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作品长期以来未能引起教材编写者的关注,像刘绍棠、贾平凹、陈忠实、史铁生等都有作品人选教材,而莫言作品却因为题材和风格的特殊性一直未能人编中学语文教材。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鼎足否该入选中学教材的话题再度引起热议。  相似文献   

2.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名字开始越出文学圈,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符号,如同篮球姚明、网球李娜、羽毛球林丹那样的中国新面孔。而教材编写者也宣称将尽快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入莫言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我个人很乐意推荐莫言更多的作品给语文教师与中学生,如果我们能够相对多地阅读莫言,会发现有更多比《透明的红萝卜》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可以挑选,  相似文献   

3.
《当代学生》2012,(23):8-10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莫言热",其作品入选中学生教材也很快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消息传出,引来一片热议。反对方认为此种做法太功利,莫言作品不适合中学生年龄层,甚至有人担心标准化教学会"害"了莫言。当然,也有不少声音对此表示支持,认为此举既可拓展学生视野,又能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对此,你怎么看?本期热点话题,我们请来上海工商信息学校"青藤"文学社的同学一起来聊聊"莫言热",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热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4.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及其带来的轰动效应.使“莫言”成为了今后中学语文教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本期我刊特设“莫言与语文教育”专题,从莫言谈语文教育、莫言作品介绍、莫言作品与语文教材、如何开展莫言作品教学四个角度,揭示莫言与语文教育的不解之缘,敬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5.
郭文婧 《生活教育》2012,(21):12-13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语文出版社称,目前该社已确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泽认为,不要低估中学生的理解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非常适合中学生读。(《京华时》10月14日)语文作为母语教科书,承担的命是多重的,既有工具性的"读  相似文献   

6.
八卦田     
《小学生时代》2013,(1):22-23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进教材 据新华社电,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久,莫言的作品就有望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此事引发社会热议,焦点集中在普通中学生是否读得懂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等。  相似文献   

7.
莫言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其文学成就显著,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由于莫言作品的负面解读与争议性,导致莫言的文学作品一直都以尴尬的局面被拒在中学语文教材的门外,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学语文教材一直都具有封建性、保守性的特点,再加上中学生的主观接受文学的水平与能力,导致莫言的文学作品在受到众多争议与讨论后才真正走入中学的语文教材中。  相似文献   

8.
《教育》2012,(31):16
马涤明在2012年10月16日《羊城晚报》撰文指出:莫言作品要进中学教材,引发一些争论。有人担心,莫言的作品让中学生学习,他们能理解多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是不是最适合中学生学习?固然,出自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文学作品,是否适合中学教材,这个问题不能不斟酌,但更重要的问题还是,选莫言作品进教材,究竟是出于何考虑:是认为莫言作品能够更有利  相似文献   

9.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了全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也引发了国人对于莫言作品的阅读热.通过对中西部五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看到了90后大学生对莫言作品的接受现状.尽管他们中许多人不太喜欢莫言的作品和对诺贝尔文学奖知之甚少,但莫言获奖后的确把他们的一部分注意力转向了文学.影视剧的推波助澜,促进了莫言作品与大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要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达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全面的语文教材”的研究.它是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的不可忽视的工作,也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材设置单一,或以“文章作品”为语文教材,或以“文学作品”为语文教材,而严重忽视“话语作品”为语文教材.作为“全面的语文教材”至少应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话语作品的语言教材、文章作品的文章教材、文学作品的文学教材等三大类别.  相似文献   

11.
正纵观语文S版小语教材,人文性是教材的一个亮点。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紧扣并深挖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以"人文"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习得语言,获得"人文"情感的积淀,从而释放文本的"人文"之美,以及传递"人文"之美呢?一、深挖人文底蕴,陶冶人文之美人文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的一条主线,纵观语文S版课文,既有中国作品,又有外国作品;作品反应的时期既  相似文献   

12.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作品是否应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话题引起了媒体热烈讨论,而针对其作品是否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观点针锋相对。抛开莫言获奖本身就可以发现,作品能否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应遵循价值逻辑、心理逻辑、体系逻辑,而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非入选教材的决定性理由。  相似文献   

13.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近一个月,但是围绕着莫言及其作品的热评、热议、热卖.依然是高烧未退。在学界专家的解读中,莫言的文学世界逐渐清晰、鲜活起来。同时,热度早已蔓延到作品之外,出版、旅游、文化产业、注册商标……只要能沾上边的,都在赶这股“莫言热”。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红高粱》部分章节已经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随着《透明的红萝卜》入选,关于莫言作品进教材的争论还将会继续的。  相似文献   

15.
热切期盼中,我们终获惊喜: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喜讯传来,举国为之沸腾。这是我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各大媒体近日热烈与激情地报道这一盛典。应读者之需,本刊意欲从莫言本人、莫言作品、莫言获奖对我们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尽量翔实全面地叙述、分析这一重大事件之于普通国人的意义,希望让今日的"莫言热"成为永恒的一缕阳光,照亮书山学子的未来之路,照亮文坛,照亮我们的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16.
作品需要经过慎重修改方能成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本改动是语文教材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成功的文本修改推动教材经典的塑造。选文修改受政治、社会与时代因素,语言规范化,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影响,应遵从叶圣陶所述"作者文笔,各有风裁,我人加工,宜适应其风裁,不宜出之以己之风裁",以求"文质兼美"等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引起国人热烈反响。一时街谈巷议,人人争说。以往,也曾听说有些作品获得某某国际大奖,如电影、戏曲之类,然而,由于受众面小,有的作品在国内甚至鲜为人知,影响十分有限。而此次莫言不同,在获奖前,他的作品已广受关注。不仅国内多部现当代文学史论著论及,他的作品还入选多种大中学文科教材。莫言获奖是实至名归,也是众望所归。它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在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在中国当代文学教材中的地位值得重新思考和定位。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乃至世界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如何进行当代文学的教材编写及在教材改编滞后的情况下如何讲解莫言及其作品是当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材既然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那就要将教材置于课程文化的原则下进行选编。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籍作家首次摘得此项世界顶级文学奖,消息传来,莫言立马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他的作品当晚在宣布后即引起高度关注,如上海书城迅速作出反应,连夜将他的书在一楼显眼处开出专柜,第二天即告售罄,一时洛阳纸贵。北京的语文出版社即表态说,"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我们的  相似文献   

20.
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文学界、影视界掀起了一股"莫言热"。由此,莫言也从一位"有限度"的作家成为众人瞩目的"文化英雄"。在这股"莫言热"的背后,需要冷静地思考:莫言的成功不单单是因为其获得了诺奖。莫言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别具一格的文学审美判断力,悲悯的人间情怀,以及非凡的创作个性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基于此,主要对莫言作品中的美学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对表现力、作家审美判断力以及评奖制定进行分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文学审美价值判断尺度的探索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