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个案例并不新奇。毋庸讳言,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的现象,在校园里可谓司空见惯,不会有人去计较这些稀松平常的事,因为这算不得什么问题。但经案例中“儿子”这么一说,经母子间这么一交流,那个似乎不算“问题”的问题就立即变得严重起来,我们这些搞教育的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并且面有发红发烫的烧灼感。为什么?只因为它事关师德,事关为师者的品德,如同一个女人被指为不顾“贞操”,没谁不在乎,没谁当儿戏。  相似文献   

2.
曾有一位第一次作班主任的年轻教师问我 ,应如何看待处理这样一个问题 :该班有一位同学因意气用事而违纪 ,被学校警告处分。事隔一个学期后 ,该生非常积极地准备竞选班干部 ,可该校管德育的一位领导说 :连处分还没撤销的学生没资格当学生干部。看到这位年轻教师左右为难 ,我坦率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这位学生完全可以竞选班干部 ,而且 ,无论他能否竞选上班干 ,都将是一个教育引导他的良好契机 ,为师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意大利的学校里 ,是不设类似于中国中小学这样的班干部的 ,该国的学生认为 ,同学之间是平等的 ,谁也无权管谁。而在美国的中…  相似文献   

3.
学习困难而心理又有障碍的学生,一直令老师很费脑筋。王小明就是这么一个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是我校有名的“三不学生”:上课不听讲,不写作业,考试不做题,被老师们称为“刀枪不入”。你一管他,他干脆就不来上学,谁都拿他没办法。新学期分班时,他居然被分到了我们班。看着他那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我只能怪自己手气差,谁让我摊上这个班呢?  相似文献   

4.
在人的一生中,谁没受过批评?正是有了批评,才使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一步步成长起来。与此同时,谁又没批评过别人呢?尤其是为人师者,看见学生行为发生偏差了,察觉学生思想有问题了,一定会给予批评。此时,应怎样来批评学生呢?  相似文献   

5.
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有时,不厌其烦地进行个别教育并不见效,而通过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却往往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一次,我发现半个馒头放在教室里的炉盘上,好几天没人拿走,问是谁的,谁也不吭声。联想起以前也曾几次发生过早点没吃完就被扔掉的事,不由引起了我的深思。  相似文献   

6.
镜头一:某个小组正津津有味地讨论,其中却有一位学生目光走神,甚至抓耳挠腮,游离于小组之外。镜头二:某位学生正在发言,还没说完,其他学生都争着说:"不对,不对,老师,我来……"镜头三:一个小组刚展示完,就"哗哗"地站起一群学生,纷纷进行补充,争得谁也听不清他们表达的内容。镜头四:老师面对高高举起的小手,叫了其中一位学生回答,没被喊到的学生即刻叹气,有的甚至趴到桌上如泄了气的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反观我们的课堂实践,学生真正亲历学习的过程了吗?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还没来得及自主思考,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让他们进行交流;学生还没来得及合作交流,教师就会“一锤定音”;学生还没来得及与文本亲近,就要先来欣赏课件。课堂上,学生跟着教师精心预设的脚印一步一步走着,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当学生需要思考、需要交流、需要阅读时,教师应该耐心地等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交流、阅读,把课堂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  相似文献   

8.
你有多久没被自己感动过了?无论你是谁,现在干什么,只要你曾当过小学生(嘿,你一定当过),你就会被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那个一年甲班34号……  相似文献   

9.
休完病假回来上第一节课.我发现各班教室的桌椅摆放发生了些变化。原来的行或列被几个圆圈代替。学生七八个人不等围坐在一起,这样上课时就会有一部分同学侧对或背对着黑板.实在不利于听课、做笔记和师生互动。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开小差,走神和不注意听讲的机会。试想一下,师生目光都没机会交流,教师怎么提醒学生,怎么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又怎么理解老师的讲授,并及时地作出反应?学生整节课都得侧身扭头,如何不累,如何不分散注意力?真不知道是谁的主意。问及这样安排的原因,学生说:"这是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0.
现象一: 早读课,教室门口散落了一堆垃圾。第一个学生进门时愣了一下,随即跨了过去。第二个学生看了一眼,说:“谁那么缺德。”学生陆续走进教室,有些男生大大咧咧地踩着垃圾进门,有些女生则绕道走后门,有些人干脆装作没看见。查卫生的来了,立即扣分并要求打扫。一位班干部站起来:“这是谁干的,害得我们班扣分。”“一定是值日生偷懒。”“好像是某某,他昨天最后一个走的。”“谁干的谁扫。”七嘴八舌就是没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其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明白一个人的感受要比明白真相更重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话多并不见得有效。有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进行交流,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对方感受到被关爱。  相似文献   

12.
所谓易位思维是指行为主体站在行为对象的角度进行思维,它是用于沟通和交流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技巧。由于从行为对象角度确定的行为方式和内容更易被对象接受,从而使沟通、交流实现高效化。因此,这种思维技巧被广泛采用。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过程,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教学客体,这是一种单一的教学主体论,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  相似文献   

13.
在某校听课后,和一位年轻班主任交流,谈起了班级管理的话题。他沾沾自喜地说道:“我们班有几个‘问题学生’,上课特别喜欢捣乱,班里的几个学习小组都不愿接受他们。现在不是提倡民主管理吗,我便把这几个学生的名字写在小纸条上,然后让小组长抓阄,抓到谁就是谁,终于把这个难题解决了!”看着他洋洋得意的神态,我却陷入了深思。  相似文献   

14.
目前语文作业批改的方式多为教师坐在办公室全批全改。这种方法往往耗去了教师大量的心血,但效果却因缺乏实效性而不理想。当然也有随堂作业抽批、抽改的方法,但也是不被经常使用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师不放心,不知道没被抽到的学生情况如何;二是学生有投机取巧的心理,这次抽到下次就不认真做了。如何才能提高学生作业的批改效率呢?面批作业可谓是被认可的一种方式。怎么样的面批才是有效的呢?怎么样的面批才能形成师生平等的交流呢?  相似文献   

15.
休完病假回来上第一节课,我发现各班教室的桌椅摆放发生了些变化.原来的行或列被几个圆圈代替.学生七八个人不等围坐在一起,这样上课时就会有一部分同学侧对或背对着黑板,实在不利于听课、做笔记和师生互动.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开小差,走神和不注意听讲的机会.试想一下,师生目光都没机会交流,教师怎么提醒学生,怎么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又怎么理解老师的讲授,并及时地作出反应?学生整节课都得侧身扭头,如何不累,如何不分散注意力?真不知道是谁的主意.问及这样安排的原因,学生说:"这是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6.
小米 《成长》2005,(2):13-14
1983年,我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小学那会架,被打的一般是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偏偏我对“独生子女”这个词心怀憧憬,常常极力隐瞒我有哥哥的事实,隐瞒的结果是我没少被打,一次被弹弓打到,眼睛肿得老大,几乎看不到东西,因为害怕眼睛瞎,也忘了疼痛。被打这么严重也不敢告诉我哥,一来怕他被人打,二来也想把他留到最需要的时候再用。后来,我哥很生气地去我班埋伏许久,也没抓到那男生,从此,谁都知道那个全校学习最好的家伙是我哥。  相似文献   

17.
在班级管理中,作为以人为对象的班级管理,把学生的心理因素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能有效地促进班级管理。在多年的班级工作中,我体会到正视六种心理现象尤为重要。一、“没办法,改不掉”———正视学生懒散的习惯心理早上做早操,总有几位学生不是没起来,就是早操过半时才姗姗来迟;班级集会或其他活动也总有几位一声“报告”打断了教师正在讲的话……这些学生懒散的行为是由习惯心理造成的。人的行为反复出现就会养成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习惯心理就会使该行为反复出现,没有更多的大脑理智性的思考。有时这些学生自己并非愿意这样,习惯…  相似文献   

18.
在很久以前,森林里的动物们曾举行过一次“动物大评比“的比赛,主要是比谁最高,谁最矮,谁最大,谁最小……经过一番比较,结果出来了:大象最强大,长颈鹿最高。猴子最笨……猴子最笨?原来,小猴子总是不学习本领,也不发挥自己的潜能.觉得学这些是没必要的。因此,它被动物们认定为没一技之长的最笨动物。  相似文献   

19.
幽默笑话     
一分为二老师:谁能举例说明"一分为二"的哲学道理?学生:老师,一件上衣把袖子剪下来,可以分为一件马甲和一副袖套。失败的教育学生甲:"咱们数学老师好失败啊!"学生乙:"何以见得?"学生甲:"常看见有人在数学课上偷看小说,却没看见有谁在语文课上偷看数学!"  相似文献   

20.
肖亚莉 《辅导员》2013,(2):22-22
<正>休完病假回来上第一节课.我发现各班教室的桌椅摆放发生了些变化。原来的行或列被几个圆圈代替。学生七八个人不等围坐在一起,这样上课时就会有一部分同学侧对或背对着黑板.实在不利于听课、做笔记和师生互动。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开小差,走神和不注意听讲的机会。试想一下,师生目光都没机会交流,教师怎么提醒学生,怎么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又怎么理解老师的讲授,并及时地作出反应?学生整节课都得侧身扭头,如何不累,如何不分散注意力?真不知道是谁的主意。问及这样安排的原因,学生说:"这是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