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友者 《收藏》2011,(5):24-29
明末清初是中国鉴藏史上的特殊时段。明中期以后,嘉靖、隆庆、万历诸帝因国库空虚,竟将书画抵充俸禄,致使大部分内府古玩、书画逐渐外流,极大地充实了私家收藏。至清初时,全国尚未统一,朝廷对书画无暇顾及,达官显贵一旦仕途败落,  相似文献   

2.
王照宇 《收藏》2009,(1):82-83
明代中期以后江浙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太湖为中心,北起长江,南至钱塘江,西达皖南徽州,东到东海地区的书画创作和收藏群体。这股收藏习尚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藏家辈出,其成员有贵族官僚、地方名流以及文人雅士等,从时人张丑的《清河书画舫》、汪珂玉的《珊瑚网书画跋》以及顾复的《平生壮观》等相关著述中不难发现,这个时期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书画收藏的一个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3.
周文昭 《收藏》2012,(12):108-115
2010年9月,在第五届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拉开序幕之际,“赵孟频”杯中国画名家邀请赛和南京博物院藏“虚斋名画特展”也同时亮相,可谓盛况空前。那么,“虚斋名画”指的究竟是何人藏画?  相似文献   

4.
万君超 《收藏》2014,(10):27-31
邓以蛰先生(1892~1973年,字叔存,号钝庵)不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美学家,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书画鉴藏家。在他的古书画藏品中,除了高祖邓石如的书法作品大多是家族传承外,其他的古书画均为平生节衣缩食购藏,而其中尤以元代书画居多。邓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鉴藏家,眼光独具,学识超群。已故著名国学大家朱季海先生曾在《朗润园读画记》一文中说过:至于以毕生之好聚于元画,讲求之精,收藏之富,就我平生所见,当推邓叔存为最。"邓先生的收藏品位和考鉴文章告知此道中人:  相似文献   

5.
张晓雯 《收藏》2012,(2):12-16
有宋一代,私人收藏文物之风炽盛,无论文人士大夫,或者大商人,或多或少都有书画或其他文物庋藏。北宋初期较为著名的私人藏家有楚昭辅、王溥、王贻正等。嗣后,苏易简一家四代皆好收藏,米芾曾赞日:"四世好事有精鉴,亦张彦远之比。"据史书记载,"靖康之变"后,南渡的私人藏家尚有宗室赵令畤(zhi)、赵与懃(qin),以及苏轼、苏颂...  相似文献   

6.
吕友者 《收藏》2011,(8):67-70
在大多数人眼中,黄宾虹(1865-1955年)是作为一名山水画大师而著称,然对于作为收藏家、社会活动家的黄宾虹,却少有人提及。事实上,黄氏一生都非常注重对古玩的收藏,古玩鉴藏对于黄氏的绘画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吕友者 《收藏》2012,(3):20-25
宋末天下大乱,御府所藏书画通过权臣和宦官之手纷纷流出宫外,如奸相贾似道便堪称"国盗",藏品之富令人咂舌。贾氏败落之后,他的藏品及一些宫廷绘画大量散失于民间,导致元代书画交易逐渐繁盛。加之元初诸帝在幼时就得到汉文化启蒙教育,即位后常乘兴挥毫赐臣。尤其是元仁宗酷爱书画,早在做太子时,他就"遣使四方旁求经籍,识以玉刻印章,命...  相似文献   

8.
万君超 《收藏》2014,(19):27-31
邓以蛰先生(1892~1973年,字叔存,号钝庵)不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美学家,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书画鉴藏家。在他的古书画藏品中,除了高祖邓石如的书法作品大多是家族传承外,其他的古书画均为平生节衣缩食购藏,而其中尤以元代书画居多。邓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鉴藏家,眼光独具,学识超群。已故著名国学大家朱季海先生曾在《朗润园读画记》一文中说过:至于以毕生之好聚于元画,讲求之精,收藏之富,就我平生所见,当推邓叔存为最。”邓先生的收藏品位和考鉴文章告知此道中人:  相似文献   

9.
董三军 《收藏》2013,(9):32-40
徐悲鸿先生既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  相似文献   

10.
张晓雯 《收藏》2012,(3):12-16
有宋一代,私人收藏文物之风炽盛,无论文人士大夫,或者大商人,或多或少都有书画或其他文物庋藏。北宋初期较为著名的私人藏家有楚昭辅、王溥、王贻正等。嗣后,苏易简一家四代皆好收藏,米芾曾赞日:"四世好事有精鉴,亦张彦远之比。"据史书记载,"靖康之变"后,南渡的私人藏家尚有宗室赵令畤(zhi)、赵与懃(qin),以及苏轼、苏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陆游、周必大、朱熹、叶适、刘克庄、贾似道等文人士大夫。两宋私人书画藏家人数众多,蔚为壮观,折射出宋代书画收藏之繁盛。然而,以书画成就而驰名艺坛的米芾却因其书画盛名,而掩其鉴藏大名,以致少有人关注米芾作为书画鉴藏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蔡森林 《收藏》2013,(11):132-136
2013年盛夏,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董事会一行。冒着酷暑,如约去拜访著名铜镜鉴藏家冯毅先生。走进冯氏寓所。但见客厅中错落有致地置满了各类专业典籍、图录和资料,尤其是四周墙壁上制作精美的极品铜镜拓片,已尽显主人品位的雅致、藏品的精湛。  相似文献   

12.
李烈初 《收藏》2008,(9):60-65
一蟹不如一蟹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才20来岁,很想学点鉴定书画的知识。当时,没有这方面的专著,古书只言片语,也是玄之又玄。唯一的办法,只有多听老一辈鉴藏家的宝贵意见。有一次,有位老先生在裱画店里鉴赏一件任伯年的桃花,说道:“现在外面这个就算真迹了。”我觉得他的话很奇怪:名家书画要么是真迹,要么是赝品,怎么会跑出个“外面算真迹,里面不算真迹”?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11,(3):I0016-I0018
中国书画拍卖连创天价,被新华社评选为2010年国内十大文化新闻第二条。无论是上拍数量、成交总量还是总成交额。中国书画拍卖都增长迅速,从而继续引领2010年秋季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  相似文献   

14.
张少华 《收藏》2013,(10):92-97
结识章瑜先生是在2012年秋季于台北召开的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上。当时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参加会议的收藏家和媒体人士开设夜间观展专场,我漫步故宫展厅,忽然听闻不远处传来爽朗的谈笑声,循声望去,只见一位魁伟轩昂的男士在众人的簇拥下正在讲解瓷器,他一身旅行装束,与其他参会者西装革履的着装迥然不同。我信步过去,好奇地探问这位先生是谁,得到的答复是他姓章名瑜,是一位祖传的收藏大家,祖上很有来历,有着了不起的家族收藏。  相似文献   

15.
赵榆 《收藏》2010,(8):13-17
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中国书画拍卖市场进入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把中国书画带进亿元时代,屡次刷新纪录.这一辉煌必将载入中国美术史册。  相似文献   

16.
李烈初 《收藏界》2011,(5):106-107
这是翁同的画吗?近见拍卖市场有一幅清翁同的山水画(图27),近景作山坡一角,茅庐一座,拥庐有松、竹、梅多株,一太湖石兀立树旁,主人端坐榻上,戴风兜帽,拥着炉火,旁一人,似侍者。中景简笔画隔溪山坡、水口,点簇杂树。远景一峰突兀。右上角题诗:"十年宰相寻常事,难得幽居静不哗。好共一炉煨芋火,岁寒抱膝对梅花。辛丑腊月五日山中,瓶叟翁同。"翁同(1830-1904年),字叔平,号松禅,江苏常熟人。  相似文献   

17.
臧婴 《收藏》2007,(5):159-161
当我登门造访时,程道德、汤蕉媛夫妇正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访谈节目。屏幕上,主持人正与一位收藏家对话,听他讲述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当年如何在北京大学团结一批优秀学者,积极救国的故事。屏幕上的这位收藏家,正是名人手迹鉴喊家程道德先生。  相似文献   

18.
赵榆  关宏 《收藏》2008,(11):20-22
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中贸圣佳、北京翰海、北京匡时、杭州西泠、北京华辰、北京荣宝八大拍卖公司2008年春季拍卖会,共成交文物艺术品11523件,成交额371亿元,比2007年春季的3096亿元总成交额提高198%。其中中国书画2008年春季成交1611亿元,比2007年春季的1302亿元提高了237%。因此,我们认为2008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总的走势是在平稳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钱道明 《收藏界》2011,(1):96-99
记得2007年岁末,浙江省博物馆举办"钱江流韵—钱镜塘捐献元明清钱塘名家书画作品展"。走出展厅,还有很多人追问十六根金条和一幅画的故事,祖父留下的许多书画艺品和鉴藏故事,至今让我们晚辈心怀激情和感恩。  相似文献   

20.
宋力 《收藏》2010,(9):76-78
记得在金融危机刚开始的2008年年底,整个艺术品市场似乎都在忧虑其强大的冲击波究竟会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各大拍卖行作好了减少拍品数量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的准备,而且出于对实际成交价格的顾虑,在拍品的征集中也持相对保守的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