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又见堂会     
堂会生来就是为私家准备的,它提供的是私人的欢娱,专场的盛宴。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社会一直强调组织生活,使得许多私人的活动都被抑制。堂会基本处于地下状态.人们只能偷着找乐。如今,当一部分演员从体制里走出来变成自由身.一部分消费者从公共组织的娱乐项目疲劳退场。双方一拍即合.我花钱,你演出.堂会在争议声中变脸复出。  相似文献   

2.
渭河南岸的陕西华县曾是渭河平原最富庶的农业区,然而与农业的富庶相对的是,旱灾、水患和丰年交替出现,构成了这里"丰灾相继,三载一收"的农业特色。饥饿总是伴着灾害一起到来,这片历史上的丰腴之地的居民,却大部分经历过饥饿的折磨。  相似文献   

3.
4.
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转型期的语境中,中国传统戏剧或像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一样在人类的文化行程中驻足?或以何种姿态伴随着历史的脚步而同行?齐建华先生的《中国传统戏剧的文化行程》(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以下简称《行程》)从戏剧文化学的角度对此作了精彩的论述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戏剧小品的兴起,不仅满足了群众戏剧爱好参与和丰富业余化生活的需要,而且也为从事群工作的戏剧干部拓宽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然而如何抓好这项工作,使业余演员演出的小品能够具有更高水平,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应,这是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的。笔拟结合多年的辅导工作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7月是戏剧演出频繁的时候,如火的夏日把人心揽得浮躁起来。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北京乃至国内在一个月内感受了如此丰富的国际戏剧盛宴。然而,过高的票价仍然是阻挡普通观众踏进戏剧殿堂的门槛。而业内专家认为:“在可预计的几年内,北京的文化戏剧演出还不能像伦敦、纽约甚至东京那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意的消遣。  相似文献   

8.
陈童节 《新闻世界》2010,(5):201-202
无论多美的舞台装置,多艳丽的服装,没有灯光的照射就彰显不出其特质和艳丽。在舞台上要创造出美的效果,必须用光给物体、人物、景物以美感,必须由灯光师操作,创造出生动的光。本文就戏剧舞台灯光的相关知识,舞台灯光的目的,不同类型灯光设计及其如何布光等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如今,传统的重要性不再像十多年以前那样遭到普遍的怀疑与忽视。越来越多人认识到,重建中国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精神关联,才是中国文化繁荣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2006年春人伊始.在北京的舞台上.一下来了不少国外优秀的戏剧演出.这和不久前大家聚焦人艺代表的中国戏剧的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无论从舞台、表演、剧本各个力面还是剧团的运作.这几场演出对中国戏剧人都有太多可供学习之处只是我们很难知道,何时才是他们学成之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刘丽超 《新闻世界》2011,(6):194-195
中国电影自诞生伊始即与中国传统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戏剧文化是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本文力求通过对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电影与传统戏剧关系的梳理,探讨传统戏剧对电影在类型、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二刻拍案惊奇》全书共40卷,有多卷内容提到茶。书中各类故事反映了明朝时关于茶的一些社会文化,包括茶的通俗表达法、喝茶时的习俗文化、茶与女性群体的联系以及其他一些社会文化内容,成为研究明朝社会茶文化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3.
以往学术界认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娱乐人群、高台教化、写意性、综合性和以行当演人物等特点。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历代于城乡戏台上表演的观赏性戏剧(杂剧、传奇、地方戏等)和在民间底层祭祀民俗活动中演出的原生态戏剧(赛戏、傩戏、目连戏等)。上述所概括的传统戏曲特点,只能适用于观赏性戏剧,而不能涵盖祭祀性戏剧。本文以山西仪式剧为案例,从演出生态环境、演出目的、演出场所、如何饰扮剧中人物和所综合的艺术手段等方面,来说明仪式剧演出主要供神灵享用,在娱神之余亦可娱人;演出场所除在固定的神庙戏台外,还可作流动性演出;装扮剧中人物不必通过行当,而由村民直接饰扮,并多为世袭制;融合的艺术手段较少,综合性不强。因此对全面的中国戏剧特点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2022年,各台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节目形态共同打造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春晚盛宴。在紧扣时代脉搏、凸显时代精神的主流价值引领下,挖掘地域特色资源,尽显创意文化表达。其中,各台尤以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使命担当,多元融合的节目编排、技术赋能文化传承和创新呈现方式,使春晚成为国人文化记忆重塑的重要媒介,并在文化景观的展演中连接民族情感,铸牢国家想象共同体,彰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概念一直在学界游荡——有的时候就像一个幽灵,时隐时现、令人捉摸不定——它就是"记忆"。据不完全统计,就有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博士论坛的"21世纪的社会记忆"、2004年第15届国际档案大会的"档案、记忆与知识"、2007年四川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2011年江西南昌大学的"社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宜于保存、方便利用、审美或显示皇权和皇威等功能,中国历史档案装帧技术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形式,形成不同工艺和技法。本文基于文化记忆和社会记忆,讨论我国历史档案装帧形式发展、工艺的保留、继承和应用情况,分析工艺失传、失真、失全或缺失对文化记忆和社会记忆产生的影响。历史档案装帧工艺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只有返回到社会记忆的层面才能得到长久的传承,传承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在与社会记忆的双向交流中得到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但本质属性不能改变。  相似文献   

17.
18.
马梅 《现代传播》2023,(3):111-117+150
在数字媒介时代,涉农纪实影像的存在平台、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其生产主体也有了更多的农民和新农人,其内容也有了更多原生态的、直接反映朴质的乡村生活、劳动场景、乡村风物风俗的部分,这些涉农纪实影像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唤醒、对乡土朴质本色和自强精神的记忆书写中,通过对乡愁和怀旧的疗愈、对多维冲突的疗愈、对他者体验的供给,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弥合,对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新与旧、代际之间、古今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一定的弥合作用。而这种记忆保存和文化弥合的实现,是因为涉农纪实影像的内容与形式对中华民族核心文化心理有所反映,对中和、平等、天人合一、生命真性的价值观与艺术观有其体现。  相似文献   

19.
金晶 《今传媒》2012,(1):152+156
目前,我国的宅文化发展迅速。受其影响,我国社会对宅文化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排斥与反对的声音占据主流。我们要调和传统社会群体和新生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给予年轻一代人更多地话语权和独立的空间,正确引导宅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20.
权力与档案之间构成了互动,档案记录了权力的合法性,权力对档案建构社会记忆施加其影响,同时,权力借助档案去维护与发展其形成了的力量。档案文化的维系之道,基于保存完整真实的社会记忆,而实现的前提则是维护公民的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