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占琦 《青年记者》2020,(11):12-13
社交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网络社交时代,沟通从“线下”转至“线上”,人们大部分交流依靠网络进行,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网络社交成为日常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网络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开放多元的网络空间使个体屏蔽真实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诸多束缚,重塑自我“人设”,重构网络身份.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系统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子系统组成,本我是原始我,超我是道德我,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中介.网络社交中超我脱缰,本我外释,自我重构,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形成了虚拟人格.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交往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交往方式,网络中的人们需要解决"我是谁"和"我们是谁"的问题,本文以豆瓣网为例,探讨公众如何通过媒介使用来建构身份认同。一方面,人们进行着多途径的自我身份建构,强调不同于他人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人们还在不同层面进行着群体身份建构,强调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状况。对Web2.0网站来说,加强用户在这两方面的体验是网络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刘娜 《东南传播》2011,(5):60-62
网络论坛具有虚拟性、多元化、碎片化等特点,它打破了网民基于时—空对应关系的较为稳定的现实身份认同,解构了身份认同的自然、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机制等传统来源。在网络空间中,自我变得不确定、虚无、碎片化甚至消散。另一方面,网络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新形态,本身可以成为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替代性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论坛自身的身份建构、论坛对网友的身份建构以及网友之间相互的身份建构,网络论坛为虚拟空间中的公民提供了身份建构的多重可能性与现实空间。通过在网络论坛中进行现实参与,公民建构起来的不仅是虚拟身份,更是现实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呼唤网络空间的理性时代——基于BBS论坛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流的空间越来越自由和开放,网络空间的公共性越显突出.网络空间的多元性、匿名性、平等性、参与性等特点,使"把关人"概念逐渐消解;带来草根与精英阶层二元对立的崩溃;"议程设置"理论遭到质疑.当然,网络空间具有优越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匿名而导致的不负责任行为泛滥;参与者的单一化,缺乏代表性;参与讨论的话题分散且深度不够;网络自身的不理性,使网络缺乏引导参与者走向理性的讨论.文章基于对BBS论坛的分析,认为应建立必要措施,实现网络空间的理性时代.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取皮尔斯(C.S.Peirce)的"符号三分法"对社交网络中的符号构成进行分析,发现社交媒体中普遍存在皮尔斯意义上的指示、像似与规约3种符号类型,并且各种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指示符号确立网络空间中的身份秩序,并且规训网络意义生产方式;像似符号使得人际交流得以直观再现,从而促进社交网络空间情感表达;规约符号则使得网络表意准确有效,有效地培育网络亚文化的生成。特别是,三种符号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社交媒体在结构、文化、意义等多个维度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6.
网民通过网络论坛、与政治家对话等形式公开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和愿望,这种公共表达是否真的实现了哈贝马斯所说的"话语民主"?本文通过对"话语民主"内涵和原则的详尽分析发现,由于网络空间话语主体政治身份难以界定、网民私人角色与公共性原则的冲突、网络话语理性与非理性交织、言论的分散化、碎片化等特点.使得哈贝马斯"话语民主"所必须的原则与条件在网络空间难以实现.但我们可以借鉴"话语民主"中有益的理论内容,对网络空间公共表达进行有效的规范,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民主优势.  相似文献   

7.
郑雯  施畅  桂勇 《新闻大学》2021,(10):16-29
中国网络空间正在经历深刻的底层化过程.着眼于互联网的整体转型,本文尝试以"底层主体性时代"这一相对系统的解释框架,探索网络舆论场意见表达的时代特征与网络空间深层重构的长期趋势.研究发现,底层价值取向作为网络空间的关键立场基准,成为网络空间好感度最高的指标,成为各类社会思潮争相取悦的对象;底层群体作为网络空间的关键意见群...  相似文献   

8.
吕鹏  葛孝 《国际新闻界》2023,(8):155-176
作为一类独特的网络主播群体,底层网络主播的走红及其陨落昭示着底层人民的数字生存逻辑和数字命运走向。本文以媒介生命史为研究方法,以MC天佑的媒介生命历程作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底层网络主播如何通过短视频/直播进行数字劳动。面对底层网络主播“雷同”的媒介生命历程,本文认为主播们在数字劳动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和职业的双重生产,并生成了使主播们在各个平台上进行声名流动的媒介身份。当网络主播无法处理自我认同中的媒介自我身份带来的冲突时,“自我的悲剧”便使网络主播的媒介生命走向陨落;这种被动的“陨落”是治理的必然走向及结果。文章通过对底层网络主播的数字劳动及身份认同的分析,以及治理结果的呈现,强调平台的可供性可以作为文化多元空间内的治理落点,需要用双向思维的连续性连通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从而在善治的思维中探索中国的数字治理路径。一种协商式的治理方式将给予底层网络主播更大的生存空间,也会使其文化生产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关于实施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霏  杨欣 《今传媒》2010,(3):49-51
一、网络问政制度的关键:建立有效的身份识别系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建立有效容易识别的身份系统是网络发言人制度得以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在现实社会中,政府新闻发言人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强等特点,新闻媒体可以根据政府新闻发言人发布的相关信息制作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0.
高建华 《青年记者》2016,(17):23-24
网络赋予青年从主导文化、父辈文化、传统文化约束中挣脱出来的能力,却又导致其社会身份归属的缺失与主体性价值的消泯.对青年的价值期待是主导价值理念的核心叙事动机,重构网络空间中青年的主体地位与身份认同,是将青年亚文化收编到核心价值观规制之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自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推进,以视觉文化为代表的网络微传播已经成为流行且庞大的网络景观.网络空间内高度的流动性和交互性,使得网络短视频的失范表达激增,肆意消解网络空间秩序,破坏网络公共利益,影响网络生态良性发展.从当下视觉文化特别是短视频的发展来看,单纯的限制性手段已经不能保证网络生态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和治理更为紧...  相似文献   

12.
申琦 《国际新闻界》2013,(2):120-129
本文拓展运用"网络信息隐私关注"概念模型,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的数据,探讨一般网络使用行为中的网络信息隐私关注、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状况及其理论关系。研究发现,当前上海大学生普遍担心自己的网络信息隐私安全,且自认缺乏保护网络信息隐私能力;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的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度高,网龄越长的大学生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度越低;但是,网络使用频次越高的大学生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度越高;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只对隐私保护行为中的"伪造"类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对"保护"和"抑制"类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研究需引入"信任"等因素作为中介或调节变量,来检测隐私关注与隐私保护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蒋文玖 《大观周刊》2012,(14):189-189
网络是通过互联美系构成了一个社会,创设了一个虚拟空间的一种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世界在互联网上发生了异化。网络的虚拟性表现在网民身份“隐形”、网络空间“虚拟”、网络实际运行“无序”。  相似文献   

14.
史云华 《新闻世界》2009,(9):150-152
随着媒介景观的不断演变,网络受众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摄影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摄影博客中,网络受众以更具个性化和风格化的方式参与网络传播。通过观。展/表演的方式,网络受众在网络空间中以更具目的性的视觉呈现,来传递和建构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并以此观照自我。  相似文献   

15.
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革命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全新的传播空间。在社交网络中,话题标签(hashtag)的出现和盛行,具有明显的符号化、结构化、仪式化特征,呈现出明显的仪式传播样态。本次研究通过个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发现,话题标签的使用不仅提升了社交网络空间内的信息的结构化,还有助于网友进行自我形象的系统性建构。而从心理动因层面考量则发现,网民在社交网络中的标签使用行为,是为了进行群体意见表达和自我秩序维护,从而获取归属感、安全感、愉悦感。  相似文献   

16.
陈瑜 《东南传播》2020,(1):36-38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颠覆,更是虚拟世界的创世,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格或是无法实现的理想人格均可在网络空间释放和建构,也就形成了互联网时代的特有产物——"虚拟人格"。而这种虚拟人格在社交网络中尤为活跃,社交网络编织着一张关系网,虚拟主体在进行网络化交流时,也建构着关系自我,这种关系自我是虚拟人格的构成之一,而社交货币为虚拟人格中关系自我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现象发现为企业进行社交营销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王欢 《今传媒》2017,25(10)
网络语境下警察身份认同的三个层次,即个体、集体以及社会身份认同,是逐渐递进的关系.警察个体尽管受自身职业或行业的影响,但更注重自我感知和感受.在集体身份的认同过程中,集体内部成员的不认同首先体现为否定警察身份的不认同,但在涉及警察集体的情势下,个体往往会不约而同,集群发声.警察社会身份认同的实质是对警察公众形象的评价.网络中的警察公众形象存在身份固化和评价极化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是为了在网络的自由言说空间中表达观点、意见和建议,努力对政治事件、政府决策产生影响,并获得身份认同。网民的身份认同对于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和现实政治参与具有重要作用,在对网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案例分析中,研究我国网民身份特征及加强网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成为大国博弈的制高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也成为新的斗争样式.建设强大网络国防,维护国家网络主权和网络空间安全,必须高度关注日益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提高网络攻防能力,从而有效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稳定.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励志,是人们实现理想的心路历程,励志,是我们追求幸福的生命轨迹。励志是普世的,不同的身份,取向有差异,不同的人群,诉求呈多样。社会越发展,励志的层次就越高,文明越进步,励志的起点就越高。从功利到伦理,由利己到利人。励志是心中的太阳:逆境中,它砥励,必须坚强;苦难中,它告诫,不能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