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著名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全诗仅二十个字,气势恢宏,意境开阔,因此诗句常被后人引用.  相似文献   

2.
“白日”辨     
许多评论文章对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的“白日”没有加注或没有明确详细的注释、历来笼统地认为是描绘落日的全过程,其实,应该把“白日”理解为一个时段——白天。  相似文献   

3.
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0年11期《大量占有的自然生发》(下简称《自然生发》),被作者那种对于古诗教学的认真探究的精神所感动。细读之际,发现作者的几点见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20,(6):73-84
唐诗五绝《登鹳鹊楼》存在很多异文,包括诗题、作者及正文。基于大量的考证以及对该诗所有异文作了辨析,可以断定诗题不是《登鹳雀楼》,作者亦非王之涣。最早收录《登鹳鹊楼》的《国秀集》等诗选署名朱斌,《明一统志》等大量史志载明作者为朱佐日,而包括墓志在内所有关于王之涣的史料均未提及这首诗。另分析认为,朱斌和朱佐日应为同一人。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两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汇聚成一大宗十分宝贵的艺术财富,一直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古诗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古诗的语言具有凝练、和谐和富有音乐性的特点。教学古诗,通过朗读和背诵等训练,可以让儿童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增强儿童的语言修养。古诗又是形  相似文献   

6.
小学低段是学生接受古诗的初始期也是关键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领略古诗之美、爱上古诗,任重而道远.本文试图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在古诗教学中融入趣味白话故事和生动形象画面,同时又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寻找低段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王之涣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千余年来,大家都说这是一首好诗,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它有什么问题几年前,有一位数学教师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欲穷千里目,须上几层楼?”并且他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了答案:假如每层楼高度4m的话,须上4900层楼,才能看到地球上千里之外的景物。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王之焕,才华横溢,十几岁就已博览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成年以后,他做过管文书的小官。由于官职卑微,事务繁杂,加上当时政治腐败,他很快就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  相似文献   

9.
10.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 ,堪称唐诗中的珍品 ,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写了诗人登临鹳雀楼时所看到的壮阔景象和诗人急欲登攀绝顶放眼祖国千里山河的心情 ,从而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全诗四句 ,可分为两层意思。前两句为一层 ,写诗人登临鹳雀楼时所看见的自然景色。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写诗人向上望 ,向远处望 ,只见一轮明亮的太阳已依山而落。这一句点明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 ,同时暗点题中“登”字。第二句“黄河入海流”,写诗人向下鸟瞰 ,是近景。“入海流”是诗人的想像 ,并非目力所及。…  相似文献   

11.
(七)扇面 扇面形式不一,有圆的,有椭圆的,还有半圆的折扇。 折扇折痕上宽下窄,书写时尽用上部,可以分长短行写。首行多用短行,也可用长行;款字须写长些,以全其势。贾岛诗《寻隐者不遇》(图12),就是这种章法。团扇字的排列多是圆形,如王之涣诗《登鹳雀楼》(图13),也可排列成方形。  相似文献   

12.
古代诗人歌咏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很多。纵观这些古诗词,与“山”相关的“岳、峰、岭、峦、嶂”等词出现的频极率高。现将这些词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读到这样的诗篇,让我们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恰好诗人又叫"离离",也许与白居易此诗有关。此组诗里有许多动物与植物的意象,但都  相似文献   

14.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语文下册一篇课文中,并被重新命名为《草》,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15.
小语第七册教材选编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山行》,该诗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凯维德老师认为读“xiá”恰当一些(见《小学教学研究》2001年第3期)。此说笔者不敢苟同。首先,所举书证不足为凭。为了说明“斜”字读“xiá”音,凯文列举了《语文参考教案》和《唐宋绝句选注析》等书的注音或注释;而小学生古诗词《跟我背》(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也采用了此说,注云:“斜,这里为了押韵,可读作xiá”——而该书正文  相似文献   

16.
最早背熟的一首词,是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时就有些半懂不懂,上层楼就会有愁?就能够写愁?到底是什么引起词人如此愁绪呢?每当我自己登上家乡并不高的小山,除了有急迫的愿望在密密麻麻的楼群中找到自己的家.便是这些问题不停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而同时萦绕心头不去的那首《登鹳雀楼》读来的味道却是迥然不同。同样是登楼,为什么在不同的诗人这里却是有不同的情绪呢?楼上又有怎样的风景触动诗人敏感而细腻的神经呢?  相似文献   

17.
一、知诗人,解诗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唐诗吗?谁愿意背一首自己熟悉的唐诗给大家听呢?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凉州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研习《西塞山怀古》,体悟其深沉、含蓄的情感。2.通过对《与诸子登岘山》《咏怀古迹》等诗作的回顾,展示怀古咏史诗的一般结构,并总结归纳咏史诗的一般表现手法、技巧,把握咏史诗的大体步骤。3.以小结出的知识,指导学生阅读2008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登金陵凤凰台》。【教学方法】研读、讨论、启发。【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朝代更迭,盛衰无常,名人辈出……这流变的历史,自然成为历代文人的兴感之由,于  相似文献   

19.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第九册中的第25课:这是一篇“义包诗”,课以生动的描写,再现了唐代诗人李白创作《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情境。中第3自然段通过人物对话.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白与盂浩然之间“话别”时的深情。这一段自然是教学的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齐国凤 《山东教育》2004,(16):32-32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在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向我提出了“碧玉”是玉石还是美人的问题。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课下我和同学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