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主要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来选编教材,让学生在寓言、童话故事中感悟生活的哲理。本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的生长情况,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小柳树和小枣树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懂得“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这一深刻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小柳树和小枣树》描写的是春天的小柳树细腰长发,翩翩起舞,而小枣树则弯弯曲曲的,树枝光秃秃的。但到了秋天,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大家坐在院子里津津有味地品尝它的香甜。教材为课文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的难度。课文语言内容十分浅显,却包含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在教学时,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多方面的不同来读懂课文,重点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这样,课文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3.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一篇充满童趣而又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故事描述了小柳树和小枣树从春到秋生长过程中的不同变化,体现了小柳树和小枣树不同的人物性格。优美、朴实的语言使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跃然纸上。学生在认识两个人物形象的同时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目标:1.随文识字,在课文中理解“浅绿、光秃秃”等词语的意思,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性格。3.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正确对待这些长处和短处。教学流程:一、复…  相似文献   

4.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盲校小学语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课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它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不同的生长情况,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一篇充满童趣而又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故事描述了小柳树和小枣树从春到秋生长过程中的不同变化,体现了小柳树和小枣树不同的人物性格。优美、朴实的语言使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跃然纸上。学生在认识两个人物形象的同时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相似文献   

6.
一、激趣导入,吸引注意力1.教师以猜谜的形式激趣导入“:枝条细细,叶儿长长,风儿一吹,它就跳舞”“;叶子小小,果实红红,咬它一口,看到小核。”你们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树吗?[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采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引出了本课课题,渗透了两种树木之间的不同特点,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2.师述“:树木有许多种类,每一种都有它特定的生长方式,让我们一同来仔细观察小柳树和小枣树的生长过程吧!”师用课件播放树木的外形变化和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看。二、初读课文,培养合作能力1.学生以…  相似文献   

7.
《小柳树和小枣树》描写的是春天的小柳树细腰长发,翩翩起舞,而小枣树则弯弯曲曲的,树枝光秃秃的。但到了秋天,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大家坐在院子里津津有味地品尝它的香甜。教材为课文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的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认识“枣、浅、秃”等八个生字,写好“怎、思”等十个字.2.感悟汉字的形体美,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想出各种办法识记“枣、浅、秃”等八个生字.2.指导学生写好“心”字底.教学准备:课件,字卡教学过程:一、歌曲引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听歌曲《春天在哪里》,感受春天.2.师:孩子们,你们看,春天的使者来了(相机画出小柳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柳树和它的伙伴(相机画出小枣树,学生同步说)的故事.3.板书课题,请学生认真看.4.出示字卡“枣”,学生认读,强调平舌音.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2.出示课文中带生字的八个词语(带拼音,突出八个生字为红色:小枣树 浅绿色 光秃秃 忍不住 结枣子呗 虽然 乘凉 不好意思)开火车中的小老师读,正音:  相似文献   

9.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人教版第三册的一篇课文。下面是我教学中的片断实录。师:这时候的小柳树一定是变得更美了吧?生:(读)“春天,小柳树发芽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了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师:这么美,能给我一次机会也来读一读吗?在我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展现的是南昌市松柏小学三位老师对《小柳树和小枣树》做的三个不同的教学设计,这三个设计各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以期让读者朋友在自己的教学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师延峰老师与众不同的创意带给人新鲜的感受.从“无用”“大用”的角度进入对课文的解读,整个教学设计的立意是新颖的;教学过程的主体围绕着是否“有用”展开,在一个自足的框架里,尝试着完成一种不拘常态的解读,是可贵的;  相似文献   

12.
紫君     
吴磊 《今日中学生》2007,(10):39-40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窗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小枣树     
和煦的春风里,一株小枣树伴随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一个小院。小枣树陪着小女孩一起长大。小女孩是妈妈的宝贝,小枣树是小女孩的宝贝。小女孩很乖的时候,妈妈总是说:“你这么乖,小枣树要结果子给你吃了。”妈妈在院子里转一圈,回来后,小女孩就会发现小枣树送给她的果子,有时是苹果,有时是桔子,有时是梨。小枣树是一棵乖小树,它总是给小女孩结果子,结各种果子,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冬。小女孩一天天地长大,小枣树也在一天天地长高。瑟瑟的风里,小女孩托着腮坐在窗前,默默地望着小枣树。妈妈病了,小枣树忘了给她结果子了。姥姥拿桔…  相似文献   

14.
IAO 本课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选学课文。尹思珍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安排了“揭题———探究———拓展”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生:我想这篇课文可能与旅行有关。生:我想它是写一种树。师:他们说得对吗?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举手回答问题。)生:我对树的样子很感兴趣。(教师板书:样子)生:我对树生长的地方很感兴趣。(教师板书:环境)生:我想它的名字很特别,为什么叫它“旅行家树?”(…  相似文献   

15.
在“主问题”设计研究方面,余老师说过这样几句话:“主问题”是教学中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有着“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它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论语文诵读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诵读教学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让学生反复吟诵以理解课文,不强调诵读前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有其历史局限性。而当代语文教学则重在对课文的分析,轻视诵读,也欠全面。执教者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情达意的诵读,从而凭借语感进入到“口诵心惟”“品味”的理想境界。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案例]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第3册的《小柳树和小枣树》。上课伊始,我一边写课题一边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课,读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一位小男孩说:“小柳树的枝条绿绿的,老师用绿色的粉笔写。小枣树结出的枣子红红的,老师就用红色的粉笔写。”听了小男孩的回答,我表扬他不仅会观察还会思考,并趁机引导:“是呀,小柳树在春天里长出了绿绿的枝叶,小枣树在秋天里结出了红红的枣子。上节课小朋友们读了这个童话故事,你喜欢谁?喜欢他的哪些地方?”教室里一阵七嘴八舌之后,小手高高举起来了:生1:我喜欢小柳树细细的腰、绿绿的枝条,我觉得…  相似文献   

18.
新修订的“九义”小语大纲指出 ,小学作文要淡化文体 ,其性质是练笔。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练笔呢 ?在教学中 ,我尝试把“小练笔”引入阅读课 ,捕捉课文的练笔点 ,通过“授法→体悟→模仿→创造”这一学习过程 ,让学生从读学写 ,读写结合 ,实现了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 ,又切实加强了练笔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做法。一、品味课文句群 ,扩写。以课文的某些句群为内容 ,教师激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把课文描写的情景写具体 ,写生动。如《鸟的天堂》中写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时这样写道 :“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有的站在树…  相似文献   

19.
“意尤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清人王夫之一语点破作文立意的重要性。那么,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千人一面”的弊病,在作文立意上进行创新呢?教师要激活学生思维,让其针对一件事或一个问题,寻找不同的立足点,多角度地进行推理。如习作《水滴石穿》,按一般思维,得出的立意是“学习要持之以恒”,这显然缺乏新意。若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立足点,就有不同的立意。我们如把关注点放在“滴”上,联想到思想方法,就可以得出“不要轻视小”的立意;把关注点放在“石”上,联想到人的气魄和勇气,又可得出“要敢于碰硬”…  相似文献   

20.
《山雨》这篇课文如诗般优美抒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林雨景图,是一篇对儿童进行语文综合训练十分难得的佳作。教学时可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情朗读,读中悟情——班级交流”这一教学思路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诵读,精思,感受,充分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人情人景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特定语境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