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是师生对话、交流的平台,在“生疑、质疑、释疑”中拓展认知结构,深化认知水平.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生”动;设计梯度合适的问题,激活“生”动;顺学生自然思维,给“生”动以空间;适时引导反思,让“生”动更加深刻,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2.
董亚荣 《课外阅读》2011,(10):225-225
“动电可生磁,动磁可生电。”距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在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开了磁生电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文明的电气化时代。动磁可生电,有电必有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它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也等于单位正电荷从电源负极通过电源内部移到电源正极非静电力所做的功),既有感生电动势也有动生电动势,这是同一现象中的两类情况,何为“感”何为“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电磁感应现象中去学习了解吧!  相似文献   

3.
温春奎 《中学物理》2011,(11):14-15
在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中,把感应电动势分为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动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来源于“洛伦兹力”,而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来源于“感生电场”.非静电力不同——这正是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区别.而对感生电场又该如何认识呢?  相似文献   

4.
王伟 《考试周刊》2011,(85):82-83
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但是部分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动”的含义断章取义,认为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师问生答,热热闹闹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表动实不动。那么真正的“动”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让课堂真正“动”起来?作者对此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据最近“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 动”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就“校园伤 害”话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语 言伤害”以81.45%的比例成为小学 生最关注的、认为是最急需解决的 问题。校园“语言伤害”主要来自老 师和同学这两个群体,孩子们认为  相似文献   

6.
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图形的运动规律.“动”中捕“静”,以“静”制“动”,把握运动中某些极端位置或特殊位置,从特殊入手减少解题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7.
“运动教学法”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不断探讨、不断发现问题,自由组合或组织组合等形式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动腿、动手、动口、动脑去解决学习中突出的问题,“动”中有“议”,“议”中有“动”,师生互动.互相交流,相互帮助,加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谊,突出“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跃、热烈、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参与,掌握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变“教堂”为“学堂”,变“讲堂”为“议堂”的运动教学方法.没有“运动教学法”就没有愉快教学,愉快教学又反作用于“运动教学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数理化》2010,(1):43-43,45
知识梳理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动态几何与函数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越来越多.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把握动点运动与变化的全过程,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解答的思路是“动中取静”,在“静”中探求“动”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
“动”与“静”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动”与“静”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近年来,部分省市将课本例、习题由“静态题”编制成“动态题”——中考试题.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同学们学会“动”、“静”转换,掌握解这类题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1.产生动生电动势时,切割磁感线运动的这部分导体等效为电源由导体在恒定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做动生电动势.这类问题中画等效电路的方法是:根据E=BLv或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得动生电动势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动态问题的解题方法主要有:1.“化动为静”,了解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画出变化中的不同图形,并逐一研究;从动点、动线到动形,从移动、折叠到旋转,从运动变化(动)中寻求图形间(静)的位置关系.2.用动态思想,“动中求静”,抓住运动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图形”等为“向导”,以不变应万变,  相似文献   

12.
新基础教育的评课.就是看学生有没有得到主动发展为标准,因此,让学生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成为我们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教师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华英学校地理课堂由原来的“一问一答”、“师问生答”模式变成“互问互答”。  相似文献   

13.
“动”与“静”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辨证关系中的一对重要矛盾.整个宇宙空间的所有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着,而静止恰是相对的.在数学问题中当然地存在着这种“动”与“静”的辨证关系.充分利用这种辨证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思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中,与“动”有关的问题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可以充分利用“动”与“静”的这对矛盾着的辨证关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中考中,常出现“两动点型最值问题”.这类问题涉及两个动点,使问题显得扑朔迷离,往往处于填空题、选择题或解答题压轴或次压轴的位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是通过适当的方法实施消元,将“二元”转化为“一元”.借鉴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想方法,我们发现,若能找到适当的方法实施“消点”,将“两动点”转化为“一动点”,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动态几何命题的趋势是:运动对象从动点型→动线型→动图型;运动形式从平移→旋转→对称→位似→折叠;蕴涵的函数关系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分段函数.从知识整合的角度来看不仅有几何代数的数形结合,还有几何坐标的解析整合,较好地渗透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有较强的综合性.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解决动态几何中的函数问题.其基本策略:把握图形的运动规律,寻求图形运动的一般与特殊位置关系,在“动”中探求“静”的本质,在“静”中去探“动”的规律.解决问题时在“动”中建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在“静”中利用函数关系解决几何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让素质教育在课堂主渠道上得以真正落实.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使课堂生要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我们知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静止是相对的.反映在数学上就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经常地变换着,而在变中又蕴涵着不变的因素,我们称之为“静”.发现动中的“静”和静中的“动”,并利用这些“动”和“静”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显得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趣动数学”课堂作为一个教学主张,教师主要致力于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师构建“问题情境激兴趣—活动探究增乐趣—展示释疑生理趣—反馈提升培志趣”的教学模式,用外在的“动”去激发学生内在的“趣”,进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生本理念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9.
一般地,在直线的参数方程的是直线上的一个定点.若用辩证思想去“以静制动”(即视动点为定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巧妙地处理在某种条件下的一类动点在直线上运动的轨迹问题,下面列举数例来说明这种方法.例至没动直线z垂直于X轴,且与椭圆军十生一1交手A,B两点,P是l上满足42-——””—”一’“““”-——”——『”’~IPAI·IPB一1的点,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1992年上海市高考题)解设动点P(X。,入),直线/的参数方程加.(t为参数)代人椭圆方程得卜一八十土Zt‘十好。t+x。’十如0’-4=0,…  相似文献   

20.
审美活动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四种不可分割的审美元素有机组合而成,想要感知丰富而立体的审美形象,需要审美主体经过一系列审美活动,才能达到“目中形动”“心中情生”“志通神达”的审美状态。本文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这一人物为例,尝试从“形”“情”“神”切入,提出有关高中语文小说人物形象的审美教学建议:描绘言语具象化,以疑点勾连整本书,“应目”以促“形动”;把握人物形象的情感,关联自身情感,“会心”以促“情生”;在“形动”与“情动”的同时,探寻人物形象的文化根因,“得理”而促“神达”。通过“形动”“情生”“神达”三方面的有机融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