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时代记者职业呈现出变动不居的特征,数字技术和公众参与挑战了记者既有的身份认知和实践操作。文章引入哲学路径的“职业”界定标准,将记者职业视作协商的、不断修订的、对话的结果。在这种视野下,新形态的职业实践也在不断更新记者职业的内涵。文章进一步梳理了两种职业实践新形态,一是记者作为策展者,二是数字记者兴起。在第一种实践中,记者与公众、技术平台、专家等多元主体展开协作,协商共创生产新闻内容。第二种实践中,公众被放置于实践和认知中至关重要的地位。职业实践的变动也要求新闻教育作出相应的变革,文章总结认为记者职业没有消亡,它正在经历重新领地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后真相”讨论的持续开展,互联网环境下记者的新闻真实观研究逐渐得到关注,但鲜有通过经验方法对新闻真实观进行概念辨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本文通过跨国的调查数据就网络对记者职业认知、新闻真实观的影响方式进行综合评估。运用世界新闻业状况调查(2007-2011)的数据,本文对全球21个国家的2099个记者样本进行了多层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新闻记者对自身不同的职业角色认知与其所持有的不同新闻真实观具有显著差异。而作为网络环境的两个方面,网络建设与网络参与又对记者的新闻真实观起到“互相矛盾”的作用机制,共同构筑了数字时代新闻真实观的复杂而动态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韩晓宁  王军 《新闻记者》2022,(11):43-55
本文尝试厘清媒体融合语境下新闻记者研究的发展进程与基本问题,发现随着新兴传媒技术的发展,技术创新和在地性实践持续推动新闻记者研究的议题进展。其研究思路或将数字技术作为时代背景,分别从个体层面、职业层面和组织层面考察数字技术背景下记者群体相应的工作生活状况、职业观念文化以及组织态度行为等问题;或将数字技术作为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工具,重点考察新技术对新闻记者职业观念文化的影响,以及新闻记者对新技术的认知态度等问题。未来国内新闻记者研究应多立足中国实际,关注技术创新为数字新闻实践带来的新问题,不断拓展理论资源和方法,为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23):42-47
记者的职业角色认知影响新闻实践及其产品的最终形态。迄今为止,有关记者职业角色认知的研究多聚焦个体因素的影响。本文以福建报业为切入点,采用调查的方法,考察媒体和组织因素对地方报记者的职业角色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报记者最看重"信息传播"角色,其次是"社会疏导"、"喉舌"、"监督"和"营利"角色;媒体和组织因素不影响记者对于信息传播角色和监督角色重要性的感知,媒体类型和组织支持影响记者对于社会疏导角色的重要性的感知,组织目标和组织支持影响记者对于喉舌角色的重要性的感知;组织支持影响记者对于营利角色的重要性的感知。上述发现的内涵亦在文中得到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自媒体带来了一种新时代,它说明传播领域,不只是媒体公司和专业记者自上而下的"广播",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受众、编辑、记者等一起互动的自下而上的"互播"。正像人类的认知世界向宏观宇宙和微观基本粒子两个方向深入一样,网络数字技术推进着信息传播也朝着这两个趋向发展:一是像人们的认识由地心说——日心说——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是否有边缘等问题一样,  相似文献   

6.
技术的不断革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传播活动带来了无限可能,无线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改变了今天的媒体格局,也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接收环境.在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包围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其对信息接收的方式、认知的心理和行为都有了新的变化.如何适应变化,利用全媒体时代提供的便利,改善新闻写作教学方法,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记者≠无冕之王。对新闻记者称为"无冕之王"始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在笔者二十几年的记者生涯中,经常听到这种尊称。潜台词是:你们记者太牛了,写几个字就可以让一个人一夜成名、也可以让一件事发酵,引来关注等等。对"无冕之王"这一称谓的理解,某种程度上,是对记者这一职业的认知和定位。今天,在新媒体时代,重新解读"无冕之王",有助于公众认识和了解这一职业;有助于记者找到职业情怀和职业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南方报业"年度记者"124篇文章为研究样本,通过词频分析方法,再现2008年至2013年记者职业化在职业定位、职业追求、职业责任和职业素养四个方面的趋势变化。研究发现,记者的职业定位清晰,以"记录"为使命,很少提及"无冕之王"和"新闻民工";职业追求上执着于新闻理想,追求专业报道和揭示新闻背后的真相;职业素养方面,全部文献的词频统计显示,"采访""报道",是记者职业工作的重点,强调"写作"和"文字"。不过,提到"责任"次数不多,职业带来的成就感也不是很高。另外,较少提及"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9.
陆亚男 《新闻世界》2013,(4):226-22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经历巨大的社会转型,记者的角色认知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以近年来(2003——2012)《北京青年报》记者节文章为例分析新时期记者职业角色认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网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获得了"第四媒体"的地位.网络信息"把关人"和"网站灵魂设计师"即网络编辑也成为一个热门职业.据估算,日前我国拥有网络编辑人员近300万,而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的.[1]  相似文献   

11.
本文的标题似乎是"正确的废话"——职业记者本来就要到新闻现场去.但是在网络、手机便捷的今天,许多职业记者和编辑不再积极去现场捕捉新闻了,有的去了新闻现场写出来的仍是公文.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1,(6):13-20
在数字时代,记者的职业边界日益模糊。本文对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记者职业身份展开探讨。本文首先提出,界定谁是记者是事关重要的议题,它涉及到新闻业如何分配优先、优待等权利,也事关大众将真实裁定的权力赋予谁。随后,文章阐释了界定记者的三种传统路径:职业路径、地位路径和平等路径。其中前两者将记者看作是既定的工作头衔,无论是职业特征还是雇佣状态都是静态的;而平等路径尽管提供了更包容的解决方案,但又可能得出过于宽泛的界定。本文进而提出,一个标准单一的、确定的记者定义是难以企及的,可以借鉴科学的社会学研究的第三波理论研究对专家知识体系的解读方法,以一种分层理解的框架来界定记者。在这个层级中,最高层是专业记者,接下来是业余记者,最底层是信息传播者。不同层级传播者对信息秩序的贡献和作用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媒体需求。在这一时代发展变化背景下,对国内的编辑记者也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当前的编辑记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编辑知识,还要对采访、摄影、计算机操作以及数字设备使用和信息发掘技术进行有效把握。本文重点探索新时代编辑记者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调查记者的职业意识及行业生态的总体特点如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如何影响和改变传统的调查性报道生产方式?以QQ群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如何推动调查记者群形成网络职业共同体?回答这些问题既需要学者的观察,也需要记者的思考。最近,由"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上海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7,(5):2-8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参与性媒介,是当今中国新闻从业者重要的信息搜集和意见表达平台。本文以当代中国职业记者为研究对象,以他们的微博使用为切入点,考察他们的社交媒体实践与职业角色认知。研究发现,中国新闻从业者最为看重的职业角色仍是中立式的信息传播者,但参与性的"监督与影响"角色的重要性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微博场域中,社交媒体的使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职业记者的角色认知,他们的媒介实践和角色认知都更多地受到组织宏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的话]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延展性的概念,"透明性"拓宽了客观性所规范的主体,隐秘地改变了客观性的取向.建立在"可见"和"可知"基础上的新闻透明性,在数字时代不仅包含内容透明,还应涉及平台透明和算法透明.新闻聚合平台和社交媒体将成为提高新闻业透明性和开放性的主要载体.新闻透明性的演进由三种逻辑推动,即记者重塑职业权威身份的可能,"技术之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记者角色认知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有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以来,职业活动就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种专门社会职业的新闻记者群体,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不同于其他职业的鲜明特征。改革开放30年来,记者的职业特征和社会角色认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回归新闻记者职业本身,是这一变化的趋势。同时,其他各种关于记者角色的认知仍有存在的空间,呈现出一种观点的多样化状态。  相似文献   

19.
甘红 《传媒观察》2015,(3):62-63
随着3G手机的便捷以及网络的无线,曾经作为喉舌的信息传播通道被彻底踩平。面对无处不在的公民记者,传统媒体的职业记者或积极转型为全媒体记者,或消极堕落为网络"文抄公",职业前景堪忧。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专家学者多谈媒体怎么办,却较少谈及记者怎么干。本文从记者的视角探讨了职业记者在"速度"、"广度"等受困的情况下,如何传承老一辈记者的优良作风,从高度、深度和温度上实现新的突围。  相似文献   

20.
数字新闻研究方兴未艾,技术、制度、实践和行动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成为认识和(重新)概念化新闻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关键面向.然而,如何把握这些不同认知对象在该领域研究中的组合和动态,并协调它们之间不对称的方法论取向是极具挑战的.本文首先梳理了新闻流通概念化的历程及其研究的演进,然后从"关系可供性""扩散网络"和"流通秩序"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