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教师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课上得生动,学生在教师极富情感的循循善诱之下,倍受感染,沉浸在父子情深的氛围中,许多学生感动得流下泪来。没想到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考虑一下,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情感是什么?”问题提出后,课堂陷入了一片沉思。  相似文献   

2.
反对“伪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语文教学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伪圣化』的弊端,必须加以革除。所谓“伪圣化”,就是用一套惟一的“公共思维”模式,箝制师生丰富多元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压抑精神自由,禁绝个性语言,让全体师生都用一个模式思维、用一套话语说话;就是用伪神圣、假崇高的观点去看待“高尚”、“健康”、“先进”、“有意义”等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让师生的语言,远离真实的人生和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语文教师对人文精神的价值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他们呼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尊重人的情感需要,弘扬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捍卫人的尊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培养完美的人格,使人文精神充分地张扬起来。  相似文献   

4.
学生们为什么不喜欢鲁迅?因为鲁迅不好玩。 我认为:要使鲁迅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让鲁迅从历史的哈哈镜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5.
批判不是个很平和的词,现在或者用得太多也有些滥。策划本期选题.我们倒不想回避其中的“批判”意味.因为从哪种角度说“伪圣”和“犬儒”都不是什么令人舒服的字眼。但自信还有几分理性在握.所以我们的底气还是蛮足的。把“伪圣”和“犬儒”套到教育头上.是颇费思量的。不过聊以自慰的是。对今天的中国来说.这两个词并非源自教育。也不为教育所独享。这样说,并不是为教育辩护.而是对一种客观现实的袒露。在为中国教育“刮骨”的时候.“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样一个命题一直在我们的心中激荡。对真教育的追寻是我们的理想.理想的背后必然有责任的影子.而当下恰恰稀却的就是责任。可以想象.缺席了责任.所谓的建设还有什么真正的意义。教育的消极被动渊源己久.但被动和主动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中国这个棋盘上,期待教育像车.马、炮一样“横冲直撞”也许只能以期待将来,但“未尝一日不拱卒”的精神对我们似也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6.
7.
陈义明 《考试周刊》2010,(18):54-55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公开课教学不单是起了榜样作用,其交流探讨的性质更是不可否认的。新课改进行到现在,可谓山高路远,柳暗花明,近年来其收获是巨大的,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课改任务尤为繁重。可是纵观众多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假如把每次大张旗鼓地参与一节公开课活动视为是游子羁旅,我们往往看到更多的是曲意奉承的小二面孔,没了真情朴实的“待客之道”,缺了原汁原味的“异地风情”,少了脚踏实地的“乡土作派”。于是乎,许多语文界有识之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语文公开课教学这种多了迎合作秀,而缺失了朴质情结的风格,值得许多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深刻探讨。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一种人之为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使命决定了它是一种智慧实践,教学本质的教育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伦理实践,教学过程的交往属性决定了它是一种情感实践。教学是教师以个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接触,只有当个体真正地进入教学,教学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意义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方海莲 《江苏教育》2007,(12):21-23
思考的含义是什么?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想”。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内化理论提出:思考是一种活动。这个活动依循个人的内在语言来进行,并通过学生的经验活动而发展。我国对思考的定义是从思维学角度作出解释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表达:“思考是指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思考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0.
“对话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前沿理念与方法,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但其中不乏“伪对话”。本文着重从类型透析与消解策略两方面对当前流行“伪对话”进行论述,认为“伪对话”存在着“假、浅、离、浮”四种主要类型,并提出了三点消解策略:1、构建“平等、民主、真实、和谐”的语文课堂;2、精心设置有价值、有层次的对话话题;3、大力提高教师的对话素养。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园地异常“繁富”,但在“繁富”当中,却也存在着真伪莫辨的现象。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过于“标新立异”、常规教学中违背语文教学基本常识等问题,笔者指出语文学科的“伪教学”这一现象,并初步归纳为以下表现: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和训练语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创新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广大教师积极性很高。有的教师不断推出自己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有的学校、教研组也不断推出创新型的观摩研讨课,真可谓教学创新方兴未艾。忧的是许多教师或一些学校、教研组缺乏理论功底,缺乏对语文学科主体特性的把握,使得创新研究工作显得“底气不足”,以致往往迷失方向,把“语文”二字丢掉了。  相似文献   

14.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15.
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大家都知道语文和数学分属不同的两个学科。但是,它们之间不是封闭的。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数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渗透兼容、互补合作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好的语文课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感染力。数学教师应摒弃学科的“门户之见”,向语文老师借鉴一些教学理念和策略,来弥补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7.
师生都是道德的学习者,人的一生也是终身道德学习的过程,鉴于学生各方面尚未成熟,教师有责任对其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教师不仅要有知性的精神自觉,更应该有德性的人文关怀,用发自内心的热爱来感染学生,建立起“沉浮与共”的普遍感情。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场所,是师生精神生命生长的重要场域,冲破现实的羁绊、迷惑和遮蔽,激起理想和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旧时代书斋学子的写照。而今天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变语文的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相似文献   

19.
师生都是道德的学习者,人的一生也是终身道德学习的过程,鉴于学生各方面尚未成熟,教师有责任对其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教师不仅要有知性的精神自觉,更应该有德性的人文关怀,用发自内心的热爱来感染学生,建立起"沉浮与共"的普遍感情.  相似文献   

20.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1.语文讲读“生活化”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小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例如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充分证明了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的,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联系生活,借助想象,学生可以体验未曾经历过的事,学生在这样的感悟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获得了情绪性体验,达到了“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2.语文训练“生活化”语文训练“生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