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新闻,究竟应该如何去评判呢?笔者想从以下几点谈谈看法. 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 所谓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  相似文献   

2.
贾广惠 《现代传播》2014,(4):75-78,83
"癌症村"议题多年来持续见诸于多家权威媒体,环境污染加剧了人们对癌症的忧虑。各地出现的"癌症村"经历了媒体的建构,成为重要社会议题。报纸对其的传播策略与手段值得反思。本文通过对传媒议题的命名、"描写"、代理与存在的不足等多方面的考察,试图探索这一重大社会议题的建构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2014年8月,"女大学生"频频出现在国内各类媒体,"女大学生失联"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媒体通过新闻的选材和语言组织营造了一种拟态环境,女大学生被标签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设置议题,对此形成报道规模,首因效应导致后续报道难以改变受众对女大学生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4.
凌菁  黄思 《中国出版》2014,(19):30-33
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到,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景都是通过媒介对外在世界的建构形成的。议题设置是媒体建构世界的主要手段,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1]它主要通过两个层面的显要性转移来进行,第一个层面是客体议程的显要性转移,客体是指我们的注意力所指向的事物,或者我们对之持有态度或意见的事物。[2]媒体通过选择客体来决定人们看什么;现实世界的环境太复杂,变化太快,人们没有办法直接去了解它,媒介成为人们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媒体客体议题的选择决定了人们的认知层面,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引导人们把注意力和关注度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问题上。第二个层面是属性议程的显要性转移,属性是指充实每个客体图画的那些特点和特性。[3]每个客体都有无数的属性,媒体通过选择和突出某一属性来引导人们怎么看,影响人们的态度层面。个体由于经历和认知有限性,在获取议题的时候,常会产生一种导向需求,即人们尝试提取意义的努力,这种引导主要依靠大众媒介来完成,大众媒介通过建构事物意义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本文从议程设置的角度对《潇湘晨报》的女性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媒体是如何建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形象在媒体中的呈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5,(9):18-25
本文基于安东尼·唐的"议题关注周期"模式考察美国主流报纸在2000-2013年间报道中国环境与中国回应气候变化的轨迹,从报道量变化及其激发事件反映美国媒体建构的中国环境形象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回应气候变化议题在此期间经历了完整的媒体关注周期,现处在"后问题阶段",而对整体中国环境的媒体关注还处在上升期。在此过程中北京被建构为中国的污染中心,中国被建构为气候变化议题的症结,偏颇的媒体建构有其内生与外生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突发事件频发的时代,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不能盲目追求爆炸性、独家性,而应充分考虑突发事件报道的社会影响.议题属性设置理论为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提供了一个视角:议程是由一系列议题组成的,不同的议题被赋予不同的显著度,因为在议程中每个议题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而每个议题本身又包含着许多不同方面印每个议题都有其自身的属性,这些属性可以用来评价或思考这个议题.正如媒体对不同的议题的设置会影响该议题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媒体对于某个议题不同属性所赋予的不同显著性,会影响受众对于该议题的认识.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通过对于事件属性的选择,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佳 《今传媒》2016,(11):51-52
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今天的一个热词,作为公众收发信息最常见的传播平台,很多社会舆情都引爆并发酵于社会化媒体,它扩大了舆论传播主体、重构了受众身份、拓展了舆论传播载体、丰富了舆论议题内容,对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形成冲击,也引起了网络舆论环境的变迁.面对新的情况,要想有效地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就要首先厘清网络舆论环境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8.
西方传播学有一个定律,即媒体的议程设置不能决定受众怎样想、却能决定他们想什么。这就是说,媒体的议题决定受众的议题,受众的话题总是随着媒体跑。这并非是个科学的结论,至少有以偏概全的倾向。新闻传播的实践恰恰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正是受众的议题决定媒体的议程,否则受众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7,(3)
本文以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冲突性议题如何进入公共话语空间、媒体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框架以及在建构过程中所呈现的媒体公共性及其特点做了详细阐释。文章认为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在社会权力竞技的过程中被逐渐凸显和放大,通过媒体呈现进入公众的话语空间。为了体现媒体的公共性,媒体运用"国家-社会"框架、"公共领域"框架和"社会共识"框架去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但是,在喉舌理念和市场理念的双重压力挤压下,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呈现出"差异性"、"片面性"和"破碎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者一个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1992-2013年的22年对精神病的报道进行分析,探讨主流媒体如何构建与呈现精神病议题,以及这一呈现方式在22年间的变化.研究发现媒体对精神疾病的报道存在"事件性"报道的倾向,精神病患者在媒体中的形象被扭曲和妖魔化.  相似文献   

11.
一、从议程设置到议题融合 议程设置是指媒体有意无意地建构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话题.这一思想是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首先提出来的.科恩认为,媒体在使人们怎么想这一点上很难奏效,但在使人们想什么这点上却十分有效.1972年,麦库姆斯(Mc-Combs)和肖(Shaw)在<舆论季刊>(Pub-lic Opinion Quanerly)上发表了<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通过实证调查研究,证实了此前科恩等人提出的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猜想的成立.  相似文献   

12.
媒体环境与媒体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社会公共部门.媒体对社会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对大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以及手机短信、彩铃等,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传媒营造的环境空间--媒体环境.关于媒体对人们的影响,W.James Potter在其<媒体素养>一书中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媒体传播效果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有着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诚然,媒体环境已经成为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处于囧境中的传媒业并非没有机会,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发现" 时代"中社会传播领域新的需求空间.应该说,环境监视与议程设置是传统意义上媒体的基本角色与职业责任.在"危机中"的社会.由于全民表达时代的到来和社会议题上"共景监狱"的形成.媒体的角色与责任必然发生深刻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关键理论之一。当下媒介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传播模式正在被颠覆,延续传统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思路,研究遇到困境。根据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形成的新模式,我们提出新的研究假设和新的议题显要性转移图,并做一分析,在新媒介环境下,由多元个体组成的社群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介对于人们想什么或者怎么想具有重要作用,个体和社群议程是大众媒介议程的重要补充源,不局限于以媒体议程设置为中心的单一研究方向,把使用新媒介的个体和社群对媒体议程的作用纳入研究的重点范畴,重视新媒介的平台作用,最后提出了新的议程设置的效果地图,归纳出了研究的新重点。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旧媒体共同影响信息传播的今天,信息的传播呈现出更高效、更快速、更多元化的特性.为揭示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信息传播的结构和特点,笔者借助于"5w传播模式",对武亦姝走红现象进行解读.结论认为,在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体、受众的共同作用力下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合力不仅能设置议题而且能形成社会议题、反映社会议题,使武亦姝走红的同时进一步传播了传统古诗词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环境议题"PM2.5"为研究对象,以议程设置为理论框架,着重于属性议程设置,分析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5月1日期间"PM2.5"议题在中国的议程设置过程,考察真实世界指标、政策议程、媒体议程、网民议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舆论与真实世界并非完全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媒体报道与网民议程相关,但相互间设置关系较复杂;媒体和网民议程的信源及对象选取差异较大;两者议程属性皆偏重"现在-问题"型,停留在"浅绿色"环境观念阶段;媒体议程情感偏中性,网民议程多负面。本研究改良了传统议程设置过程模型,提出我国环境议题建构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2060碳中和"引发了环境议题下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型.本研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推特中这一议题的传播图景和路径进行考察.在传播图景方面,本文总结出相关议题下的三种话语:在碳中和议题连锁效应的影响下,更具建设性色彩的科普和合作框架成为推特的主流框架,形成"长尾效应";以环境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批判性话语则带来了海外网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与反思;更具负面色彩的对抗性框架则受国家间经济及政治议题影响较大.在传播路径方面,网络结构位置更加重要的"跨界式KOL"多为持正面立场的环保领域专业人士,显示出较大的"破圈"潜力;相比之下,政治人物及媒体虽然获得了较多关注,但其仅在小圈层内进行传播,影响范围有限.基于此,气候议题下的国际传播应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平台化世界主义进行转型.  相似文献   

18.
李兰 《东南传播》2013,(3):44-47
媒体的公共议题呈现方式关乎媒体能否担当公共领域的职责。2012年初的归真堂事件,引起了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去年2月初至3月末媒体对归真堂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分析在"归真堂"议题中媒体如何对事件进行议程设置。研究发现,媒体对归真堂事件的呈现经历了从喧哗到沉寂的阶段。媒体主要将其建构为道德议题,诉诸公众情感,但却缺乏理性的协商和深层次讨论,最终导致这一议题在没有实质性讨论结果的情况下迅速沉寂。媒体没有担当起公共领域之职责。"从喧哗到沉寂"并不仅仅存在于归真堂事件中。诸多重要的公共议题都经历过从喧哗到沉寂的演变,这背后有政治、商业追求和专业主义认同等多重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也出现改变,本文分析了媒体议题议程设置与属性议程设置的现象,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对互联网时代下媒体的发展提出引导.  相似文献   

20.
智能终端的普及降低了传播的门槛,更多的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设置议题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转发抽奖"是社交媒体中传播主体经常采用的方式,传播者将议题和奖品绑定,要求受众转发信息即达成中奖条件从而加强和扩大传播效果。本文就社交媒体中"转发抽奖"所产生的议程设置效果进行探究,并进一步论述社交平台环境中议程设置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