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核心阅读:集文字、语音、视频于一体的微信,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交与生活。当自媒体迅速崛起,微信公众号广泛受宠,微信已拥有7亿用户,微信圈成为人们晒心情、晒活动的社交圈时,媒体营销人蓦然发现,以电视、广播和纸媒为途径的传统传播模式,已经遇到了成长的"天花板",而以微信朋友圈口碑传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信营销,因为拥有了海量用户和实时、充分的互动功能,正成为营销利器。  相似文献   

2.
微信是建立在熟人社交圈层的强关系传播,手机通讯录、QQ好友是微信好友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本身是用户多年社会关系的浓缩体现.微信朋友圈不是现实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传播,而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交流方式,本文拟从媒介情境、朋友圈信息表意方式的角度对微信朋友圈分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朋友圈分组、权限行为的原因所在及重构后朋友圈的信息隐患.  相似文献   

3.
李辉  ;苏晓龙 《新闻世界》2014,(7):172-173
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重要代表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以腾讯新闻信息推送和朋友圈信息发布与转载等方式,在展现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优势的同时,也折射出社交媒体的一些弊端。马航事件中微信传播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对于促进社交媒体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2009年新浪微博诞生以来,微博在中国的发展已有逾5年的历史,140的字数限制,信息不受限制地及时更新与发布使得微博迅速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同时也成为了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政府、企业、公众人物都使用微博来进行营销或舆论引导。随着其他社交应用的发展,微博渐渐转型为社会化媒体,其作为社交媒体的优势明显。微信则是腾讯开发的一款及时通信应用,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版本更新时推出了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分享音乐或文章等。朋友圈的出现使得微信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交工具,同时也成为了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朋友圈进行传播,朋友圈也成了信息发布和流通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5.
王晗 《青年记者》2017,(2):22-23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基于移动网络终端平台的发展而兴起,呈现出跨网络、跨终端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94%的用户每天都登录微信,六成以上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十次,每天打开超过三十次的重度用户占36%,“朋友圈”已成为用户手机社交的主阵地.①然而,随着微信社交霸主地位的日渐巩固,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露出来.凯度发布的《2016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赵颖颖 《东南传播》2018,(6):121-124
从播客、闪客到创客,互联网上总是热点不断."晒客"便是其中之一,发端于互联网络,兴盛于社交媒体,"晒客"已成为一股潮流,席卷全球.微信是当下最普及的社交媒体,朋友圈基于相册的设计又适合晒图与分享生活,因而成为"晒客"重要的活动平台.那么对大学生"晒客"群体来说,我们在微信平台上的"晒客"行为有何特征?它与我们的现实人际交流有何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越来越深入且广泛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个体都与自己的社交网络紧密绑定在一起.微信朋友圈为用户形象塑造和自我呈现创造了条件,用户也可以自我选择和控制要展现的内容,这就为网络上的“晒”行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这种“晒”行为.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革命性地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唤醒了一个社交媒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腾讯微信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累积了6亿全球活跃用户,无疑是这一轮激烈角逐的最大胜利者。从传播方式来看,微信的成功在于它对"熟人社交"这一传播领域的敏锐切入并以微信朋友圈为基础发展出粘性极强的网络社区。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观察这一网络社区并分析其关系链特征和用户行为,认为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优势来自基于强关系链的小众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9.
汪海燕 《青年记者》2017,(20):36-37
对重大议题的操作能力是检验一家媒体硬实力的重要指标,每年两会都是各家媒体竞争角逐的“战场”.今年的两会报道各家媒体投入了包括VR、H5、 AI、短视频、移动直播等手段在内的新技术、新设备,来创新新闻表达方式.各类策划可谓“花开遍地”,但都瞄准了创新报道. 两会期间,最具刷屏效果的当数人民日报客户端策划的“两会喊你加入群聊”.2017年3月4日,“两会喊你加入群聊”H5在当天21时发布后迅速刷屏朋友圈,在不到24小时,该H5的点击量就超过了600万人次,仅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的用户留言就超过了16万条.①“两会喊你加人群聊”H5凭借对两会召开这一时政热点的捕捉和创意内容的策划,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传播.  相似文献   

10.
林乃鹏 《青年记者》2016,(23):57-58
今年3月29日晚上,温州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被“瓯海大道封闭施工引发的堵车”刷屏.由于瓯海大道分期封闭施工,沿线路网出现大堵车.赶飞机、赶动车、赶回家……路人各种焦虑情绪集中爆发,涌向微信等社交媒体. 尽管温州各大报纸当天没有报道这起大堵车事件——根据报纸常规发行流程无法当天见报,但毫无疑问,它是人们高度关注的事件,已然成为当地当日的“头条”新闻.在自媒体时代,新闻“头条”并不一定出现在传统媒体版面上,也可能随时出现在非正式媒体“版面”,例如社交软件页面等.  相似文献   

11.
郭淼  王立昊 《青年记者》2021,(12):28-30
微信朋友圈在对多层级关系网络的激活中,传播路径的隐藏与圈层识别受限打破了人们现实交往的规律,过度链接引发了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用户为管理云个体形象,借助于社交时间轴与分组标签进行观众隔离,但分场操作的繁琐与高成本形象维护抑制了用户的信息分享意愿。微信朋友圈的用户社交经历了从分场到离场的演变,在多元产品功能补偿下产生新的社交习惯,对差序格局中的圈层关系与社交需求满足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社交媒体的风靡深刻变革了大众的媒介使用方式,进而重构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心理情感和思维意识.微信是当今中国网民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腾讯发布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61%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每天打开超过30次的重度用户占36%.①微信已深度渗透用户生活.对微信用户传播心理的探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媒介认知及社会文化认知.本文从自我传播心理、人际传播心理和群体传播心理三个层面对微信用户的传播心理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3.
针对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在社会热点事件上引发的情绪化表达,从传播诉求的角度分析当前微信情绪化表达的社会背景和表达诉求,得出微信情绪化传播是公众现实诉求、社交表达诉求和自媒体行业利益诉求三者的共谋,而其背后是国民理性言说素养的缺乏和新媒体共同体在达成共识上的偏差,文章认为只有通过从“制造共识”走向“创造共识”,才能使微信规避情绪化表达,走向理性言说.  相似文献   

14.
张林 《传媒》2018,(3):48-50
社交媒体广告是依托于社会化媒体技术诞生的新型广告样式.我国社交媒体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以帖子为核心结构组织方式的论坛——猫扑.其后,一系列虚拟社区出现,社交媒体广告也随之诞生.经过近20年的发展,社交媒体广告迎来全盛时期.不论是国外的Facebook,还是国内的微博、微信都在社交广告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据统计,2017年第二季度,Facebook的广告收入占收入的98%以上,比2015年第二季度增加了一倍多,短短两年收入就超过了90亿美元.而国内的微博与微信朋友圈广告也是风生水起.2017年第二季度,腾讯总收入为人民币566.06亿元,其中,101.48亿元的网络广告收入中,媒体广告收入增长48%,其增幅超过了网络游戏的39%(238.61亿元),以微信朋友圈、公众账号为代表的社交广告更是达到61%的涨幅.通过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社交媒体广告发展如火如荼,将成为未来广告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探索社交媒体广告的发展历程既有利于社交媒体不断健全自身体系,为广告商提供更优质的广告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也能为广告商尝试新的营销模式,探索新的推广渠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孙严 《传媒》2016,(8):47-49
微信,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正式发布,作为移动即时通讯程序中横空出世的“黑马”,由于其广受用户追捧而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使用,引得媒体纷纷入驻,据Curiosity China发布的《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认证媒体和自媒体分别占微信公众号类型的25.4%和29.1%.微信庞大的用户量以及朋友圈、公众平台的推广,使微信已不仅仅是一个社交软件,更成为一个具有传播属性的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5,(2):51-55
本文基于景观社会的视角,从人的需求层次出发提出用户对媒介使用的度暇依赖、社交依赖和阅读依赖,以微信朋友圈、通讯录、公共账号为例研究社交媒体与人之间的深度交互与伴随式传播,最后分析社交媒体使用依赖对出版转型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倪炜伦  薛可 《东南传播》2021,(5):108-112
近年来社交媒体用户已成为公共卫生事件扩散的重要助推力.基于动机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回归分析法,探究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参与传播的动机与行为.结果表明:在公共卫生实践中,对社交媒体用户传播行为影响最大的是公共动机,即越积极维护公共利益的用户,越会踊跃地在社交媒体中生产危机信息;宣泄动机和共鸣动机对用户的公共危机传播行为影响较小,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从众动机对社交媒体用户的传播行为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之宏 《传媒》2015,(16):26-28
今年5月,范冰冰李晨公开恋情,一时间“我们体”风靡网络;6月,“反手摸到肚脐身材好”引发网上网下纷纷效仿,微信朋友圈、微博再次被“刷屏”.人们不禁联想到春节期间千家万户“抢红包” “Matt和橘子哥”,以及在2004年夏天的“冰桶挑战”……近年来,这些源自社交媒体的小事件何以具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魅力,吸引数万人投身其中?  相似文献   

19.
微信红包开发者在"中国网络情人节"这一天针对中国受众做出了提高单个微信红包交易额的举动,原本的200元上限在这一天提升为520元,这是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一种主动式自我成长.本文将围绕微信红包开发者的这一举动,研究微信红包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循环互动方式及沟通机制,并探讨该机制的完善对社交媒体进行自我发展的意义.关于微信红包的大多数传播学方向的研究都将重点放在了微信红包的出现对人际建构的影响或微信红包本身的传播动力,而本文将聚焦于微信红包开发者与微信红包用户间的互动上.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红色的喜悦之中,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微信国旗头像拉开了微信朋友圈集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序幕,紧接着朋友圈出现了怀旧照片打印以及少数民族服装个人秀。而随着十一国庆《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的热映,用户在朋友圈陆续发布电影观后感,狂欢达到顶峰。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作为一种自由民主的文化策略在如今的微信朋友圈得到了体现。笔者通过观察法,以狂欢理论为支撑,发现微信朋友圈集体传递的参与者从被动沉浸转变为主动参与,寻求新颖、个性的爱国表白,以图像符号的形式直观流露,以个人为基点于朋友圈分享,圈圈相传,形成庆祝新中国70周年的媒介集体狂欢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