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在同学聚会或者毕业时,有一句唐诗出现的概率特别高,那就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每当我们吟诵这句诗时,曹植的内心都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因为王维这句诗是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的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的原句霸气侧漏,王维的改写清新脱俗,两人各有所长。但由于王维的这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字数比  相似文献   

2.
《送友人》是一首化情入景,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诗人以质朴平易的语言,清新明快的笔触,把地、人、情、物串联在“送别”的线索上,意境幽深,蕴藉风流,“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反复吟咏,使人动情、动心。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不是抒愁苦,就是抒感伤,悲悲切切。一些诗词,不管是写父子之别,。夫妻之别,还是亲友之离,总在别时的凄楚、别后的痛苦上作文章。究其实,可用北宋词人柳永的诗句作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送友人》却紧扣题中的  相似文献   

3.
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乃千古绝唱。其起句“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一般被解释为:曹植在承明庐与文帝曹丕拜别之后,将要回到原来的封地。笔者却赞同另一种解释,即:此次曹植拜别文帝,被挡驾于承明庐,并没有见到文帝。所以这一起句自当有其另外的意蕴。为了说明这一点,首先来看看“承明”是什么地方。《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第三》载:“延康元年十二月,初营洛阳宫,戊午幸洛阳。”裴松之注云:“臣松之案:诸书记是时帝居北宫,以建始殿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趣的是,古今人们对这首诗有多种改写和仿作。其中改为诗歌的又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之别。  相似文献   

5.
黄初三年 ,曹植被封为鄄城王 ,由邺返洛 ,向有司自陈己过。在奉诏返归封国鄄城的途中 ,他作了《洛神赋》。此时文帝曹丕不在京师洛阳 ,曹植“朝京师”不可能为着“会节气”。同时 ,《洛神赋》与作于黄初四年返国途中的《赠白马王彪》 ,两文所描述的经过路线、情感、环境氛围的差异 ,也是判断《洛神赋》不可能作于黄初四年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篇在《文选·古诗十九首》中列第八。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这是“怨迟婚之作”;另一种理解,认为这是一首写一个女子新婚后即与丈夫久别而生怨情的诗。反复研读后我认为后一种理解是符合这首诗的实际内容的。可以这样说,它是在多如繁星的我国古代写相思离别的作品中第一首以新婚别为题材的古诗,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新婚别》,显然就是  相似文献   

7.
读词三记     
詠史词是从詠史诗发展而来的.我国最早的詠史诗是东汉班固的《詠史诗》.其后,三国时曹植的《三良诗》,南朝,宋,谢宣远(瞻)的《张子房诗》都是班固《詠史诗》的继续,都是一首诗专詠一人一事的.三国时杜挚的《赠毋丘俭》诗则叠用八个古人之名,打破班固以来一首诗詠一人一事的写法.晋代的左思写《詠史》八首,更进一步借詠史以抒己怀.对此,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云:“太冲《詠史》,不必专詠一人,  相似文献   

8.
剥体诗说趣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亦灰。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一读这诗,就知道是仿拟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写就的。这首诗是当代诗人郭沫若先生写的,吟咏的是亲人之间相互体贴谅解成全之情,突出了“豆熟萁亦灰”,与曹植感叹骨肉相残“相煎何太急”的意思相反。这种有意识地仿照某首诗写的诗叫做“剥体诗”。也叫“剥皮诗”,有人还叫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趣的是,古今人们对这首诗有多种改写和仿作。其中改为诗歌的又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之别。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四言诗:  相似文献   

10.
诗贵含蓄     
古人评诗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把诗写得含蓄些。含蓄的诗,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一唱三叹”,百读不厌。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这样一首诗,题目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写的是景,抒的却是情。短短四句离别诗,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对友人孟浩然的深情厚意。诗人并没有讲他和孟浩然过去“友谊”之深,眼前“离别”之苦,别后“想念”之切,但我们从诗中不是可以深深体会到诗人炽热的感情,深厚的友  相似文献   

11.
诗的意境是以直觉为基础、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的交织,意与境的融合,神与物的浑成。王夫之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这是对诗的意境所作的精要阐释。它说明诗中所描述的情和景,并非单纯是现实中的情与景,而是情感化和艺术化的情与景。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两首诗为例,谈古诗中的意境创造。这两首古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前一首所表达的是“我送”友人的感情,后一首则表达友人“送我”的感情,两首诗所描述的情和景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相似文献   

12.
1.一条线索这首词的题目为《秋别》,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深情细笔描绘出一幅秋日别离图,极富动情力,而“伤离别”为全词的走笔线索:上片实写秋江伤离的场面,下片虚写离人别后的悒郁。2.二个侧面一写伤别场景,一写离人心理。其景和情都  相似文献   

13.
宋晓霞 《学语文》2003,(4):15-15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选入了曹植的《白马篇》和曹操的《短歌行》,曹植的诗和曹操的诗有什么区别?谁的艺术价值高一些呢?现以《白马篇》和《短歌行》为例,分析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古人写文章主张“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刘知己《史通》),即写文章应效法他人作品,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否则,便不会有新的发展。“若不仰范前暂。何以贻厥后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仿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若比邻”(《赠白马王彪》句),写出了“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名句来,柳宗元仿《水经注》而作出散文名篇《永州八记》,鲁迅使用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命题而写成中国的《狂人日记》,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庾信《别周尚书弘正》、《赠周处士》、《送周尚书弘正二首》、《重别周尚书二首》等诗历来系年于周保定二年(562年),今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和诗中周弘正的官职称谓以及物候描写,发现时间明显不符。考察庾信、王褒和周弘正等人此时的活动情况,可证这些诗实写于周建德二年(573年)。  相似文献   

16.
历来经学家解释《关雎》,虽有“美”、“刺”二说之别,但无不认定它是一首事关“后妃之德”①的政治诗.近代学者突破儒家思想的牢笼,从考察《关雎》的内容着手,创立了“爱情诗”的新解.如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说:“这诗写男恋女之情.”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组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说:“这是一首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间情歌.”但是,对《关雎》诗义的争论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17.
《诗·豳风·七月》是一首颇负盛名的现实主义诗篇,它真实、朴素、具体地叙述了西周前期豳地的农事生活,以一幅幅白描的画面反映了农奴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此诗的第三章写农奴由春到秋的桑织之事,与第二章写春天女子采桑采蘩的内容不相重复,在此章中用很多诗句来写对桑树的管理与培植:  相似文献   

18.
钟嵘《诗品》对曹植评价最崇高,其中"情兼雅怨"一句,诸家有歧解。作者认为:"情兼雅怨"之"雅",是指《小雅》及其所代表的风格,"怨"是指《楚辞》及其所代表的风格。钟嵘认为五言诗有《国风》《小雅》和《楚辞》三源,曹植诗源出于《国风》,同时兼备《小雅》和《楚辞》的特点,故而最高。这一看法实质上初步确立了曹植诗的"集大成"地位,并得到后世批评家的认可和完善。只是到宋代以后,曹植的诗名和地位骤降,"集大成"的桂冠被杜甫专有。但曹植对于诗歌,从题材到技法、从风格到体式都能集众家之长而又有多方面开拓,从而成为中国诗史上第一位集先秦汉魏诗之大成的诗人,他和杜甫是中国诗史上仅有的两位具有"集大成"地位的诗人。  相似文献   

19.
张大安 《当代电大》2001,(10):83-86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1填空题 1.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是三曹(_、_、_),七子(_、_、_、_、_、_、_),还有女诗人_。 2)曹丕所著《_》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3)曹植,字_,封陈王,死后溢思,世称_,建安时期杰出诗人,《白马篇》(又作《_》)是其_期诗作的代表作。 4)王粲能诗善赋,博闻多识,其《_》三首最为有名。后人常将他和_相比,合称“曹王”。 5)建安著名女诗人蔡淡,字_,蔡邕之女,现存作品有五言《_》、骚体《悲愤诗》和《_》。 6)正始诗歌的代表作家是_、_。  相似文献   

20.
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使登高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下面以唐诗为例,稍作归纳。 一、表达思念之情 这是诗人在登高诗中表达最多的内容,当然思念的情感又因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人类真切而普遍的情感,是这首诗歌成为登高怀人、客中思乡的典型。“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江楼月》)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通篇都道出双方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寓景于情,使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动人的景色,比实写景色更丰富、更动人,从而表现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此外,诗人们在登高之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此诗写离愁,写得风华流转,情致婉转。不但写女主人公无心凭栏远眺,而且连眼前的芭蕉和丁香都含愁不解,愈添伤感。纪昀评价此诗是“艳体之不伤雅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