2009,(2):133-133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是选自司马迁《史记》的一篇古文,现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笔者在教学时完成了背景介绍,文意疏通,人物形象分析,再读等流程后。要求同学们注意一下课文中一个细节:信陵君请求如姬盗走了谁的辱符。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众说纷纭,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魂公子列传》;而《魏公子列传》,又是《史记》中的名篇。《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一篇传诵下古的作品,那么,它让人再陵不厌的原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侯嬴“北向自刭”为哪般?张雅珩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写道,当侯嬴替信陵君安排妥“窃符救赵”的良谋后,却出人意料地对信陵君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北向自刭。”侯嬴为什么一定要以死来送信陵君呢?这种死有什么意义呢?许多资料都简括为“士为知己者...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所著《史记》既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着诗的浪漫。《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文中人物义薄云天,气贯长虹,令人感奋。信陵君:正气歌文章开头指出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由于他能“下士”,所以“士”才“争位归之”。清人李晚芳在《读史管见》卷二《信陵君列传》中写道:“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好士为国,故其得士之效,亦动关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