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骚》描写本草有22种,其意义在于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艺术效果,这种描写对后代诗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也真实地反映了医药文化的发展历史。《诗经》中药物描写的比兴之义是原始的近乎功利主义的,而《离骚》中药物描写的比兴之义是文学的,属于审美范畴的。  相似文献   

2.
屈原创作的《离骚》在语言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离骚》句式以杂言为主,参差错落,灵活自由,具抒情性;第二,《离骚》继承《诗经》比兴手法,风格瑰奇浪漫;第三,大量吸收楚地方言入诗,辞采丰富,语言华美,寓意深刻。  相似文献   

3.
《离骚》中贯穿着一个宏大精密的比兴体系。它可分为材料、本体、运作三个系统。材料系统分为十二个子系,既丰富又具条贯;本体事理分为五大方面,涵盖了《离骚》的主要内容,运作系统分为九个子系,各子系都有其独特功能,对全诗起着不同作用。比兴体系还赋予全诗以形象美、华艳美、奇幻美等五种美感。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的《潇湘怨词》写怨,继承屈原《离骚》的写作特点,即采用比兴手法以及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抒发其故国之思和民族之痛,堪称“字字楚骚心”。  相似文献   

5.
《离骚》是审美的典范。诗中屈原追求美政,以身殉志;修养美德,九死未悔;以香草、美人、神话比兴,突显审美。屈原之求美,志坚情深;《离骚》之审美,意蕴丰厚。今人涵泳其中,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离骚》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自传性质抒情长诗,这首诗歌既是南方楚地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北方文化孕育的结果。《离骚》所表现的忠君爱国思想、"美政"理想是中原儒家思想的体现,并且比兴手法和"诗言志"的创作动机也与《诗经》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总之,《离骚》中饱含着北方文化的基因。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比兴》中关于比兴问题,不少人没有把它与其它篇章联系起来,只是把它作为一单独的篇章来认识,忽视了它在全书理论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和评价《比兴》篇的理论贡献,是当前《文心雕龙》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大家知道,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手法,在《诗经》和《离骚》等诗作中,这种手法早就被应用。早期的文学批评家,对这一重要的文学方法曾作过多种解释。郑众在给《周礼·大师》作注时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比是打比方,兴是借一件事物  相似文献   

8.
《离蚤》中贯穿着一个宏大精密的比兴体系。它可分材料、本体、运作三个系统。材料系统分为十二个子系,既丰富又具条贯;本体事理分大方面,涵盖了《离骚》的主要内容;运用系统分为九个子系,各子系都有其独特功能,对全诗起着不同作用。比兴体系还赋予全诗以形象美、华艳美、奇幻美等五种美感。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既是以儒家思想为其理论体系构架的,那么刘勰的神怪观也是在中国古代巫卜文化的流风余韵——儒家客观唯心主义天命观影响下形成的。他承认终极意义的神的存在,但同时又反对在现实中过多训说、在文章写作中过多描写神以及人神之间的动作、行为。反映在其比兴观中,他表面上赞扬《离骚》中的比兴之义,但事实上这是不合于他的以现实生活中常见、实有的物象来运用比兴手法的比兴观的。  相似文献   

10.
屈赋是在荆楚原始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艺术之花 ,其代表作《离骚》具有浓厚的原始文化色彩。诗中肇赐嘉名、陈辞重华、上下求女、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西北等重要环节富含原始文化内涵。比兴手法所表现的好修之志贯穿《离骚》脉络的始终 ,这一手法是以巫术原理——相似律——为思维基础的 ,较《诗经》保留了更多巫术色彩  相似文献   

11.
一、等待学生来定义学习《离骚》是否有意义 《离骚》很古奥,在中学生眼里好像很难的样子,讲起来有些费劲.同时也有些费力不讨好,能不能有一个很亲切的目的,让学生学起来带劲,教师教起来有意思.我反思以前的教学,有点把《离骚》想得太高大上,如学习《离骚》中屈原的高尚人格;学习《离骚》中的比兴的手法和香草美人的美政思想等等.这样的目的高则高也,却容易让学生敬而远之.这次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定义学习的目的,也就是我试着不预设目的,一起和学生理解《离骚》写了什么,学习它有无意义,如果有意义,那么意义在哪里.  相似文献   

12.
“椒兰”之争,是《离骚》香草训释中的一个重要论题。有人认为实有所指,“兰”就是楚王少子令尹子兰,“椒”就是司马子椒;但也有人认为《离骚》香草虽取比兴之法,但决不可能专指某人,如果椒兰有所指的话,那么蕙茝、留夷等又指哪些人呢?两  相似文献   

13.
《离骚》在艺术上的伟大创造,除了前人已作过较多论述的关于诗歌形式、语言、韵律、格调等方面的创新外,更重要、更突出地表现在幻象与现实相交织相渗透的创造性描写、多层次的比兴艺术及完整的比兴体系的创建和借男女离合之情反映现实政治艺术传统的开创这三点上,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最早指出《离骚》与《诗经》承传关系的,是汉武帝时的刘安。他认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班固《离骚序》引)连对屈原颇有微词的班固也不得不承认:“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汉书·艺文志》),到了东汉末年的王逸,作《楚辞章句》,则从“比兴”艺术手法这个角度,突出了《离骚》对《诗经》的承传关系。到了南朝的刘勰,作《文心雕龙·辨骚》篇,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第一次对《楚辞》与《诗经》的承传关系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认为屈骚是“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下面笔者将从主题表达,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神话继承四个方面阐述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比兴》是《文心雕龙》第三十六篇,是刘勰首开先河地以专篇形式论述古代诗文的创作方法,是刘勰文学创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心雕龙·比兴》之"比兴"观的理解关系到对刘勰整体文艺理论思想的全面的认识。20世纪以来,对于《比兴》篇之"比兴"观的研究,总体说来,主要包含了"比兴"的本源考证、"比兴"的理论内涵界定、"比兴"的特征辨析、"比兴"概念的成因探讨、"比兴"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辩证、"比兴"的价值地位考察等几个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不仅对未来学界的研究有所帮助,同时对中西诗学理论的交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比兴》是《文心雕龙》第三十六篇,是刘勰首开先河地以专篇形式论述古代诗文的创作方法,是刘勰文学创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心雕龙·比兴》之“比兴”观的理解关系到对刘勰整体文艺理论思想的全面的认识。20世纪以来,对于《比兴》篇之“比兴”观的研究,总体说来,主要包含了“比兴”的本源考证、“比兴”的理论内涵界定、“比兴”的特征辨析、“比兴”概念的成因探讨、“比兴’’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辩证、“比兴”的价值地位考察等几个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不仅对未来学界的研究有所帮助,同时对中西诗学理论的交流失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屈骚对我国诗歌艺术表现方法的发展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一般论者大都局限在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方面,笔者认为,屈骚对《诗经》比兴手法最大的创新与发展则主要表现在比兴象征上,特别是在比兴象征形象、比兴象征构思、比兴象征范围和比兴象征传统等方面都作了突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基本艺术特征,历代的学者对如何以比兴释《诗》的问题存在着歧异,《毛传郑笺》与《诗集传》的看法得到的认同最多,因而影响也最大。本文从比兴的定义入手,结合《毛传郑笺》和《诗集传》以比兴说诗的情况进行比较,探讨其间的差异和得失以便深入把握比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万志 《学语文》2003,(2):35-35
屈原的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即选了《离骚》、《涉江》等作品。说到屈原的作品,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是屈原对《诗经》开创的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许多学者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说。但他们论述的侧重点多在“比”上,对于“兴”却很少涉及。对“兴”这种表现手法,屈原到底有没有继承与发展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关于屈原《离骚》中的“求女”喻意 ,历来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 ,主要有五种。五说主要从写实的角度去理解“求女”喻意。如从《离骚》的主旨、文体特点和艺术风格综合考察 ,其中“求女”喻意较虚 ,喻指“求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